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养分循环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人们在系统物流循环、能流平衡、水流循环和生理生态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计算机技术和系统分析分室研究法的引入,使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从静态转向动态模拟,极大地推动了森林养分循环的研究进程。本文从生态学、生理学及生理生态学角度,综述国内外森林养分循环研究的方法、成果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湿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是地球上碳储量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其碳储量约占陆地生态圈总碳量的20%.湿地碳的90%以上储存在湿地土壤中.湿地土壤碳的循环对全球大气碳的收支平衡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概述了湿地土壤碳素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湿地土壤碳素循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森林凋落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海岗  刘一  黄忠良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018-1020,1023
主要论述了森林凋落物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起的重要作用,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因素,以及在小尺度下对林木更新和群落演替的正副效应。森林凋落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分解使得被植物有效利用的养分元素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去,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从而有机生命体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不会因为植物的利用而枯竭,维持了植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生物圈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但森林凋落物由于覆盖于森林地表,使得其对处于土壤表面的微环境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因为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发育就是从这个系统开始的,所以凋落物会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以往的研究往往注重森林凋落物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正面影响,忽略了其对森林更新的负面影响,而森林凋落物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而且这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森林的更新成败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持续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林木根系的生态功能及其影响根系分布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木根系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土壤改良中对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及抗蚀性的生态作用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从恢复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林未根系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以及根系分布在森林演替中的生态作用也成为了热点.根系与其周围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林木根系的形态、分布除受林木自身的遗传特性影响外,还受大气CO_2浓度、土壤的物理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的研究基础上,很有必要深入的对调控因子以及群落内的种间、种内竞争关系等林木根系生态作用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监测评价的3S技术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给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评价提供技术思路,在总结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3S技术集成及其在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评价中的作用,主要指出3S技术集成能够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评价提供精确、详实的技术手段.然后,提出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监测评价的3S技术体系,主要包括:①GPS基础控制网系统;②监测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因子的GIS系统;③监测数据处理系统;④基于GIS和数据库的森林健康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6.
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它与森林和海洋一起组成地球循环过程中的三大重要生态系统.本文对杭州湾湿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杭州湾湿地保护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粗木质残体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粗木质残体(CWD)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粗木质残体参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对于系统中一些林木的更新和生物的生存以及维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粗木质残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是我国西南部最重要热带雨林地区,具有重要生态价值,也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因为森林号称地球的肺之一部分,地球上冰川、海洋、湖泊、森林、大气层、是地球环境的五大卫士。而森林对地球上区域环境,起到重要影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增加森林上空的空气水分、呼吸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保持自然环境,调节小气候。同时,森林是野生动物栖息地,林副产品可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存需要。用材林、经济林、生态林对生产和生活及生命安全,都起到各自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组成要素,是联系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碳库储存、群落更新以及为其他有机体提供生境等主要功能的载体和纽带,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以及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学有效地对其进行定量化研究,对了解粗木质残体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和全球碳循环与碳平衡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从4个方面阐述森林生态系统粗木质残体的研究进展:①粗木质残体的来源及分类;②粗木质残体的研究内容;③粗木质残体的研究方法;④粗木质残体的生态功能。最后提出了提高粗木质残体定量化研究以及结构与功能研究的4种路径选择:①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粗木质残体基础数据的定量化研究,加强本底数据的积累,并构建丰富翔实的粗木质残体数据库;②重视粗木质残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强化人类活动对粗木质残体的影响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③发展粗木质残体生态功能定量化与模型化研究,定量研究粗木质残体的分解速率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碳循环与碳平衡中的作用;④研究粗木质残体的动态特征与森林演替的交互关系,优化粗木质残体可持续经营管理方式及管理策略。参64  相似文献   

10.
氮在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转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重要部分,也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活跃的场所。土壤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广义上可分为转运和转化2个环节,真菌和细菌分别在这2个环节上扮演重要角色。降雨、氮沉降和温度等变化能够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在全球变化加剧背景下,深入了解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内氮的转运和转化过程和机制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的研究现状,通过应用N示踪、分子生物学测序和N-DNA-SIP分子探针技术,研究氮转运和转化的微生物群落及其过程的可行性,并提出今后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的氮循环模式,强调了真菌的转运和细菌的转化过程在氮固持中的贡献,有助于森林生态系统氮固持力和机制系统认知,为开展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氮排放控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地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深刻的区域,城市系统碳循环在全球和区域碳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城市“自然-社会”二元碳循环的概念,探讨了城市系统碳循环的一般特征;分析了城市系统碳循环的内部机理,主要包括:城市系统碳储量和碳输入/输出通量的主要过程和途径、城市系统碳储量、碳通量和碳流通的生命周期分析、城市系统碳输入和碳输出的类型划分等;提出了基于系统层次划分和碳流通过程的城市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框架,分析了城市自然系统和城市经济系统的主要碳流通过程和环节,构建了城市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思路和理论框架;最后提出了城市系统碳循环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森林资源可持续性的内在动力机制及其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森林资源可持续性是森林资源系统对人类满足其需求的约束 ,其内在动力机制在于森林资源系统的内在持续能力和外部支撑调控能力的统一 ,以及各种内部和外部结构、功能和效益的协同 .其实质是人 -森林资源系统协同关系的反映 ,这种协同关系可以用人地协同论原理描述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地区沙棘林地土壤的含磷量,对沙棘人工更新后代的生长有重大影响,高的土壤含磷量和低的pH值,对沙棘生长有促进作用;沙棘幼苗的生长与林地上沙棘林的年龄关系不大。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培育沙棘人工林应重视施用磷肥。  相似文献   

