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溪近自然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河溪近自然治理从河溪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地貌特征和水体特征三个方面入手,针对我国特殊的经济情况和复杂的水域特点,提出了由11个因子组成的河溪近自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河流的平面形态:(2)河流的横断面形态:⑶河流的水深:(4)水体宽度:(5)岸坡的结构:(6)水流的流速:(7)缓冲带植被宽:⑻水体与河床的接触情况:(9)河道粗木质情况:(10)水质:(11)底栖大型动物。再根据评价结果将河溪生态系统健康划分为四个等级,并对北京市怀柔区的典型河溪——怀九河进行河溪近自然治理评价,发现其处于河溪受到微小的人类活动的侵扰阶段,需要利用河溪近自然治理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2.
选择北京郊县怀柔区怀九河上三处经过不同河流治理方式整治过的河段,其中的四渡河段已实施河溪近自然治理2 a的时间,而一渡河段为传统水工治理,团泉段基本上没采取治理措施。然后定点监测河段的大气湿度、温度,土壤温度以及河岸带植物多样性等生态因子,通过比较分析河溪近自然治理措施对河溪小环境所产生的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河溪近自然治理措施可以增加大气湿度,经过河溪近自然治理的四渡河段比传统水利工程治理的一渡河段水面大气湿度高近5%,河岸带地面大气湿度则高近10%;虽然河岸带的大气湿度不如处于自然状态的团泉段,但水面大气湿度则高了近2个百分点。②与传统水利治理方式相比较,河溪近自然治理措施可以降低周围小气候的温度,调节河岸带地面与水面的温差,四渡河段的温差为0.5℃,是一渡河段的1/3左右。③河溪近自然治理通过恢复河岸带植被缩小土层间的温差,调节土层温度,保持深层土壤水分。④经过河溪近自然治理的四渡河段的植物多样性高于一渡河段,是其3倍左右,恢复了河岸带的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北京郊区河岸带自然性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河岸带是水陆交错带,是河溪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国内外各种对河流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安达木河水域特点和野外调查,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选取了相互匹配的16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河岸带自然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一个平衡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结构和功能等特点,可以将河岸带的近自然程度分为4个等级:自然状态、近自然状态、退化自然状态和退化状态.并以安达木河为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合,可作为北京郊区河岸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浅谈河流生态恢复内容和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河流生态恢复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河流生态恢复的内容主要包括河流水体污染治理、河流水量恢复、河流形态重建与丰富、河流生物多样性恢复及河流生态恢复效益分析与评价等五个方面;河流生态恢复技术主要有清除河流营养元素、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生态除藻,自然型河流构建,土壤生物工程等技术。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河流生态问题也愈发突显,河流的生态治理和恢复已经成为一个热点。为研究欧盟面向小型水体的生态修复技术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效果,选取了北京市怀九河的生态修复河段,从2010—2014年进行了为期5a的动态监测研究。监测内容包括河流水文地貌形态、河流水质和物种多样性,其中河流水文地貌形态调查采用实地观测法每年1次,河流水质调查选取12个监测断面每年7月进行,物种多样性采用样方法、电捕法、浮游生物网法等每年7月一次。研究结果显示:河段施工完成后,河流水文地貌形态有逐年变好的趋势,说明河段的小型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对河流水文地貌形态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从河水浊度、氨氮含量和化学需氧量三个方面分析得出河流水质5a内持续改善;5a内物种多样性持续上涨,说明小型水体生态修复工程能够提高物种多样性;数据显示2013—2014年各项研究数据变化不显著,综合研究结果认为小型水体生态修复措施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在完工后的5a左右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河溪近自然治理的基本模式与应用界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河溪系统是流域管理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单元。在分析传统河溪治理的基础上,简要地介绍了河溪近自然治理的概念、发展和特征,提出了河溪近自然治理的原则,并对河溪近自然治理的基本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基于“近自然”理念的河流自然性评价是对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的重要理论基础。以潮河古北口大桥至辛庄桥河段为例,依据潮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服务属性,在划分河段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水文、形态、水质、河岸带功能和景观娱乐功能5方面、24个指标组成的河流自然性评价体系。参照“河溪近自然评价”方法获取评价指标,并根据各指标的评判标准依照自然状态、近自然状态、退化状态和人工状态进行归一化处理。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通过点到区间距离的灰色关联度计算方式进行自然等级判定。结果表明,调查河段由于受到自然演变和人为影响,处于人工状态的河段为2段,处于退化状态的河段为9段,处于近自然状态的河段为4段,处于自然状态的河段为1段,其中,退化和近自然状态的河段分别占调查河段全长的60%和31%,长度约为12.58和6.6 km。总体上,调查河段大部分处于退化状态,但仍具备进行近自然修复的潜在条件。采用层次-灰色关联分析的河流自然性评价方法计算简单,评价体系系统性强,各项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8.
西苕溪是太湖的主要源头水系之一,其健康状况对浙西区域的居民饮水安全和太湖流域都有重要影响。在探讨国内外河流评价的基础上,以浙江省安吉县西苕溪为例,从生态特征、地貌特征和水文特征3个方面选取21个评价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了近自然评价。结果表明:调查的31个河样带中,处于自然、近自然、退化自然、人工化状态的河段分别占总河长的8%、48%、32%和12%,评价河段的整体结果处于近自然状态。对影响河流状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为西苕溪的生态恢复与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滦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总结了国内外对流域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的实践,以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构建了滦河流域(内蒙古山区部分)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滦河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状态得分为0.82,健康指数为0.48。滦河流域应加强水土保持,减少土壤侵蚀;加大围栏育草、禁牧、休牧、轮牧等力度,治理沙化草场,恢复植被;降低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以减少流域非点源污染;减少对流域内湿地的围垦和破坏;有计划地恢复河滨湿地生态系统,促进河流生态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河溪缓冲带的生态功能及其管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溪缓冲带位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之间,是河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着重介绍了河溪缓冲带的物种天堂、养分来源、稳固河岸、改善水质、景观价值、缓解影响这6种功能。由于现在交通和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河溪缓冲带的人为破坏现象严重,亟需得到科学的管理和恢复。提出了3条缓冲带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为不同地域、不同等级的河溪缓冲带的建设和恢复提供了指导。并以北京市海淀区内的南沙河河溪缓冲带的情况为例,加以印证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