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蚕业》2017,(3):7-11
<正>四川盐亭是嫘祖故里、蚕桑丝绸发源地,2008年7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授予盐亭县"嫘祖文化圣地"。2017年6月"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明确了嫘祖蚕桑的历史地位,为盐亭县加快嫘祖文化圣地建设,开发嫘祖蚕桑丝绸文化资源,发展蚕桑丝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正四川具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是全国主要的传统蚕桑产区和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蚕桑资源禀赋突出,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多年的努力,四川蚕桑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保持了先发优势,具备了质量优势、成本优势和比较优势。"十三五"期间,四川将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做大规模,提升水平,延伸产业链,拓展新产业新业态,把四川蚕桑产业打造成为优质高效、多元发展、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蚕桑正向西部转移,四川面临发展蚕桑生产的大好历史机遇。四川蚕业是进还是退,如何多方面扶持四川蚕业科研,依靠蚕业科技振兴四川蚕业,这是蚕业界同行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建设好、保护好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是中央和全国人民赋予四川的历史重任。2014年以来,仪陇县蚕桑行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蚕桑绿色发展方式,为建设美丽四川交出了蚕桑产业的"仪陇答卷"。截至现在,已初步形成了有机蚕桑技术体系,在全国率先建成了有机蚕桑生产示范基地,并已顺利通过欧盟两年有机转换期认证。在构建蚕桑绿色生产技术体系上,仪陇的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5.
素有"蚕桑之乡"美称的绩溪,蚕丝业历史颇为久远,宋代之时,绩溪的丝绸业与当时的湖州、吴江并称江南"三大蚕乡"。出自绩溪的蚕桑民谣、民俗文化、诗词文化、民歌文化及饮食文化,赋予了绩溪独特地域的丰富蚕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赵兴政 《四川蚕业》2021,(2):59-60,54
南部县位于四川蚕桑的川东北蚕桑生产带,有着三千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蚕桑业在南部县域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国家"东桑西移"工程试点县、国家农业标准化蚕桑示范县的南部县,也是四川省"10+3"产业体系蚕桑基地县、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蚕桑基地县和优质商品茧生产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助农增收...  相似文献   

7.
对加快合川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端  谢修群 《蚕学通讯》2010,30(4):54-57
重庆市合川区养蚕历史悠久,清代举人张森楷于1902年在合川太和镇创办“四川蚕桑公社”,被誉为川I东蚕桑之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蚕桑产业是我区农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历史上最高发种量达26.8万张,产茧6600t,名列全国第三,原四川第一。  相似文献   

8.
四川蚕桑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蚕丝生产开始最早的地区之一。四川的蜀锦,加定(乐山)的大绸早已闻名于中外。近百年来,蚕丝生产已成为四川主要出口物资,为我国蚕丝主产地之一。解放后,四川蚕桑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与发展,目前年产茧量仅次于浙江,居全国第二位。  相似文献   

9.
江俊益 《四川蚕业》2012,40(1):36-37
<正>四川许多蚕桑产区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初具规模,这些地区的蚕桑产业是以四边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并在四边桑为主体的时代蚕茧产量达到历史高峰,四边桑对这些地区的蚕桑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蚕桑技术体系的形成也影响深远,因此,本文称之为四边桑蚕区。四边桑蚕区的栽桑  相似文献   

10.
文霞 《北方蚕业》2019,(1):54-56
石泉是西北五省蚕桑第一大县,鎏金铜蚕故里。本文就如何依托鎏金铜蚕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优势,擦亮"金蚕之乡"名片,提出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加快推进蚕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石泉县池河镇是西北五省蚕桑第一大镇,迎来了建设特色小镇的历史机遇。为推动石泉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把蚕桑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围绕打造金蚕小镇,多角度、多维度提出了建设和发展意见。  相似文献   

