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滨州市地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苗种携带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及爆发情况,对滨州地区37家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随机采集对虾苗种样本,根据SC/T 7232-2020 《虾肝肠胞虫病诊断规程》采用套式PCR法进行对虾苗种虾肝肠胞虫的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滨州地区虾肝肠胞虫阳性检测率为4.84%,同时监测虾肝肠胞虫病发病池和未发病池的水质,发现发病池的水体中pH值、COD等指标并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虾肝肠胞虫病爆发并不是由于养殖池水质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江苏地区感染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的形态学特点,分析与国外报道的差异性,本研究以江苏地区感染肝肠胞虫的南美白对虾肝胰腺组织为研究材料,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进行肝肠胞虫初步分离纯化,构建一种肝肠胞虫荧光染色检测方法,显微观察肝肠胞虫的孢子形态结构。结果发现感染江苏地区南美白对虾的肝肠胞虫孢子主要分布在35%~40%浓度的蔗糖层面,可推算其密度为1.15~1.17 g/m L。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孢子椭圆或圆形,呈亮蓝色,孢子微小但可计数,显微观察可见肝肠胞虫孢子大小约为1.7μm×0.9μm,外壁上有大量白色瘤状物,疑似胞壁蛋白,孢子表面布满细小褶皱,孢子具有一个细胞核,极丝4~6圈,细胞壁由一相对薄的电子透亮的孢子内壁和电子致密的孢子外壁组成。结论认为江苏地区南美白对虾肝肠胞虫的形态结构与国外报道的吻合,本研究建立的肝肠胞虫分离纯化、荧光染色方法以及取得的肝肠胞虫形态学资料可为其检测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019年7月,天津市某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发生病害,其主要症状为体色微红,空肠空胃,肝胰腺萎缩。为分析病因,通过寄生虫和病毒检测、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等方法对患病南美白对虾及病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患病南美白对虾鳃丝中未发现大量寄生虫;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白斑病毒、虹彩病毒和偷死野田村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肝肠胞虫检测结果为阳性;肝胰腺中存在大量细菌,对优势菌落进行纯化并命名为DX-201901,根据生理生化特征和法国梅里埃细菌全自动鉴定系统将其鉴定为副溶血弧菌;菌株DX-201901对盐酸四环素、盐酸土霉素、硫酸链霉素和氟苯尼考等4种药物较为敏感,选择氟苯尼考为治疗药物,按25.0 mg/kg虾体重进行拌料投喂,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5 d,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水产养殖》2021,42(8)
正南美白对虾,亦称为白虾或白对虾,具有生长快、适应力强等特点,引入我国养殖近30年,为养殖户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在白斑病毒病、桃拉病毒病、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和对虾肝肠胞虫等几种重要病害的侵袭下,养殖成功率大幅降低,养殖户损失惨重。随着对虾养殖技术及养殖观念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如何生态养殖南美白对虾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主要养殖技术包括鱼虾混养、鱼虾贝混养、鱼虾蟹贝混养和虾蟹混养等,但虾蟹草混养的试验较少。现于2020年下半年在钦州市犀牛脚镇竹排村进行南美白对虾虾蟹草生态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流行区域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重要病原之一。本研究根据Gen Bank中虾肝肠胞虫18S r RNA保守区域设计一套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检测EHP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方法。建立的方法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灵敏度是巢式PCR的10倍。特异性试验表明:检测其他常见病原均为阴性,特异性好;重复性试验显示: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重复性良好;对临床样品检测,与巢式PCR的符合率为97.81%。使用该方法对中山市、江门市和珠海市珠三角部分地区南美白对虾开展EHP流行病学调查,其中虾苗检出率为10.75%,成虾检出率为54.07%,部分区域检出率较高,要防范爆发风险。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重复性良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二甲酸钾(Potassium Diformate)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饲料转化、生长及存活的影响。采用网箱(0.8m×0.8m×0.8m)养殖南美白对虾,实验设计三组二甲酸钾水平0%、0.8%及1.5%,养殖密度30尾/箱,限食投喂40天,每天投喂4次,结果显示,0.8%二甲酸钾水平组虾的存活率、饲料系数及日增重显著优于对照组与1.5%组虾(p<0.05)。实验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饲料中0.8%水平二甲酸钾能明显改善虾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及提高虾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虾肝肠胞虫的传播与宿主体质和水环境有一定的关联性。温度、盐度、氨氮含量等环境因子是养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过高或过低的温度、盐度对脊尾白虾的特定生长率和非特异性免疫会有较大的影响。本试验以脊尾白虾为对象,设计温度(22、24、26℃)、盐度(20、24、28)和氨氮质量浓度(2、4、6 mg/L)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通过为期10 d的人工感染试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环境因素下的虾肝肠胞虫载量,探讨温度、盐度、氨氮质量浓度3种环境因子交互作用下对虾肝肠胞虫传播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条件下脊尾白虾体内虾肝肠胞虫载量均显著上升(P<0.05),环境因素对虾肝肠胞虫在脊尾白虾体内传播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温度、氨氮质量浓度、盐度。最适传播条件为温度24℃、氨氮质量浓度2 mg/L和盐度28,不适条件为温度26℃、氨氮4 mg/L和盐度20。笔者探明了虾肝肠胞虫传播环境条件,试验结果可为海水养殖中虾肝肠胞虫病害的防控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虾肝肠胞虫(EHP)、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在宁波地区养殖南美白对虾中的致病途径和流行规律,采用PCR方法检测了该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南美白对虾及其周边环境和生物中这4种病原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南美白对虾样本中,WSSV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未检出,VpAHPND阳性率最高,为14.6%,其次是EHP和DIV1,阳性率分别为10.2%和2.9%;土塘养殖模式下对虾病原检出率最高,为61.3%,其次为小棚模式和帆布池模式,病原检出率分别为26.3%和22.2%,大棚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中未检出病原;水样中检出WSSV、EHP、VpAHPND、DIV1阳性批次数分别为1、14、8、6;底泥样品中未检出病原;周边环境生物中,仅1个批次的脊尾白虾检出EHP阳性。结果表明:4种病原在夏季有较强的流行趋势,需要针对性地加强防控;大棚养殖模式的抗风险能力要高于其他养殖模式,在该模式下水质相对稳定,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病原在底泥和周边环境生物中检出率较低,而在...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仔虾转肝期发病率高的难题,提出了适当控料、调水稳藻相和菌相、适时使用保肝产品和适量添加生物饵料(卤虫)四项措施;同时对乱投保健品和盲目减料停料两个养殖误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在天津获得成功,其面积大幅增加,已经成为天津地区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为了使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业能够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这几年,通过实践摸索出带“虫”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模式。“虫”指枝角类,通称水蚤,俗称“红虫”。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水中都有水蚤存在,能稳定水质,预防虾病;又能降低养殖成本,获得大规格的商品虾。  相似文献   

