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加工T甜椒不同播期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播期在加工型甜椒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播期从02-25~03-12,在温室育大龄苗,选用本地主栽品种茄门甜椒,播期越迟,甜椒的单株结果数、单果重、果肉厚度减低,日灼病的发病率提高,前期产量及总产量减低,综合产量、产值等因素分析认为,在河西地区,加工型甜椒品种的适宜播种时期为02-25~03-02.  相似文献   

2.
冀西北冬麦北移适宜播期和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明确冀西北冬麦北移的适宜播期和品种,选用3个冬小麦品种(‘京冬1号’、‘苏引6号’和‘02铁品5’),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不同播期对小麦越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008年9月23日为播种期的小麦越冬性和产量最高,播期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多少决定产量高低,播种越晚影响越明显;‘02铁品5’与‘苏引6号’产量极显著高于‘京冬1号’。通过对2005-2010年的冬前积温进行分析,认为冀西北冬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20日至9月25日左右,同时,应根据气候及品种特性进行适当调整,即较暖地区可适当延后,冷凉地区要适当提前;生育期短、冬性弱的品种要适当晚播,生育期长和冬性强的品种可适当早播;播期推迟时,要适当加大播种密度,以弥补越冬性差造成的群体不足。  相似文献   

3.
研究冀北坝上地区不同播期对荞麦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选用甜荞品种日本大粒和苦荞品种冀苦荞1号2个荞麦品种,设5月11日(B1)、5月18日(B2)、5月25日(B3)、6月2日(B4)、6月9日(B5)5个播期,对2个品种进行连续3年(2013-2015年)播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甜荞日本大粒和冀苦荞1号的农艺性状和产量都有一定影响,综合评价确定日本大粒和冀苦荞1号在冀北坝上地区的最适播期均为5月中下旬(5月11日-5月25日)。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珍珠豆型花生品种远杂9307不同播期与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远杂9307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有显著影响,荚果产量最大差异达21.8%,籽仁产量最大差异达29.77%;不同种植密度对远杂9307部分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远杂9307适宜播期范围为5月1—25日,适宜密度范围为18.0 ̄21.0万穴/hm2。  相似文献   

5.
播期对苦荞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苦荞品种在云南昆明周围夏播的优质高产栽培的最佳播期,以3个品种(‘云荞1号’、‘迪苦一号’、‘晋苦6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4个播期(6月25日、7月5日、7月15日、7月25日)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迟延,3个苦荞品种的生育期均明显缩短,而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随着播期的迟延,没有规律性的减少或增加,而株粒数、千粒重、株粒重及产量都随着播期的推后均有降低的趋势。并且3个品种在产量上分别与早播(6月25日)比,7月5日减产69.4%~74.8%,7月15日减产61.4%~93.3%,7月25日减产88.3%~94.7%。在本试验条件下,云南夏播苦荞的优质与高产相结合的最佳播期是6月25日,使产量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播期和行距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19-2020年在连云港市稻麦综合示范基地以小麦品种连麦7号和淮麦45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播期和行距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加工品质和粉质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连麦7号和淮麦45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10月15日和10月30日播期下,2个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在行距25cm时最高。2个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加工品质和粉质参数等指标在10月15日和10月30日播期下表现较好,而11月15日播期下各行距处理的小麦品质均明显下降。随着行距增大,2个小麦品种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不断提高,但3个行距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由以上可知,播期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大于行距。综合分析可知,兼顾连麦7号和淮麦45高产优质的最佳播期和行距配置分别为10月30日、25cm和10月15日、25cm。  相似文献   

7.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4):4855-4863
本试验以吉林地区小粒中等穗高产型、大粒多穗高产型、优质丰产型3个粳稻为供试品种,通过播期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水稻生育期、产量、产量构成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各品种出苗-抽穗阶段天数缩短导致生育期缩短;在不同播期处理下,S2播期各类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表现相对较优,致使S2播期内各品种产量最高,且各类型品种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各类型品种在S2播期加工品质表现最优,外观品质随播期推迟变优,各类型品种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S1播期直链淀粉含量相比最适播期S2无显著差异,S3直链淀粉含量相比S2呈显著增加,各类型品种食味值在S3播期表现最优。因此,各类型品种最适播期为4月22日,推迟播期10 d左右对各类型品种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较小,仍可达到优质稳产要求,这对指导生产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分期播种对豫北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因素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确定小麦适宜播种期,为豫北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和理论依据。通过采用EXCEL等软件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对豫北不同优质小麦品种不同播期的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北-8901’品种的不同的播期处理对它最后产量的影响度相对较小,而‘郑麦-9405’和‘郑麦-9023’不同的播期则表现出了较大的波动。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以小麦-玉米轮作方式的地段最好在适时播种的条件下多采用半冬性品种,而对于部分以小麦-旱稻轮作方式的地段播种春性品种为宜,且应在10月15—25日内完成播种。  相似文献   

