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揭示与泡桐丛枝病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探讨其调控模式,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TM2000对泡桐的健康苗、丛枝病苗和利福平处理的丛枝病苗进行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靶基因,并对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性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的3 237个候选lncRNAs,其中PT/PTI、PT/PTIL-100和PTI/PTIL-100中差异表达并且相同的lncRNAs有147个,靶基因富集于40个GO和119条代谢通路。通过比较分析,发现72个lncRNAs可能与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其靶基因主要参与的KEGG代谢途径有磷脂酶D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ABC转运、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生物合成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玉米素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等。预测lncRNAs(TCONS_00009507、TCONS_00019521、TCONS_00012917、TCONS_00030963和TCONS_0002705)调控靶基因参与泡桐丛枝植原体与泡桐互作和影响细胞周期改变泡桐形态建成,为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泡桐丛枝病(Paulownia witches’broom, PaWB)的表观遗传机制,以白花泡桐健康苗(PF)和丛枝病苗(PFI)为材料,采用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WGBS)技术对白花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白花泡桐体内的DNA甲基化主要有mCG、mCHH和mCHG 3种类型;白花泡桐被植原体侵染后,C位点发生甲基化的比率下降,且发病后CHH的甲基化比率降低而CG和CHG的甲基化比率升高。此外,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G序列;差异甲基化区域(DMR)鉴定研究中共检测到了109 334个DMR,其中白花泡桐患病后高甲基化DMR和低甲基化DMR分别有37 408个和71 926个;通过DNA甲基化和转录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关联分析,找到了6个与PaWB发生相关的差异甲基化基因(DMG),功能分别涉及到植物防御反应、光合作用、植物病原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与泡桐丛枝病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以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的健康苗、患丛枝病的病苗及分别用100 mg·L~(-1)的利福平和60 mg·L~(-1)甲基磺酸甲酯处理病苗得到的处理苗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病健苗及试剂处理苗中的lncRNAs及相应靶基因的表达情况。共鉴定出3 700个lncRNAs,2 219个靶基因,从中得到389个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对应的203个靶基因,并对其靶基因进行了GO功能分类。通过方案设计鉴定得到3个与泡桐丛枝病相关的lncRNAs,预测其对应的靶基因分别为磷脂酶D、蛋白磷酸酶以及WNK赖氨酸缺乏蛋白激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验证随机挑选的5个lncRNAs及其靶基因,验证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基因组中的碱性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basic leucine zipper, bZIP)家族成员,并研究该家族基因在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基于白花泡桐基因组图谱,利用隐马尔科夫模型、拟南芥bZIP蛋白质序列和本地BlastP程序,以E-value<0.001为阈值进行PfbZIP家族成员鉴定;使用MAGE7.0软件进行蛋白质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使用Tbtools软件进行基因结构及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并利用泡桐丛枝病发生前后及恢复过程中的转录组数据筛选与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的基因。【结果】鉴定到PfbZIP基因家族共有89个成员,根据系统进化分析将该家族基因分为13个亚家族;共线性分析发现该家族内发生了63次片段复制事件;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PfbZIP基因家族可能响应光照、植物激素调控、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等生物学过程。对泡桐丛枝病发生前后及恢复过程中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30个PfbZIP基因在发病前后显著差异表达,其中PfbZIP46基因表达在恢复过程中也有明显变化,故推测Pfb...  相似文献   

5.
泡桐丛枝病严重影响泡桐的发展.温度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除(MLO)并进行病原检测,获得脱毒的泡桐组培苗,用于苗木生产和造林,能有效地减缓及控制泡桐丛枝病的发生.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了脱毒泡桐的育苗和营林抚育技术,以供从事泡桐研究和生产的人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泡桐丛枝病严重影响泡桐的发展。温度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除(MLO)并进行病原检测,获得脱毒的泡桐组培苗,用于苗木生产和造林,能有效地减缓及控制泡桐丛枝病的发生。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了脱毒泡桐的育苗和营林抚育技术,以供从事泡桐研究和生产的人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抗丛枝病泡桐表型单株选择及其育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育出对丛枝病具有高抗性的泡桐品种,以四旁绿化林、人工林、天然分布林以及品种园的236株泡桐为对象,筛选出抗丛枝病泡桐单株,对其叶毛类型进行观察,并根据叶毛特征对其子代进行苗期抗病性选择。结果表明,泡桐叶毛类型与其对丛枝病的抗性密切相关,具有稠密长柄树状毛、长柄叉状毛和长柄大腺细胞腺毛的植株对丛枝病有高抗性,其抗病原因是抗传媒介体昆虫。对选出的抗丛枝病单株,分别用其根和种子进行繁育试验。根繁试验结果表明,感丛枝病单株根繁育的苗木,第6年全部感染丛枝病,抗丛枝病单株繁育的苗木至今仍未发病;种子繁育试验结果表明,在苗期可根据抗丛枝病母树与子代苗期叶毛特征的相关性进行抗病性选择,且选择的准确性达86%以上。用该方法选择出的苗木可直接用来造林,同时也可采集抗丛枝病母树的部分根繁殖成无性系,不仅缩短了育种周期,而且还克服无性系育种技术导致的遗传基础越来越窄的缺点。  相似文献   

