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系亚种杂交稻根系活力和磷素分配与籽粒充实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放射性^32P示踪技术对两系亚种间杂交稻根系活力,磷素分配与籽粒充实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组合2264S/DT713与汕优63相比,在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根系吸收^32P总量较少,各生育期根系吸收^32P总量下降幅度大,根系活力下降快,根系出现早衰;  相似文献   

2.
王志芬  任凤山 《核农学报》1997,11(3):173-178
利用^32P示踪技术,研究了冬小麦地上部生长发育与根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孕穗前,根、茎、叶干重的累积是同步的,孕穗后为异步。整个生育期中,茎、叶与根干重的累积极显相关。而孕穗后,穗干重的累积与根干重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在^32P物质分配量上,茎、叶与根分别呈极显相关,而穗与根的相关则不显,与其生物量的累积是一致的。茎、叶、穗的代谢活性与根的代谢活性的变化分别呈极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应用^32P和^14C进行的示踪试验表明,早灌拔节水对小麦株高、单株穗数要蘖成重申率、茎秆基部节间长度以及上部功能叶的叶面积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使养分从主茎流向分蘖的数量增多,田间本增大,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但是,早灌拔节水使小玫主茎部节间单位的长度的干重及磷素和光俣产物在基部节间的积累显著低于晚灌处理,从而削弱了小玫抗倒伏能力,同时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不结实小穗增多。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幼苗为材料,采用^14C和^32P同位素示踪技术,比较研究了筛管和导管物质运输对周期性电脉冲刺激的反应。结果表明,电脉冲刺激上胚通道抑制了筛管中^14C-同化物从叶向根的远程运输,而对导管中^32P从根向叶的远程运输不产生影响。导管和筛管对周期性电脉冲刺激反应的差异提示筛选原生质可能在物质运输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菌根真菌对茶树吸收磷、钾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辐照灭菌的酸性黄壤为供试土,种植有性繁殖的茶苗并接种VA菌根真菌,以不接种菌根真菌为对照,分别追施32P-过磷酸钙和^86Rb-氯化铷,试验结果表明:菌根侵染率,^32P组合合为52.60%,^86Rb组合为56.70%,茶树株高分别对照的2.10倍和2.50倍,对磷、钾元素的吸收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60和3.10倍,磷肥利用率提高14.10%,钾肥利用率提高17.13%。  相似文献   

6.
高产冬小麦铜素吸收分配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干灰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田间高产条件下冬小麦各器官含铜量。结果表明,麦株内铜含量随生育进程呈“N”型变化,其中峰、谷分别位于拔节期和乳熟期;铜吸收量随生育进程而递增;体内铜的累积分配重心随各生育期的生长中心而转移,拔节前绝大多数累积在叶片内,拔节后转向茎,开花后再由茎逐渐移向穗。形成100kg籽粒需吸收铜307g。  相似文献   

7.
^32P示踪试验表明,加入石灰性土壤中的水溶性磷最初主要转化成Ca2-P,Ca8-P次之,随着时间的推移,Ca2-P不断减少,Ca8-P和Fe-P有所增加,Al-P在一周前后已达到平衡,从比活度看,Ca2-P有效性最高,是石灰性土壤中的速效磷源,Ca8-P,Al-P,Fe-P的有效性接近,是土壤中的缓效磷源。  相似文献   