9.
播期和移栽密度对徐稻3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不同播期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中熟中粳品种徐稻 3 号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不同播期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淮北地区徐稻3号的适宜播期范围为5月5日-25日、适宜栽插密度为 3.33×105穴 /hm2,在此条件下可获得适宜穗数和较大的穗型以及较高的产量,且各项稻米品质指标值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对冬前积温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确定河北省中部地区小麦品种适播期,筛选耐迟播品种,2011年秋至2014年夏在河北藁城采用播期×品种二因子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当地12个主栽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对冬前积温的响应。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不同品种对播期响应差异明显,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迟播敏感型。迟钝型品种对播期不敏感,适播期长,冬前≥0℃积温范围为324~560℃,迟播后穗数和产量稳定;中间型品种适播期较长,积温范围为362~566℃,迟播后粒数增加,穗数和产量降低;迟播敏感型品种对播期敏感,适播期较短,积温大于511℃,不宜晚播,晚播后穗数和产量明显下降。在试验地区,推荐小麦适播期为迟钝型品种10月7日至22日、中间型品种10月7日至19日、敏感型品种10月5日至10日。  相似文献   

11.
为了满足重庆辣椒高效育种与良种创新的需要,以2个加工型辣椒材料578和186及一个甜椒品种‘海丰28’为试材进行花药培养研究。研究了预处理与预培养的时间与温度,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活性炭、硝酸银、碳源等主要因子对辣椒花药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预培养35℃7天时辣椒578、186、甜椒‘海丰28’的植株诱导率分别为4.86%、2.50%、0.56%,是对3种材料都适合的预培养条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到对2个基因型特异的优化培养基配方,并且通过比较得到一个对2个基因型都较适合的培养基配方。对花药培养再生的植株进行倍性鉴定,证明3个基因型均得到了具有12条染色体的单倍体植株。以饱和对二氯苯与0.2%秋水仙素浸泡生长点24 h进行加倍,成功获得了双单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两种甜椒基因型为试验材料,采用4种药剂(包括两种抗生素和两种杀菌剂)9个不同水平处理,研究其对甜椒花药培养的花药膨大率、花药污染率、花药褐化率和胚状体发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5~1.0 ml/L山农一号Ⅲ对甜椒花药污染抑制效果较好,对胚状体发生抑制最小,可以应用于甜椒花培实验。  相似文献   

13.
甘薯/鲜食玉米套作模式下产量与效益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完善“甘薯/鲜食玉米”模式的配套栽培技术,寻求甘薯玉米套作体系下获取甘薯、玉米共同高产的最佳玉米播期和密度,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玉米播期与密度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玉米群体对玉/甘薯模式下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鲜食玉米套作模式下以B1M1处理(6月5日播种,密度1.5万株/hm2)最高,总产值98609.19元/hm2,其次为B1M2处理(6月5日播种,密度1.8万株/hm2)和B3M2处理(6月25日播种,密度1.8万株/hm2),产值分别为87423.65元/hm2、82179.4元/hm2,分别比最低的B4M3处理(7月5日播种,密度1.8万株/hm2)高65.43%、46.66%、37.87%。薯玉套作体系中玉米在6月5-15日播种,密度为1.5万株/hm2的条件下有利于总产量和总产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甘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方法]通过对安徽省近几年甘薯生产和消费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安徽省甘薯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求甘薯产业发展潜力和对策,以期为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调研结果:安徽省甘薯种植分春薯和夏薯2种种植方式,当前种植品种共有40个,其中主栽品种17个。在主栽品种中,淀粉专用型品种占53.0%,鲜食型占35.0%,兼用型占12.0%。所种植品种以外引为主,占73.5%,本省自育品种较少,仅占26.5%。全省甘薯的消费比例以加工为主,鲜食为辅。研究指出了安徽省甘薯生产存在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机械化水平落后,品种更新换代慢、专用品种缺乏、种苗繁育体系不健全,病害严重,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的主要问题。[结论]提出培育专用新品种,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加工企业联合研发甘薯深加工产品,提高甘薯附加值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杨兆生  许红霞 《作物学报》1998,24(6):971-977
紧凑型小麦具有单茎占居空间小:叶片上冲,田间遮荫程度低和光能利用率高等特性,是超高产栽培的理想株型之一,在河南的生态条件下,选育具有“突破性”超高产紧凑型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的模式为;半冬性至弱春性;中早熟,株高70-80cm,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茎杆粗壮,紧韧,根系发达,光合作用强,抗病,加工品质优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以选育重穗型的品种为主,兼顾中间类型;在现有500  相似文献   

