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渔业现状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壮丽 《海洋渔业》1996,18(3):117-120,132
福建闽南地区的单船网板拖网作业,经过70年代的试捕、革新,80年代迅速崛起,90年代初成为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首屈一指的渔业。1994年有单拖渔船1520艘(功率均在88kW以上),渔获量218681t,占该两渔场捕捞总产量的50.5%。其发展速度之快,在福建渔业史上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0~2001年单拖作业渔获物调查资料,着重对渔获物种类组成、个体大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网作业渔获物品种繁多、个体小,优势种数量多、比重小,占周年总渔获量1%以上的品种有19种,鱼类、甲壳类、头足类渔获个体平均体重仅为11.4g/ind,周年中,5~6月个体最小,建议将该渔场单拖作业伏季休渔时间调整为5月1日至7月15日。  相似文献   

3.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主要捕捞作业数量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评估的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渔业资源生态容量121.33×104t和最大持续产量63.32×104t及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不同类群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用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和平均单船功率配置福建省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主要捕捞作业的功率和渔船数量,以达到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养护,促进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99年以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实施拖网伏季休渔在缓解海洋捕捞对渔业资源的压力,提高渔 业经济效益和改善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肯定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伏季休渔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根据福建省1987~2003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116°00′~119°30′E,22°00′~24°30′N)灯光围网作业生产统计数据和资源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福建省在该渔场灯光围网作业状况、发展演变和资源利用现状。结果表明:由于单拖作业和流刺网作业的发展,灯光围网作业持续萎缩,在海洋渔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渔船大型化,渔场向深水推进,灯源配置及集鱼并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渔获物中蓝圆鲹占绝对优势,鲐鱼所占比例有上升的趋势,金色小沙丁鱼年间波动明显,颌圆鲹则快速减少,竹鱼近年来产量快速增长。文章还提出改进和提高灯光围网作业捕捞技术和自身竞争力,合理引导部分疏目快拖作业参与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优化海区捕捞作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海区渔业资源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蟹类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叶孙忠 《海洋渔业》2004,26(4):249-254
本文根据 1994~ 1996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蟹类资源调查及相关资料 ,研究分析了该渔场蟹类的种类组成、地理和区系分布及其生物量分布的特点。初步鉴定该渔场蟹类有 5 9种 ,隶属 12科、2 7属 ,绝大部分种类为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 ,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 ,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是东海 ,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蟹类群体分布遍及整个调查海区 ,但时空分布差异明显 ,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以 10月为最高 ,达2 9.5kg/h ,5月最低 ,仅为 5 .5kg/h。 1~ 6月蟹类群体分布范围基本不变且范围相对较小 ,7~ 12月分布中心有逐渐向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北部和内侧移动的趋势且范围相对较大 ,群体密集度较高。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种类约十余种 ,在渔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善泳等 ,年渔获量约 ( 5 .0~ 5 .5 )×10 4t。  相似文献   

7.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利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属上升流渔场,加上台湾浅滩独特的生态环境,在这里孕育着丰富的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等中上层鱼类资源。曾一度成为我国首届一指的群众灯光围网作业渔场。1987年闽南、粤东地区灯围产量曾高达15万吨。一、闽南地区灯围开发中上层鱼类情况自1964年机帆船灯围作业试验成功后,在闽南和粤东地区迅速形成相当规模的灯围渔业。三十年来,闽南地区灯围经历了70年代迅速发展;80年代相对稳定和90年代发生滑坡三  相似文献   

8.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汪伟洋  张壮丽 《海洋渔业》1997,19(3):113-117
本文根据闽南、台浅渔场1987~1995年间灯围渔业逐年各月生产统计资料,以及渔获物组成、生殖群体结构和幼鱼发生量对中上层鱼类进行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80年代末期以来,福建闽南地区灯围作业船组不断减少,但平均单产逐年上升,从而保持了渔业质量在下降中相对稳定。中上层鱼类种群结构非常稳定,蓝圆鲹和金色小沙丁鱼一直是最重要的渔获对象,占灯围产量约2/3。其生殖群体几乎是一成不变,该两个鱼种叉长优势组均为180~200mm,各占60~80%,1龄鱼补充群体数量雄厚,且其幼鱼发生量连年增长,闽中、闽东沿海小型灯围和夏缯等作业夏汛产量逐年迅速上升,由此认为,90年代以来,闽南、台浅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利用不足,建议扶持灯围作业,加大对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9.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叶孙忠 《水产学报》2004,28(6):663-668
根据1998年7月至2000年6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生物学资料,研究其年龄组成和生长特性.二长棘鲷捕捞群体由0~Ⅵ龄组7个世代组成,以0龄组为主,Ⅰ龄组次之,平均年龄为0.71龄.应用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的生长参数L∞=244.56mm,K=0.2313,t0=-1.1817,体重的生长拐点为3.71龄.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二长棘鲷群体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个体早熟化,生长速度加快,捕捞群体小型化、低龄化,二长棘鲷幼鱼损害情况严重,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根据渔获组成、资源现状及生长特性,建议加强对二长棘鲷幼鱼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其资源.  相似文献   