8.
泛素结合酶(UBC)E2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植物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和病原互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研究E2基因家族在泡桐丛枝病幼苗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白花泡桐E2基因进行家族成员鉴定、染色体定位及分析其在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白花泡桐基因组中含有56个E2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属...  相似文献   

9.
李艳玲 《现代农业科技》2023,(22):90-92+109
泡桐一般通过埋根来繁殖后代,多次埋根繁殖后泡桐感染丛枝病的概率增大,严重影响泡桐的生长量及材质。利用泡桐茎尖组织培养可以繁殖出大量无毒苗,能加速无性系或有性世代的繁殖,促进优良品种和新品种的繁育。本研究通过对泡桐脱毒苗组培快繁技术进行研究,筛选出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1.0 mg/L+KT 0.2 mg/L;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2 mg/L或MS+6-BA 1.0 mg/L+KT 0.2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 2.0 mg/L+NAA 0.2 mg/L+B9 0.5 mg/L;最佳移栽基质为腐殖质土和新蛭石+草炭土(3∶1)。  相似文献   

10.
泡桐丛枝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总结了循化地区泡桐丛枝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症状,结合本地实际发生情况及应用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综合客观的论述,并提出了丛枝病具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泡桐丛枝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泡桐丛枝病病原、症状、分子检测技术等国内外现状和进展进行了论述和评价,并对泡桐丛枝病分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作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鉴定与泡桐丛枝病发生密切相关的蛋白质,以毛泡桐健康苗、患丛枝病苗、20 mg/L或60 mg/L甲基磺酸甲酯(MMS)处理的丛枝病苗为实验材料,用同位素标记相对与绝对定量(iTRAQ)技术检测毛泡桐幼苗4个样品的蛋白质表达变化,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在鉴定到的1 622个蛋白质中,共得到35个与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在这35个差异表达蛋白中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BPase),质膜ATP酶和光合系统Ⅱ 10 kDa多肽等蛋白质表达差异显著,且主要参与了光合生物碳固定、光合作用和氧化磷酸化等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检测方法、传播途径、植原体防治以及植原体引起泡桐体内的物质变化。并对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研究进展作了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14.
泡桐丛枝病的鉴别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栋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904-7905
简述了泡桐丛枝病病原及特征、发生规律、为害症状,并总结了该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兰考县是泡桐非常适合生长的地区。兰考县栽植泡桐树,击退了风沙,制服了盐碱。但是近年来泡桐种植的过程之出现了很多病虫害,严重影响其生长。本文中主要介绍了泡桐丛枝病的发生和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感染丛枝病的泡桐木材和正常泡桐木材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 ,并对二者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丛枝病显著降低了泡桐材的密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 ,从而降低其使用价值 ,影响其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泡桐丛枝病与泡桐生长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研究认为,在同一无性系或同一品种的泡桐内,生长量较小的植株,一般不易发生丛枝病或发病较轻;而生长量较大的植株,一般容易发生丛枝病或发病较重。但在不同无性系或不同品种之间不存在这样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以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组培苗叶片、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利福平和土霉素对其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福平和抗生素对泡桐丛枝病苗的芽诱导率和根诱导有抑制作用.当利福平和土霉素质量浓度分别为20 mg·L-1时,在MS NAA 0.3 mg·L-1 6-BA 12 mg·L-1和MS NAA 0.1 mg·L-1 6-BA 12mg·L-1的培养基上,丛枝病苗叶片最高芽诱导率分别可迭67.6%和48.4%;在MS NAA 0.2 mg·L-1 6-BA 12 mg·L-1和Ms NAA 0.3 mg·L-1 6-BA 12 mg·L-1的培养基上,茎段最高芽诱导率分别可迭32.5%和50.8%.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了泡桐三种主要病害炭疽病、黑痘病、丛枝病的症状及发生规律,提出了具体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泡桐丛枝病株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以患丛枝病豫杂一号泡桐叶片、叶柄和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其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结果表明,其叶片、叶柄和幼嫩茎段在MS+NAA 0.3 mg.L-1+6-BA 12 mg.L-1,MS+NAA 0.3 mg.L-1+6-BA 8 mg.L-1和MS+NAA 0.3 mg.L-1+6-BA 12mg.L-1组合培养基上,最高芽诱导率可达47.78%,21.11%和42.22%.此外,不含NAA和IBA的1/2MS培养基可作为患病苗幼芽生根的最适培养基.研究结果可为泡桐的基因工程操作和阐明丛枝病发生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