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于江苏沿海棉区来说,2008年是较为特殊的年份,梅雨期提前且降雨量大,严重影响棉花的生长发育,中后期天气较好。由于采取了较为合理的技术措施,盐城市粮棉原种场棉花生产仍取得了较好的收成,平均籽棉产量达4354kg/hm^2,产值达21779元,hm^2。  相似文献   

2.
(一)1985年是我区棉花生产持续前进的一年。实现了建国以来36年中所追求的目标——全区亩产皮棉过百斤,首次跨入全省植棉先进行列,特别是在全国、全省有计划地调减植棉面积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突破性的成绩,更有力地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在党的领导下,依靠政策的落实,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3.
棉花是我省一项主要经济作物,是开展多种经营的重要项目。搞好棉花生产对发展轻纺工业,增加国家、集体和农民收入都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计划要求,一九八二年全省应植棉150万亩,总产达到100万担。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坚持科学植棉,努力提高单产。在指导思想上应该是:选择好地,集中连片,种足面积,主攻单产,立足抗灾夺丰收。要夺取棉花高产,必须做到保总桃、攻铃重、争衣分。亩产达到70斤、100斤、120斤、150斤以上,总桃应该有三万个、四万个、五万个、六万个以上;单铃重四克左右;衣分达到37%左右。实践证明,凡是伏桃(包括伏前桃)比重大的年份,棉花产量就高,品质就好。主攻伏桃关系到增铃、增重、增  相似文献   

4.
秋溪公社位于临川县城西南部,全公社12个大队。115个生产队,4891户,22070人,耕地面积共21300亩,其中棉花计划6500亩,占30.5%,是个半丘陵半平原的粮棉兼作区。主要棉田分布在7个大队,71个生产队,平原棉田面积占8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公社党委认真贯彻和落实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建立和健全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狠抓了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改变了棉花单产低而不稳的状况,开创  相似文献   

5.
我省1984年植棉808.81万亩,皮棉总产1213万担,平均亩产皮棉150斤,首次突破了一千万担大关,创造了我省历史新记录。棉花总产同1983年相比增长了57.7%,亩产增长了63.0%。截至1985年元月31日,全省收购皮棉1149万担,棉花品质也比较好。据省棉麻公司统计,1984年12月底收购的  相似文献   

6.
1980年我国棉花大丰收,全国总产皮棉5300多万担,突破了1973年总产5123万担的历史最高纪录,这是我国棉产史上的一件大事。棉花丰收的原因,首先在于各地认真贯  相似文献   

7.
一、1982—1984年棉花的科学施肥及示范结果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生所激素室,根据研究棉花蕾铃脱落所阐明的生理原因,以及在总结农民植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前期少施化肥控制徒长、重施花铃肥防止后期早衰”的施肥措施,1964~1965年在上海县马桥公社和本所农场植棉,连续二年获得亩产皮棉151~193斤的结果。在总结二年成果的基础上,更明确提出以“科学施肥”为中心的棉花稳产高产措施,82年起与南汇县农  相似文献   

8.
为了开辟我区发展棉花生产新途径,从1989年起,我们在金溪县琅居等乡开发红壤山地,连续两年进行了植棉试验示范,均获得很好的效果。现将该项技术开发结果总结于后。 1 试验示范基本情况琅居的红壤开垦地,属于第四世纪红壤,土质较粘,有机质缺乏,养分含量低,为红壤沙泥土。pH值5.3,有机质0.24~1.78%,全氮0.011%~0.056%。全磷0.013~  相似文献   

9.
1973年以来,我们公社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胆进行耕作制度革命。在棉花生产中,打破陈规旧套,变麦田空幅直播为营养钵育苗麦后移栽,取得初步成绩,为夺取粮棉双高产闯出了新路子。通过五年来的实践,我们感到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的好处很多,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首先,有利于解决粮棉争茬口的矛盾。我们公社地少人多,是粮棉夹种地区。过去,一直是麦稻、麦棉两熟制耕作。1970年开始,大面积扩大三熟制,使粮食大幅度增产。但是,由于耕作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我省棉花生产发展很快,1984年全省植棉808.81万亩,平均亩产皮棉75公斤;1985年植棉697万亩,亩产皮棉70.5公斤。两年平均植棉749万亩,亩产皮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开始前五年,我省棉花播种面积为157.4~176.8万亩,播面亩产为19~29 kg,1kg 纯氮生产皮棉约4~5 kg,有的高产田块,亩施纯氮常达50余kg,争取亩产皮棉150 kg,1 kg 纯氮生产皮棉不过3 kg 左右,可见大面积棉花平均亩产和个别高产田块的氮肥经济效益都较低。据中棉所蒋国柱等(1981)报导,当时国内(?)高产试验田已达到125 kg 以上,甚至接近150 kg水平”。又上海市南汇县泥城公社1967~1974年28块亩产皮棉100 kg 的高产田块,平均亩施纯氮17.75kg,每公斤纯氮生产皮棉为5.63 kg。可见我省的棉花亩产及氮肥经济效益的增长潜力都很大,特别是稻棉轮作,  相似文献   