10.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群聚资源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近10年来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开展的中上层鱼类资源动态监测资料,报道了该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利用现状及其群聚动态变化情况,并就今后如何利用该资源进行探讨,为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主要经济蟹类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长期以来.科学工作者对海洋蟹类的研究远不如对经济鱼类研究的深入和广泛,且多以三疣梭子蟹为重点在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发表过研究报道;黄、东海三疣梭子蟹的生长、繁殖、洄游、资源变动及人工养殖方面的研究.也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对其它蟹类的研究,至今很少见过报道。  相似文献   

12.
台湾浅滩周围海域蟹类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1994年7月—1996年6月间,我们在台湾浅滩周围海域(22°—24°N,117°—120°E)开展蟹类资源凋查与研究。本文主要报道该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以及经济种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善泳(虫寻)的生物学特性;探讨了蟹类的资源特点和可捕量;论证拥剑梭子蟹属闽南、粤东—台湾浅滩地方种群;并提出对蟹类资源“春保、夏养、冬捕”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笔者应用已建立的预报方程,预报了1989—1997年闽南地区灯围春汛和夏汛的渔获量。其预报准确率春汛单位日渔获量为83.75—98.16%,平均为91.27%,春汛总渔获量为66.92—97.37%,平均为87.9%;夏汛单位日渔获量为73.71—99.97%,平均为90.10%,夏汛总渔获量为47.79—98.39%,平均为85.33%。同时根据1983—1997年渔业统计资料及所收集的环境因子等数据,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渔获量与相对资源量指标和捕捞力量及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对渔获量的丰歉进行了综合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2007-2008年闽东北外海光诱敷网渔业监测调查资料,分析该渔场光诱敷网渔业利用状况。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光诱敷网作业生产汛期一般为4-10月,旺汛期在5-7月,2008年产量260 t,比2007年增加2.5倍;主要渔获种类有扁舵鲣,占总渔获产量40-50%,其次枪乌贼约占40%。目前枪乌贼资源现状仍然保持相对良好,反映在光诱敷网作业枪乌贼所占比例及平均网产年间的变化很小,年产量不断上升。为更合理利用和保护枪乌贼资源,建议加强光诱敷网、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5.
舟山渔场渔业资源动态解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倪海儿 《水产学报》2002,26(5):428-432
研究了1952-2001年舟山渔场渔获量和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的变动,结果表明舟山渔场渔获量和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的变动可分离为确定性趋势和平稳随机序列,进而用确定性趋势模型和ARMA(pq)模型叠合,建立了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的动态模型。并对舟山渔场渔业资源变动的阶段性和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资源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1993-2003年的Nino3、Nino3.4区的海水表层温度(SST)和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的中上层鱼类年总产量和年平均单位产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经F检验,得出它们在α=0.05的水平上回归效果显著的结论(F>Fα=0.05).其中,Nino3的海水表层温度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中上层鱼类年总产量的相关关系R=0.7225,Nino3.4区的海水表层温度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中上层鱼类年总产量的相关关系R=0.6685;Nino3的海水表层温度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中上层鱼类年平均单位产量的相关关系R=0.6319,Nino3.4区的海水表层温度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中上层鱼类年平均单位产量的相关关系R=0.6541.这种关系的找出,今后可以通过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提前一年预测的NINO区海表温度数据,为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作业渔情预报建立简便可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2007—2008年台湾海峡中南部海域光诱敷网渔业监测调查资料,分析该渔场光诱敷网渔业利用状况及主要渔获种类资源动态。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光诱敷网作业生产汛期为6—10月,旺汛期6—8月;监测调查船年总渔获产量85~88t,主捕种类枪乌贼、鲐鱼、金色小沙丁鱼的渔获量分别约占总渔获量的35%、30%和20%。枪乌贼、鲐鱼、金色小沙丁鱼均属于生命周期短,生长快,资源补充量大的中上层种类,是多种作业的主要利用对象,目前枪乌贼、鲐鱼资源现状仍然保持相对良好,但在强大捕捞压力下,容易捕捞过度引起年间渔获量大幅度波动,因此对其资源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鲐鱼捕捞群体结构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03~2004年台湾海峡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以往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鲐鲹鱼类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台湾海峡鲐鱼捕捞群体结构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台湾海峡鲐鱼资源主要为灯光围网作业和拖网作业所利用;5、6月在灯光围网作业主要渔获物中鲐鱼占绝对优势,其余各月所占比重均较低,其渔获群体优势叉长组为230~260mm,占60.8%,平均叉长246.1mm,资源利用较合理;而拖网作业捕捞群体以0龄鱼和1龄鱼为主。定点调查表明5月鲐鱼数量分布的主要密集区出现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近岸海域,以幼鱼为主,8月群体较为分散,密集度不高。为合理利用鲐鱼资源,应加强对灯光围网作业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