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梯度试验法对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进行不同时间(O、10、20 d)的干旱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野生大豆比栽培大豆具有较少的丙二醛积累,表明其膜系统受干旱胁迫损伤较小.野生大豆在干旱胁迫时表现出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三个大豆品种的叶形态解剖特征和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田间生长的大豆叶片光合作用速率取决于叶厚度和单位叶面积栅栏细胞数目。哈79—9440和78—2两品种的叶片有接近相同的单位叶面积栅栏细胞数目,哈79—9440叶片较厚,光合作用速率较高。78—2和黑农8号有同样的叶厚度,两品种的光合作用速率由单位叶面积栅栏细胞数目决定。 光合作用速率在生育期中的变化与叶形态解剖特征的变化有关。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细胞数目及栅栏细胞层数在叶片光合作用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美国扁茎大豆、中国有限结荚习性大豆7514及其杂交后代新品系94-1-1、94-1-6某些生理特性及部分产量构成因素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新品系材料从结荚期开始光合速率明显高于亲本。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显示,后代材料类似于美国扁茎大豆,与中国普通大豆差异较大。2.比叶重的变化也表明,后代材料高于美国扁茎与中国普通大豆7514,尤其在结荚期和鼓粒期表现更为突出。3.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表现为,前期差异不大,从鼓粒期开始,后代材料明显优于亲本。4.新品系与亲本材料相比具有特异的花序性状和叶片着生态势以及生殖生长期较大的光合速率,从而降低大豆花荚脱落率。  相似文献   

4.
对大豆20个品种的光合性状和固氮能力研究表明,大多数新品种或高产品种植株中上部叶片较老品种具有较多的栅栏细胞层数和细胞及叶绿体数目;较大的叶厚度和比叶重;在生殖生长期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同时大多数新品种具有较高的根瘤固氮酶活性和较大的幼茎段酰脲含量。大豆叶片光合速率和根瘤固氮酶活性及幼茎和荚皮酰脲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新品种与老品种相比具有较高的光合和固氮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野生型(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中间型大豆(G.gracilis skv.)和栽培大豆(C.max (L.) Merr.)的叶绿素体类囊体膜叶绿素蛋白复合体进行了比较研究。离心制备不同类型大豆叶绿体类囊体膜,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不同类型大豆叶绿体类囊体膜分离出五条叶绿素——蛋白复合体带和一条游离色素带。根据电泳迁移率、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测定,五条叶绿素——蛋白复合体带有一条属于光系统Ⅰ(CPI);一条属于光系统Ⅱ(Cpa);三条属于捕光叶绿素a/b蛋白复合体。不同类型大豆的捕光叶绿素a/b蛋白复合体占全部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的相对含量依次是:野生型>中间型>栽培型。捕光叶绿素a/b蛋白复合体带的Ch1 a/b值依次为:野生型低于中间型,中间型低于栽培型。野生型、中间型大豆与栽培大豆相比,具有阴生植物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6.
7.
为了探讨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荧光特性的差异,应用调制式荧光仪PAM2000分别测定了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叶片、荚皮的荧光参数,并作比较.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叶片、荚皮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Fv/Fo比栽培大豆小;光化学猝灭系数qP随着光强度的增加逐渐减小,野生大豆叶片、荚皮的qP比栽培大豆小;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随光强的增强,逐渐升高,野生大豆叶片、荚皮的gN大于栽培大豆;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野生大豆叶片、荚皮的ΦPS Ⅱ小于栽培大豆;表观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逐渐增加,野生大豆叶片、荚皮的ETR小于栽培大豆.  相似文献   

8.
阎秀峰  许守民 《大豆科学》1990,9(3):221-227
大豆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随生育期进程而变化。大体上从幼苗期到结荚期较低,而初生叶及鼓粒期、黄叶期叶片较高。光合速率随生育期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以鼓粒期最高。生殖生长期间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是早晚较高,9:00~15:00较低且变化平缓。不同层次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在结荚鼓粒期自而下依次增高,开花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20个品种大豆比叶重(SLW)的变异性。新品种的SLW,一般地高于老品种。盛花期和鼓粒期上层叶的SLW高于其它生育期的SLW。盛花期和鼓粒期的平均SLW分别为50.64和161.53g/m~2。花末期的SLW下降为47.51g/m~2。一日中的SLW一般从8时至16时逐渐增加,以傍晚时为最高。大豆盛花期和鼓粒期上层叶的SLW能够充分表现出大豆基因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对栽培大豆12个品种的叶片解剖观察表明,大豆叶片栅栏细胞一般为2层,多数新品种,尤其高产品种植株主茎第4—5节和第13—14节位叶片栅栏细胞为3层,因此这些品种相应节位叶片的栅栏细胞数目较多,叶片较厚。  相似文献   

