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从和谐农村社会建设、高等农业院校和学生发展三个层面阐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在理论基础、现实要求及政策保证方面对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创业型人才做了可行性分析.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具体介绍该校通过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实验班、构建创业教育模块、改革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促进成果的积极转化等措施积极培养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从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探索实践中进行分析、总结,指出目前在农业院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分析,认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深化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提升传统专业,增强办学活力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3.
高等农业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都市型农业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关键因素和当务之急。做为以此为培养重任的农业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仅靠单一的实践活动和个别教学环节的改革是不能奏效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人师表的教师乃至农业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精神综合素质的培养,渗透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将全方位引领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分为研究型、通识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等类型。分析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指出高等农业院校采用应用和研究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并对此模式体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构建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对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多元化诉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依据创新型、创业型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特质及其构成要项,应分别从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技能体系三个层次设计分类培养体系,确立人才分类培养实施体系,建立"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搭建"校内资源+社会资源"的环境条件,完善学术素养训练平台、创业素养训练平台和专业技能训练平台。为提高人才分类培养效果,需要从分类培养支撑机制、过程管理、资源环境条件及质量评价机制方面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论述了高等农业院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构建创新型本科人才模式的框架和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的课程结构、培养途径、管理运行机制及教学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7.
创意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形态,其本质属性是创意产业,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但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意农业发展的瓶颈.叙述了创意农业人才的内涵及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创意农业人才的重要意义,对培养创意农业人才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8.
论高等农业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是高等农业院校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评价其是否成功的最高标准。本文论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了高等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薄弱的主要成因,并相应提出了“六个强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赵兰花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8):98-99,121
指出农村创业有条件差、资金周转慢、效益低、变数多等特点,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毕业后应根据农村的创业特点,选择正确的农村创业之路。正确的创业之路,首先是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次要了解农村、掌握农业和农民的特点,与农民融为一体;三是要通过就职于农村企业,积累农村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经验;四是灵活运用社会关系学,争取得到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陈桂珍  邓文雯 《安徽农业科学》2011,(8):5002-5003,5025
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出发,探讨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乡村振兴的农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兴录 《农学学报》2019,9(12):92-95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村发展的战略。乡村振兴关键是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而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因此,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大量掌握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熟悉农业产业,勇于创新,敢于善于创业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本文论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高校农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分析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提出基于乡村振兴的农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创新。河南农业大学从五个方面探索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做法,构建的"一体双翼,两段双强,四分双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3.
提高具有农科背景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农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南京农业大学根据卓越农林人才内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改革。在人才分类培养理念指导下,制订了适应学科和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完善了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革新了人才分类培养的过程,建设了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经多个涉农专业的改革实践,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专业课程同质性特征明显、专业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不足、实践课程教学质量较差、课程教材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充分挖掘本校课程资源,科学确定课程体系改革目标,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不断彰显课程体系特色,建设系列实践课程教学基地,积极探索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有效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办学声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我国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人才面临的新挑战,阐述了我国高校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高校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既具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共性,也有其独特个性。它在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切实担负起领导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大任,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和学风建设,强化学术管理和实践,才能推进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实现其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的人才挖掘与培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农业高校的重要使命。对标乡村振兴人才的内涵,研究乡村振兴人才的特点,统筹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已成为农业高校现阶段重要的任务。农业高校需要建立乡村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保障乡村振兴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地方政府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吸引乡村人才、留住乡村人才,共同保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山东农业大学深化本科生、研究生和继续教育改革,主动探索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模式,适应乡村人才振兴的新要求,做出了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和尝试。  相似文献   

18.
黄建颉  罗兴录 《农学学报》2020,10(5):97-100
论述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新时代新型农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新型农业人才不足且农村人才整体水平较低,新型农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建设力度不足。提出新时代新型农业人才培养对策,包括农业高校建立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健全新型农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存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滞后、缺少高素质农业信息人才、农民信息意识薄弱等问题,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文章提出了广西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如依靠高校正规教育培养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依靠在职培训和教育培养中低层次农业信息化人才,采取各种措施引进、吸收国内外优秀农业信息技术人才,重视培养基层农业信息化带头人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