16.
甜杂二号甜椒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杂二号甜椒为新育成的一代杂种,其植株生长势旺、早熟、丰产、座果率高,连续结实性好,抗TMV病毒能力强.果实绿色灯笼形,味甜质脆,适宜保护地栽培,比对照茄门,同丰37、同丰16、早熟3号等增产31%以上,增值26%以上.1987年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现已成为北京保护地甜椒生产主栽品种之一.全国20个省市均有试种,反映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发光二极管(LED)补光对温室甜椒叶片生长及碳代谢的影响,以甜椒品种‘奥黛丽’为试材,设置红光(R)和蓝光(B)组合2:1(2R1B)、4:1(4R1B)、8:1(8R1B)3种光质,2 h(18:00—20:00)、4 h(18:00—22:00)和8 h(18:00—次日02:00)3个补光时间,以不补光为对照(CK),研究补光时间及光质对甜椒叶片生长、元素含量、糖含量及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质与补光时间能显著影响甜椒叶片的生长及碳代谢,且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与CK相比,光质2R1B处理的比叶重、钾、果糖、淀粉含量显著降低;而光质4R1B和8R1B处理的叶片数、总叶面积、叶绿素总量、生物量净积累速率(NAR)、总糖含量及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显著高于CK,且8R1B处理略优于4R1B处理,说明红光比例增大有利于叶片生长和碳代谢;光质对甜椒叶片氮、磷、钾、镁元素的含量影响不显著。除光质2R1B处理外,在同一光质下,随着补光时间的延长,甜椒的叶片数、比叶重、叶面积指数(LAI)、NAR、总糖、果糖、淀粉含量及AI、NI、SS...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播期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遵义朝天椒’、‘簇生椒’和‘辣研1号’为试验材料,在贵州贵阳设置大田播期试验。结果表明,3个辣椒品种的产量都是在播期为3月15日时最高,平均产量从高到低为‘辣研1号’>‘遵义朝天椒’>‘簇生椒’。通过主成分分析对辣椒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播期为4月15日时‘遵义朝天椒’综合品质最佳,播期为4月5日时‘簇生椒’和‘辣研1号’综合品质最佳,辣椒综合品质表现为‘遵义朝天椒’>‘簇生椒’>‘辣研1号’。综上,在贵阳及其气候相似地区,辣椒在常年播期3月15日时产量最高,播期推迟20~30天时综合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9.
竹醋对红色甜椒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竹醋对红色甜椒在贮藏过程中的保鲜效果,以“红苏珊”红色甜椒为实验材料,将精制竹醋液用蒸馏水稀释成500倍液、1000倍液和1500倍液,浸泡甜椒的果柄3 min,对照用蒸馏水处理。装PE保鲜袋,20℃储存。研究结果表明,竹醋液处理可以较好地保持红色甜椒的感观品质,降低腐烂指数;红色甜椒的感官品质分值比对照提高了1~2.75倍;腐烂指数降低了0.21~0.47。减慢了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速度,推迟3~6天出现高峰,并提高了贮藏中后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幅度降低了12.1%~15.5%,并提高了贮藏中后期可滴定酸的含量。提高了可溶性蛋白质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以及贮藏中后期维生素C含量,但对失重率影响不显著。可见,一定浓度范围内的竹醋液可以减缓红色甜椒在贮藏期间营养的流失,保持其商品品质。500倍液的保鲜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