11.
大豆初生叶一般由7层原始细胞发育而成,通常形成3—4层栅拦细胞及2层脉侧叶肉细胞。复叶由原始的6层细胞发育而来,一般有2层栅拦细胞和1层脉侧叶肉细胞,但也经常形成3层栅栏细胞。3层栅栏细胞也可来自原始第3层细胞的平周分裂。不同光照条件通过影响3层栅栏细胞的发育及伸长最终影响叶厚。品种间在叶厚,栅栏细胞厚度及数目和其中叶绿体数目上都存在明显差异,供试新品种不同节位叶片中3层栅栏细胞出现的频率高于供试老品种。  相似文献   

12.
13.
以山东垦利县野生大豆(Glycine soja)ZYD 03262及栽培大豆(Glycine max)鲁豆2号为材料,通过比较不同NaCl浓度(0,50,100,150,200 mmol.L-1)处理下叶绿素及光合特性的差异,探讨了野生大豆对NaCl胁迫的耐受机理。结果表明:不同NaCl浓度处理下,野生大豆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气孔限制值(Ls)均高于栽培大豆,气孔导度(Ci)低于栽培大豆。综合分析表明:在盐胁迫浓度较低时,主要表现为气孔限制,刺激引起了气孔的张开;在盐胁迫浓度较高时,主要为非气孔限制,引起渗透胁迫,导致部分气孔关闭。NaCl胁迫对栽培大豆叶绿素及光合特性的抑制均大于野生大豆,说明野生大豆植株能有效地避免过多Na+进入叶片光合组织,这是野生大豆比栽培大豆更抗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哈79—9440、78—2和黑农8号三个大豆品种,在其个体发育中主茎共生长16—17节叶片。初生叶和1—4节位的叶片较厚,单位叶面积栅栏细胞数目多;5—9节位的叶片较薄,单位叶面积栅栏细胞数目少;10—12节位的叶片厚度和单位叶片面积栅栏细胞数目均显著增加;13节位以上的叶片厚度变薄,单位叶面积栅栏细胞数目减少。叶厚度与栅栏组织厚度呈高度相关。植株不同节位叶片的栅栏细胞层数也明不显同。三个大豆品种初生叶栅栏组织细胞为3层或4层;1—3节位的叶片和哈79—9440的及78—2两品种,第11—12节位的叶片栅栏组织细胞为3层或部分地出现3层;其它节位卧片栅栏组织细胞均为2层。  相似文献   

15.
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野生大豆比较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和野生大豆比较胚胎学研究,指出了三种类型大豆具有相同的胚胎学发育特征,这些特征如下:1.雄性孢原为表皮下多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孢子主要为正四面体形,少数为左右对称形;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花药壁的发育属基本型;绒毡层细胞单核,属分泌型绒毡层。2.单室子房;弯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胚珠亚表皮下多孢原;多数大孢子四分体线形排列;少数为“T”字形排列,合点端大孢子有功能;胚囊发育为蓼型,反足细胞短命。3.大孢子发生较小孢子发生稍晚,但发育速度较快,后期雌、雄配子体同步成熟。4.自花授粉;受精过程属有丝分裂前配子融合类型。5.胚的发育属柳叶菜型;核型胚乳,胚乳发育中后期胚囊合点端存在胚乳吸器;胚珠合点端具承珠盘结构。  相似文献   

16.
17.
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野生大豆比较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家恒  田国伟 《大豆科学》1991,10(4):253-260
  相似文献   

18.
在大豆不同生育期色素含量与组份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大豆色素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叶绿素a、b吸收光谱、发射光谱、激发光谱以及选择激发的发光光谱,证明了叶绿素a、b之间存在着共振能量传递。利用位形座标模型讨论了黑农26大豆体内天线叶绿素b向叶绿素a传递能量的途径。并指出在大豆光合作用中,共振传递是极为重要的能量传递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大豆不同叶肉组织中光合产物淀粉的积累和动用,结果表明淀粉在不同叶肉组织中的积累和动用有一种较严格的区隔化(Compartmentation)、日间变化及季节性和随叶龄变化的趋势:第一层栅栏组织细胞在整个生育期都呈“昼积夜出”的变化;第二层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在鼓粒期以前基本处于长期积累而很少动用的状态,只是到了鼓粒期以后才被动用;淀粉积累和动用的严格区隔化作用只有在长成叶中表现才最明显,在具有三层以上栅栏细胞的叶片中其多出的一或两层细胞的淀粉积累动用情况与其原母细胞的相同。  相似文献   

20.
测定12个品种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表明:大豆虽属阳生植物,但主茎7—12节位叶片叶绿素(a+b)含量较高,叶绿素a/b比值较低,与其他节位叶片相比表现阴生植物特性。早熟品种9—12节位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晚熟品种3—10节位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与各节位叶片叶绿素含量总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