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五莲县枣树栽培历史悠久,现有枣树100万株,其中新栽枣树100多公顷,为探讨果园前期的经济效益,我们于1998~2004年对枣园的间作进行"五作四收"的立体种植模式试验.  相似文献   

2.
丘陵地大樱桃园间作模式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五莲县樱桃栽培历史悠久,现有樱桃树100万株左右,近几年新栽大樱桃园100hm^2左右,为提高果园前期的经济效益,我们对大樱桃园的问作进行了五作四收的立体种植模式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五莲县杏树栽培历史悠久 ,现有杏树80多万株。近几年新建杏园 1 0 0多hm2 。为提高果园前期的经济效益 ,我们对杏树园的间作进行“五作四收”的立体种植模式试验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为本地区实施高产、优质、高效的富民工程作出了示范。1试验园概况  试验园设在五莲县洪凝镇 ,为丘陵地区 ,年均温 1 3 .1℃ ,年均降水量 83 5mm ,年均日照时数2 50 8h ,无霜期 1 98d。土壤为棕壤 ,土层厚 2 5~3 5cm ,土壤pH值 6.8~ 7.0。 0~ 40cm土层内含有机质 0 .86% ,速效N53 .8mg/kg,速效P1 2 .6mg/kg ,速效K78.8…  相似文献   

4.
桃树园间作模式试验结果,以桃树间作花生、西瓜、辣椒和胡萝卜模式的经济效益最好。定植当年除收回建园全部投资外,还盈利55930元/hm2,连续试验5年,年平均纯收入为187038.56元/hm2,比对照园增加38774.72元/h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五莲县年产板栗 2 75 .6万 ,居山东省第一位 ,现有板栗园 1 0 80hm2 ,40 0多万株 ,近几年来 ,我县在实施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富民工程中 ,新建园 2 80多hm2 ,为提高前期的经济效益 ,我们对栗园的间作进行了立体种植模式试验。1 试验园基本情况试验园设在五莲县汪湖镇方域岑村 ,地处日照市北部丘陵地区 ,年平均气温 1 3 .1℃ ,1月份均温 - 2 .4℃ ,7月份均温 2 5 .2℃。年平均降水量 83 5 ,年平均日照时数 2 5 0 8小时 ,无霜期 1 98天。土壤为棕壤 ,土层厚度 3 0~ 40 ,土壤pH值 6 .7~ 7.0 ,0~ 40 土层中含有机质 0 .97% ,速效N 5…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五莲县杏树栽培历史悠久,现有杏树60万株。近几年,新建杏园100多hm2。为提高果园前期的经济效益,我们对杏树园的间作进行了“五作四收”的立体种植模式试验。1 试验园概况试验园设在洪凝镇却坡村杏树园,地处日照市北部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131℃,年平均降水量835mm。年平均日照时数2508h,无霜期198d。土壤为棕壤,土层厚度25-35cm,土壤pH值68-70。0-40cm土层含有机质086%,速效氮538mg/kg,速效磷126mg/kg,速效钾788mg/kg。试验园和对照园面积分别为8hm2和2hm2,杏树于1994年春定植,栽植行株距为4m×3m,品…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莒县农业局针对人多地少的实际,为解决瓜、油争地矛盾,及时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积极推广丘陵地西瓜、花生间作套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每667m^2西瓜产量2000kg,产值2300元;花生产量250kg,产值980元。现将标准化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2000~2002年在五莲县10个大棚中进行“三作三收”立体种植研究,结果表明,每667m^2产值为20326.88元,大大高于露地地膜覆盖芋头(3106元)和马铃薯(4960元),每年分摊大棚投入为1500元/667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温室葡萄间作蔬菜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温室葡萄间作蔬菜的原则在温室栽培葡萄的条件下间作蔬菜 ,要求①间作蔬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与葡萄相近 ;②间作蔬菜植株要矮小、生育期要短 ,能避天葡萄旺盛生长期 ,充分利用葡萄生长前期的光照和“时间差” ,不能影响葡萄的光照 ;③间作蔬菜应为浅根性作物 ,不能与葡萄发生剧烈的水、肥竞争 ,避免影响葡萄的正常生长发育 ;④间作蔬菜与葡萄无共同的病虫害 ;⑤间作蔬菜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 温室葡萄间作蔬菜的种类①绿叶菜类 :如菠菜、生菜、香菜 (芫荽 )、荠菜、小白菜、油菜等 ;②甘蓝类 :如结球甘蓝、青花菜、芥蓝等 ;③蒜类 :如青…  相似文献   