12.
九江是江西的重点产棉县之一。自1950年开始推广植棉以来,棉花生产有很大发展,但也经过了几起几落。1963和1966年,曾两次闯过了百斤皮棉关。后因十年动乱极左路线的干扰,棉花单产倒退在六七十斤左右徘徊,长达11年之久。其中最低的1971年只有48斤。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才又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新阶段。全县共有19个公社(场)、138个大队、1661个生产队,耕地面积29.5万亩(人平1.26亩)。棉花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当集中的原则,每年种植九万多亩,约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妥善安排在7个公社(场)、62个大队、704个生产队适当集中连片种植。其中平原洲地占80%,丘陵山  相似文献   

13.
今年,省下达棉花生产计划,面积六万亩,亩产皮棉六十六点七斤,总产皮棉四万担,其中收购任务三万四千担。据摸底调查,全区实种棉花五万九千亩,收获面积五万三千亩,亩产皮棉八十五斤,总产皮棉四万五千担,交售四万二千担,亩产超历史(六五年五十五斤),总产、收购超计划。植棉史上,第一次有了亩产过百斤的县,一百六十五斤的公社。亩产过二百斤的大队,二百五十斤的生产队,三百斤的户大批涌现。结束了“亩产皮棉八十斤不敢讲,百斤不敢想”的低产历史,开拓  相似文献   

14.
我县种植花生历史比较久,亩产长期徘徊在百斤上下。为了进一步贯彻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推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不断深入发展,县委于去年九月决定,在花生主要产区的永宁公社建立复县花生科学研究所。我们在县委和当地公社党委正确领导与支持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为革命种好花生。经过一年的努力,战胜了罕见的气温低、光照不足等自然灾害,全所四十五亩花生,平均单产三百零四斤,培创的六亩高产田,平均单产获得六百二十八斤多。  相似文献   

15.
我省花生产区广大干部群众,认真总结前几年培创花生高产田和大面积丰产方的栽培经验,82年扩大了面积,单产又有新的提高。据初步统计,经省、地、县有关部门验收,亩产千斤以上的共有81块,面积693.64亩。比81年增加23块,增加480.24亩。其中: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我省棉花良种繁育和创高产的经验,我先后两次专程访问了九江县棉花原种场场长文经珠和四分场场长张才东两位劳模及有关科技人员,请他们谈了选育和推广良种以及夺取棉花高产的经验。现扼要整理如下: 九江县棉花原种场是由原全国植棉劳模文经珠领导的九江县永安公社幸福大队改建的,有四个分场,耕地面积6,987亩,其中植棉面积6,100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行了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并不断提高科学植棉技术水平,连续四年获得了棉花大丰收。一九八二年亩产皮棉达191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棉农植棉积极性的提高,科学植棉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很不平衡,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棉花连续滑坡的情势下,引起一些地方对技术推广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力,已对单产、品质的进一步提高造成一定影响。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棉花会议精神,把我省棉花生产切实搞上去,打好农业开发总体仗,千方百计夺取今年棉花高产丰收,在努力扩大植棉面积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植棉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十分重要。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麻作》1980,(2):1-4
黄麻是我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解放初,由于耕作水平低,亩产量只有二百来斤。一九五四年建立县黄麻技术推广站后,二十多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坚持开展科学种麻生产实验活动,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引进外地优良品种和自己培育良种相结合,并对先进技术进行示范和推广,不断地培训技术骨干,  相似文献   

19.
《中国麻业》1980,(2):1-4
黄麻是我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解放初,由于耕作水平低,亩产量只有二百来斤。一九五四年建立县黄麻技术推广站后,二十多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坚持开展科学种麻生产实验活动,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引进外地优良品种和自己培育良种相结合,并对先进技术进行示范和推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建三江分局创业农场一队采取选用适宜品种、整地精耕细作、钵盘培育壮苗、提早插秧日期、科学管水施肥、防治病虫草害等综合技术措施,获得了2002年千亩水稻近10t/hm~2的突出成就,为高寒地区水稻大面积夺高产探索出一条可行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