8.
甜玉米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解甜玉米高产品种氮素积累和分配的规律,阐明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作用,分析了22个甜玉米品种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拔节期、开花期和鲜食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和分配量。结果表明,甜玉米品种不同阶段的氮素积累和分配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植株氮素含量逐渐下降,氮素积累量逐渐上升,不同生育阶段的氮素积累量以拔节到开花期最高;氮素在开花前主要分布在叶片中,在开花后开始由叶片逐渐向果穗转移。到鲜食期,甜玉米不同品种果穗中氮素分配量最高,占全株氮素总积累量的41.32%,其次为子粒,氮素分配量占全株氮素积累量的28.53%。高产品种拔节—鲜食期氮素积累量高,鲜果穗高产品种在鲜食期叶片和子粒中的氮素分配较高,鲜子粒高产品种在鲜食期叶片和雄穗中氮素分配量较高且轴中氮素分配量较低。鲜果穗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品种主要是由于其减少了开花—鲜食期的氮素积累量,其次是减少了拔节—开花期的氮素积累量,且其在鲜食期叶片、轴和叶鞘中的氮素分配量较少。鲜子粒氮素利用效率和各阶段的氮素积累量及鲜食期各器官的氮素分配量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抽穗始期标记14C-同化物分配与运转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14C-示踪法研究小麦表明,始穗期标记^14C-同化物的分配与运转在两个冬小麦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西农1376的^14C-同化物开花前在茎、穗中的分配率较高,开花后茎中^14C-同化物输出时间长、输出量大,因而^14C-同化物在籽粒中分配率较高,籽粒灌浆较好。试验还表明,^14C-同化物分配率和运转能力还表现出上部节位器官大于下部节位器官,且西农1376上下部器官分配率和运转能力的差异大  相似文献   

10.
玉米苗期硝酸离子吸收动力学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了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玉米苗期NO6^-3吸收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苗龄15天的春玉米和苗龄30天夏玉米的Km值分别为0.51和0.53mmol/L;Fmax值分别为51.81和25.32mmol/cm^2.h;Cmian分别为接近于零和0.030mmol/L。结果也表明了在低NO^-3浓度范围内玉米对H2PO4^-的吸收速率随NO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以后基本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拔节孕穗专用肥肥效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杂交水稻拔节孕穗期各类营养元素的适宜用量及配比,丘陵山区冲田杂交水稻拔节孕穗专用肥的适宜配方为N;P2O5:K2O:Si;Zn:B=12:6;12;5:0.375:0.15,适宜用量为300kg/hm^2。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天然降雨雨滴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福建省,Best的雨滴分布模型中的A,P只有在I≤0.6mm/min时是常数,当I>0.6mm/min时,不同地区应采用不同的A,P参数,n值在福建也不是常数,它随着雨强而变化,且不同地区n有不同的算法,闽东南地区n=5.19I^0.11,闽东南以外地区n=4.65×0.78^I。中数直径可以采用D50=3.12I^0.27计算,而雨滴动能采用E=34.32I^0.27来描述最适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二棱形和六棱型两个大麦品种为材料,应用^14C示踪技术,对大麦各生育期^14C光合产物在各器官中的分配、财分配及其干物质积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1.不同生育期光合产物的根本与再分配方式不同,分蘖和拔节期光合产物主要用于根系、茎叶的生长,只有13.5%,8.95%分配到籽粒中,抽穗和灌浆期光合产物主要用于籽粒育实和灌浆,分别有47.2%和48.1%,72.1%和88.1%分配到籽粒。  相似文献   

14.
闽东南旱地土壤养分状况与花生平衡施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8个土壤样品的养分测定和吸附试验以及8个田间肥效试验表明,闽东南旱地土壤的N,P,K,B是花生的普遍养分限制因子,部分土壤还缺乏Zn和Mg等养分。赤砂土的肥料三要素最佳用量N54kg/hm^2,P2O555kg/hm^2,K2O87kg/hm^2;红壤性水稻土为N52kg/hm^2,P2O563kg/hm^2,K2O92kg/hm^2;海砂土为N94kg/hm^2,P2O542kg/hm^2,K  相似文献   

15.
陈国清  刘小兵  陆大雷  陆卫平 《土壤》2014,46(6):1039-1044
为挖掘甜玉米品种潜力,在同一肥力水平和栽培条件下研究了22个甜玉米品种钾素积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钾素积累量品种间有显著差异,出苗–拔节期、拔节–开花期、开花–鲜食期的积累量分别占总积累量的10.0%、73.6%和16.4%,变幅分别为5.6%~19.8%、48.0%~88.8%、0.9%~42.1%。拔节期钾素主要分配在叶片和叶鞘中,拔节后分配到茎杆中的钾比例开始升高,到开花期钾素分配到茎秆中的比例达到峰值,其分配量占钾素总积累量的39.9%左右,后期保持平衡。在鲜食期,茎秆中钾素含量比例为39.5%,叶片为22.0%,籽粒为10.4%。回归分析表明:高产(鲜果穗和鲜籽粒)品种其拔节至开花期具有较高的钾素积累量,且鲜食期苞叶中钾素分配率较低。在供试22个品种中,金师王等7个品种的鲜果穗和鲜籽粒产量、钾素积累量、鲜食期籽粒中钾素分配比例较高,综合表现较优。  相似文献   