10.
粮菜间作、套种一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霞  李瑞国  高念  倪倩 《蔬菜》2005,(11):18-19
近年来,为帮助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们进行了多种粮菜间作套种模式的试验研究,其中春马铃薯、玉米和辣椒套种模式,在山东省兖州市大安镇、谷村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667m^2马铃薯产量2250kg,产值1200元;玉米450kg,产值500元;辣椒2200kg,产值1150元;累计产值2850元,该种植模式衔接紧密,投资少,效益高,是普通“一麦(小麦)—棒(玉米)”种植效益的3倍。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1.
幼龄沙地果园间作模式的效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故道地区的生产习惯和管理条件设置了3种苹果园间作套种模式:Ⅰ:(西瓜+花生+红薯+小麦);Ⅱ:(西瓜+花生+小麦);Ⅲ:(西瓜+红薯+小麦).对不同间作模式下苹果幼树生长发育状况和经济效益进行调查分析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模式Ⅰ:(西瓜+花生+红薯+小麦)在对苹果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和间作年获经济效益两方面都是最优,其次是间作模式Ⅱ:(西瓜+花生+小麦),最后是间作模式Ⅲ:(西瓜+红薯+小麦).  相似文献   

12.
果树采摘园间作鸡腿菇的效益及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采摘园进行采摘活动。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为果农增加收入,近两年北京市海淀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海淀区科委的支持下进行了果树采摘园间作鸡腿菇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出了栽培畦上加小弓棚、覆盖农膜及两层遮阳网、菇棒卧栽覆土的栽培方法。试验证明,在果树行间一年可栽培两季鸡腿菇,方法简单易行,鸡腿菇风味口感佳、生长健壮,商品附加值高。现将果树采摘园间作鸡腿菇的效益及栽培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蛇豆又名蛇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产量高。但蛇豆从定植到架上封行的时期较长,为了在蛇豆生长前期充分利用土地,于2000年3月至9月在江苏理工大学的智能温室内进行了蛇豆与空心菜间作的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蛇豆间作空心菜的栽培技术蛇豆品种为“三丰牌”美国蛇豆。于3月25日播种,4月20日3叶期分苗,5月20日带蕾定植于基质槽中。基质槽宽度及走道宽度各为60cm,长度25m,每槽种植1行蛇豆,株距为1.6m,密度为400株/667m2,为正常单作密度的一半。根据蛇豆具有分枝多、蔓生的特性,所以在温室…  相似文献   

14.
青蚕豆间作芋艿高效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蚕豆间作芋艿是我镇二熟制蔬菜高效栽培模式之一。芋艿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口感糯,有一股独特的香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青蚕豆即是未充分成熟的青豆粒,味甘鲜脆,时令佳菜。这二种蔬菜市场销售前景广阔,每667m~2产值可达50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15.
试验园设在五莲县高泽镇秦家庄村.土壤为棕壤土,pH值6.8—7.0,土壤有机质0.88%,两园排灌水条件良好。  相似文献   

16.
根据日光温室反季节生产投资大,劳动密集,效益较高的特点,要发挥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最佳效益,必须采用较为合理的合理接茬和间作套种栽培模式进行生产,才能确保日光温室生产的高效益.笔者认真总结生产中成功的高效栽培模式,介绍几种典型的日光温室周年种植模式,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果园的经济效益,在黄松峪乡黑豆峪村的东盛桃园进行了果菇间作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 1树下间作香菇技术 1.1做畦在桃树的行间做出宽40~60cm,深10~15 cm的小畦,早春顶凌做,畦底中央稍高呈龟背形,以免发菌期间雨水渗入料内.  相似文献   

18.
1年三熟瓜菜粮间作套种立体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体种植、模式化栽培技术是通过问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高产高效模式。近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普及,立体高效栽培模式发展迅速.面积不断扩大.类型日趋增多,内容更加丰富.效益持续增长,已成为本地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合 《中国果菜》2013,(11):50-51
1.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地设在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国营林场,位于东经118°28’、北纬118°28’。海拔25~30cm,属滨海平原区,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相似文献   

20.
“梨-旱稻”模式是近几年在浙北山区悄然兴起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模式,文章从品种选择、梨树种植技术、旱稻种植技术等方面对梨-旱稻间作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