11.
<正>虾肝肠胞虫(EHP)又称"肠胞虫",大小为0.7~1.1微米,属于微孢子虫科、肠胞虫属,是一种可感染多种真核生物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作为养殖对虾的重要病原,近年来各地都有检出的报道,且呈上升趋势,该寄生虫正严重威胁着整个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目前业内普遍认为虾肝肠胞虫不引发对虾死亡,但会导致生长迟缓甚至停滞,空耗饲料,由此带来的损失比虾死亡还  相似文献   

12.
李丹  田由甲  李奇 《河北渔业》2020,(5):21-21,32
利用原有的海参育苗室改造成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养殖车间,进行了从定苗开始为期62 d的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不同投苗密度与对虾生长速度、成活率、饲料系数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最佳投苗密度为500~550尾/m^3,产出商品虾规格在47~50尾/kg之间,成活率平均在90%左右,饲料系数最低为1.17~1.18,单位水体产量高,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3.
正虾肝肠胞虫作为养殖对虾的重要病原,近年来各地都有检出的报道,且呈上升趋势,该寄生虫正严重威胁着整个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如何预防和治疗由其引起的对虾病害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但前提条件是摸清其生活史、传播规律和感染途径。本文综合现有文献,阐述了虾肝肠胞虫的流行情况、主要危害、检测方法和已知传播方式,旨在为国内虾肝肠胞虫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科  相似文献   