14.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森林碳汇潜力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核算我国森林资源碳储量和价值量,摸清我国森林资源家底,了解森林资源状况,合理制定林业发展规划.预测森林碳储量及碳汇潜力,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林业发展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3?2018年间9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森林蓄积量法核算我国森林资源总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按照不同林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阐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理论价值,同时能够为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同步提升”为目标的森林多功能经营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然而阔叶红松林中生物多样性如何影响森林碳汇功能目前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旨在揭示功能多样性和功能组成对森林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为促进阔叶红松林“固碳增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吉林蛟河30 hm2阔叶红松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植物功能性状计算功能多样性和功能组成用于表征生物多样性,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生态位互补效应、生物量比率效应以及植被数量效应对生物多样性?森林碳储量和碳增量的影响。  结果  (1)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碳汇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功能多样性有助于提高森林碳增量,提高缓生?保守型性状的组成比例有助于提高森林碳储量,而保持一定的林分密度同样有利于充分地利用资源、提高森林固碳能力。(2)研究结果同时验证了生态位互补效应、生物量比率效应和植被数量效应假说,解释变量共同解释了13%的森林碳储量的变化以及36%的森林碳增量的变化。  结论  碳储量和碳增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反映和直接体现,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碳汇功能关系的作用机制,表明阔叶红松林中生物多样性与碳汇功能的关系格局是多种生态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能够为实现阔叶红松林“固碳增汇”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同步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竹林鞭根系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竹林鞭根系统是竹林生长发育的基础,在竹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对于竹林研究多集中于地上部分,地下鞭根系统对碳循环、生产力等的影响处于探索阶段,具体体现在研究局限于对鞭根系统生长和分布规律等基础的研究,而缺乏对相关机理及生态功能如碳汇方面的研究。此外,研究方法过于单一落后也是造成其难以深入的原因。基于此,本研究从竹林鞭根系统的结构特征、经营对鞭根系统结构的影响以及鞭根系统观测方法等方面论述国内外竹林鞭根系统研究现状,最后探讨分析竹林鞭根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今后深入研究竹林鞭根系统的结构及其对竹林生态系统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我国不同林区典型乔木树种燃烧释放含碳物质排放特性的研究,可为了解含碳气体和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运用自主设计的生物质燃烧系统,模拟东北林区、南方林区和西南林区共19种典型乔木树种枝、叶燃烧,分析不同树种、不同树种类型及不同林区的含碳气体(CO2、CO和CxHy)、颗粒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为相关管理决策、生态治理和资源环境管理等提供参考,推动我国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  方法  利用1989—2018年间6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耦合度模型和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1992—2018年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耦合度分析。采用逐步回归和ARIMA模型分析森林碳汇影响因素和滞后性,并采用自回归和ADF检验等预测我国2019—2030年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耦合度,研究也对中国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耦合及长期变化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结果  (1)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际完成投资额、GDP和林产品进口额对森林碳储量有显著影响,林业产业总产值、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际完成投资额、林产品出口额对森林碳汇量有显著影响,其中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际完成投资额对二者的影响都最大。(2)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际完成投资额等因素对森林碳储量的影响作用滞后性为2年,对森林碳汇量的影响滞后性为1年。在森林碳汇投资时,应提前做好部署,并做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时间优化。(3)1992—2018年,我国森林碳储量、森林碳汇量与林业经济长期发展的耦合度协调度是逐步上升的,中间虽有所波动,但森林碳储量与林业经济长期发展的耦合度协调度年均增长9.24%,耦合协调程度由1992年的“严重失调”,上升到2018年的“优质协调”;1993—2018年,森林碳汇量与林业经济长期发展的耦合度协调度年均增长9.63%,稍快于森林碳储量与林业经济长期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的增长速度。协调等级也由1993年的2级上升到2018年的10级。(4)预测表明:2019—2030年,森林碳储量、森林碳汇量与林业经济长期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都是增加的,二者的耦合协调度D值均接近于1,协调等级也长期为10,耦合协调程度也长期保持在“优质协调”水平上。  结论  森林具有社会、经济和生态多重效益,森林碳汇仅仅是一种效益产出,开展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变化的长期耦合分析是多重效益分析的一个关键。研究分析认为我国森林碳汇的溢出效应、协同进化效应明显,1992—2018年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耦合协调度是逐步上升的。预测分析也表明,2019—2030年,森林碳汇量与林业经济长期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将长期保持在“优质协调”水平上。因此,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并维持目前的森林资源增加态势,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国外基于固碳效益的最优轮伐期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当考虑人工林的固碳效益时,轮伐期长短会受影响,并会随碳价、贴现率变化而变化,并且这种变化通常很灵敏.通过总结国内关于森林固碳效益方面的研究,推导出固碳效益的一般模型,并将其引入到Faustmann最优轮伐期模型中,从而整理出基于固碳效益的最优轮伐期模型.  相似文献   

20.
在春、夏、秋季时段内毛竹林对林内近地表层温度具有一致的降温效应,其中以地面温度最为显著,地中温度次之,气温最小;在冬季时段毛竹林对林内地面温度有降温效应,而对林内地中温度和气温都具有一定的增温效应。毛竹林对林内近地层空气湿度的影响,反映出较一致的降湿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