16.
李凤汀  刘荣昌  杨则瑗  江文燕 《土壤》1997,29(6):292-295
利用^32P标记根际克雷伯氏菌,-12菌株,研究其对玉米植株的侵染与固氮作用。结果发现,标记菌株m-112接种玉米幼苗后,能迅速侵入到植株根,茎叶,组织中,并在其中定居繁殖。从根,茎,叶组织中重新分离得到大量的,-112菌体细胞。  相似文献   

17.
大豆对紫外辐射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南京地区大豆田间增加紫外辐射的试验表明,紫外辐射剂量的增大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三种增强紫外辐射处理分别为0.15,0.35和0.70W.m^-2,其中的0.70W.m^-2处理的影响最为显,0.35和0.70Wm^-2处理也较明显地使植株发生矮化,使根,茎,叶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累积受抑,使大豆的各项产量性状指标下降,并且推迟大豆的开花,结荚和成熟。  相似文献   

18.
干旱是影响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作物生长模型是评估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主要方法之一,但作物生长模型对极端天气气候条件下(如干旱)作物产量模拟效果仍存在不确定性。为提高作物模型在干旱条件下对作物产量模拟的精准性,该研究利用调参验证后的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APSIM),通过查阅与华北地区冬小麦相关的186篇大田试验文献获得1 876对观测数据,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为干旱指标,评估APSIM模型在冬小麦拔节-开花和开花-成熟阶段干旱对产量影响的模拟效果,提出APSIM在拔节-开花和开花-成熟阶段干旱对小麦产量影响的修正系数。基于历史气候条件、SSP245和SSP585未来气候情景资料,分析了冬小麦拔节-开花和开花-成熟阶段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修正系数校正后的APSIM模型评估华北地区冬小麦拔节-开花和开花-成熟阶段不同等级干旱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PSIM模型低估了拔节-开花阶段干旱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程度,轻旱、中旱和重旱校正系数分别为0.85、0.91和0.85;APSIM模型可准确模...  相似文献   

19.
王艳  王建 《水土保持研究》1997,4(1):138-140,144
川中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为7.71万km^2,其中极强度流失面积占流面积的32.4%,以遂宁市市中区的研究基点,对荒山和陡坡耕地极强度侵蚀区分别采取防治措施,研究其实用技术和改造治理后的综合效益。通过实测资料表明,水土保持作用、小气候变化和经济效益都很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糯玉米氮素分配转移规律及其与氮索吸收利用的关系,揭示氮素分配转移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产量形成的作用,本文在同一氮素供应水平下研究了31个糯玉米品种的氮素分配转移特性。结果表明,糯玉米生育期间氮素的分配中心是随生长中心转移而变化的,开花前主要分配在叶片和茎秆中,开花后氮素的分配中心开始由茎、叶转向雌穗,并逐渐以子粒建成为中心。糯玉米不同品种各器官氮素转移率及其对收获产品的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氮素转移率主要影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氮收获指数的高低,而对氮素吸收总量的影响较小。通径分析表明,鲜穗高产品种茎秆的氮素转移率较高,鲜子粒高产品种茎秆和雄穗的氮素转移率较高,成熟子粒高产品种叶片、苞叶及穗轴的氮素转移率均较高;叶片的氮素转移率高有利于品种鲜穗、鲜子粒及成熟子粒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属于高产、氮素吸收量大、氮素利用效率高基因型的6个品种,其鲜食期和成熟期的氮素总转移率平均值分别为25.53%和47.60%,比其他品种分别高27.48%和22.94%;鲜食期和成熟期的子粒氮收获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35和0.62,比其他品种分别高8.43%和9.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