14.
为探寻高产高效的养虾模式,应对环境恶化及疾病蔓延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的制约,以自繁自育的SIS优质虾苗为对象,采用海水高位池养殖系统及其相关配套技术,进行了高位池养虾高产技术生产性研究,以探析高位池养虾的适宜条件与高产技术。试验在6个海水高位池中进行,放养公司自行培育的青年虾(平均规格2500尾/kg),放养密度分别为150和175尾/m^3。经80d左右饲养,平均单产3.65kg/m^3(3.29~4.14kg/m^3),平均成活率94.29%(92.52%~95.91%),饲料系数0.89。结果表明,海水高位池系统不仅适合开展南美白对虾高密度养殖,还能达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虫粉替代鱼粉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生长发育的影响,寻求更加优质实惠的蛋白替代品,将基础饲料、黑水虻虫粉、鱼粉按不同比例混合配成饲料对南美白对虾进行饲喂试验,对南美白对虾的体长、体重、饲料系数、蛋白质含量以及酶活性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添加15%黑水虻虫粉的试验组对虾体长、体重、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添加15%黑水虻虫粉的试验组对虾SOD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15%黑水虻虫粉的试验组对虾存活率、POD酶活性、CAT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添加15%黑水虻虫粉的试验组饲料系数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得出结论:在南美白对虾饲料中添加15%黑水虻虫粉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发育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随着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种质质量下降、养殖水体污染及养殖技术落后等问题的出现,制约了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笔者调查海南省南美白对虾养成过程中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记录各种疾病的病原、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等,并研讨南美白对虾、水体、病原菌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确定致病机理。调查发现,病害的发生与对虾体质下降和养殖水体的恶化程度有直接与间接关系,而病害防治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对虾体质,促进养殖环境的物质转换和物质能量流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减少有害物质的长期积累,从而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养成率和生产收益。  相似文献   

17.
<正>南美白对虾肝肠孢子虫病是近年来全球对虾养殖生产影响较严重的疾病之一。2009年,根据在泰国斑节对虾(P.monodon)上表现出来的症状命名。2013年以来,此病在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主产区都有发现,包括江苏沿海地区如东、启东、阜宁、大丰、射阳等地。肝肠孢子虫病不但发病率高,而且能导致养殖产量减少,虽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注意,但目前还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庆幸的是,实践证明,良好的防控技术能减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浙江省海盐县南美白对虾养殖种苗质量参差不齐,"老头虾"情况年年发生,白斑病、偷死病等疫病也时有发生,导致养殖南美白对虾产量下降,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严重阻碍了海盐县南美白对虾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是海盐县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其养殖技术、养殖条件、苗种、销售等都形成了良好的生产基础,为提高经济效益,部分养殖户开始探索新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根据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的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19.
张胜宇 《内陆水产》2001,26(3):23-24
南美白对虾 (Penaeus vannamei)原产于太平洋西海岸至墨西哥湾中部,是当今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优良虾种之一。近年来,水产工作者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的不断研究后认为,该虾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肉味鲜美,不仅适合海水养殖,而且将其移入淡水中养殖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点。目前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已进入生产应用阶段。 巴西白对虾是南美白对虾中的一个地方种,因其亲虾来自巴西,所以俗称巴西白对虾,与南美白对虾中其它品种相比,具有生长速度更快、抗病力更强、味道更加鲜美、更适宜淡水养殖等优点。上海奉贤及江苏吴江等地于 1998…  相似文献   

20.
《科学养鱼》2005,(6):57-57
眼下又到了一年一度大面积放养南美白对虾苗的季节,面对2004年的养殖亏损,今年的南美白对虾是养还是不养,养殖前景如何?这是广大虾农十分关心的问题。江南大学过世东教授是研究虾蟹饲料的专家,在这几年为虾农服务的过程中,对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现状比较了解。本刊编辑(以下简称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