12.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蚕桑产业作为四川的特色传统优势产业,为推进脱贫攻坚发展作出了巨大社会贡献,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蚕桑产业带来更大发展机遇.今年,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四川也及时制定了贯彻意见,为四川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3.
《四川蚕业》2013,41(2)
绸文化旅游区、支持德昌发展"德昌桑果节"观光旅游业. ◇组建四川蚕桑丝绸文化研究会,主要包括配套设备,培养人才.开展蚕桑丝绸文化资源挖掘、文化创意、文化传播研究,出版发行《四川蚕桑丝绸文化研究》会刊. ◇组织编写出版《四川蚕桑丝绸文化发展史》. ◇每年支持经营性文化单位制作一批反映四川蚕桑丝绸文化的影视作品、电视和平面公益宣传广告.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蚕桑科技的进步,新型蚕桑丝绸产业技术体系逐渐形成,有效推动了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各地紧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生态蚕桑产业。桑树是蚕丝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建立优质高产桑园是蚕桑生产的一项基本建设。四川作为我国"东桑西移"的重要承接地,蚕桑产业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各地发展产业热情高涨。但四川的桑苗繁育体系一直较为滞后,传统的杂交桑"一步成园"加冬季无性繁  相似文献   

15.
透过改革开放后四川蚕桑产业的发展变化,解析其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和兴衰原因,提出关于四川蚕桑产业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包括:蚕桑产业发展需要提高整体效益;蚕桑产业亟待提高劳动效率;蚕桑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蚕桑生产要走规模化种养道路。  相似文献   

16.
正素有"南国风光小天府,金沙江畔俏明珠"之称的"中国蚕桑之乡"—宁南县,到处是掩映在农家小院,倒影在水中,围绕在山间,守卫在"四边"的一片片、一蔟蔟,层层叠叠、浓浓翠翠的绿。这绿色,由2亿株桑树装扮;这绿色,是宁南10万父老乡亲几十年用勤劳与智慧纺织的蚕桑壮锦图;这绿色,是宁南特有的风景,也是宁南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与希望;这绿色,被国内蚕桑知名专家授予完美无缺的桂冠—"攀西地区的一枝花,四川蚕  相似文献   

17.
新常态下广东蚕桑产业创新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绸是我国的重大发明,经丝绸之路远播全球.蚕桑产业处于茧丝绸行业前端,作为我国的传统功勋产业,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塑造了蜚声历史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在经济新常态下,茧丝绸行业下行压力前所未有,蚕桑这一传统农业特色产业,危机重重、每况愈下,产业发展形势严峻.文章探索蚕桑产业以"稳主业、调结构、拓多元"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快结构调整、加速转型升级的实施路径分析;阐述了蚕桑产业以创新文化为精神载体,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推动提升蚕桑产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正>"巴蜀人文圣地,秦汉丝锦名邦",有着"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称号的嘉陵区,蚕桑产业具有3000多年历史,是富民兴区的传统优势支柱产业之一。嘉陵区是我省20个蚕桑丝绸重点县之一,区位优势明显,桑树资源丰富,区内丝绸服装企业聚集且发展态势良好,拥有依格尔、顺成、嘉兴、长荣等15户省内著名丝纺企业和千年绸都第一坊丝绸文化体验园等众多蚕桑丝纺服装经济实体,蚕桑发展势头强劲。随着"东桑西  相似文献   

19.
<正>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由传统"一粒茧"、"一根丝"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向"一片桑园"、"一系列资源"多元化发展模式的跨越。这是记者近日从在广西宜州召开的全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场会上了解到的情况。我国有5 000多年栽桑养蚕的历史,历史上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仍是世界最大的蚕桑生产国与丝绸出口国。2014年,全国有700多个县的800多万户种桑养蚕,茧、丝生产量均占  相似文献   

20.
正我县桑园建设历史较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蚕桑生产的桑树基础主要是四边桑,八十年代中期四川提出四边桑、小桑园、间作桑"三结合"栽桑模式,各地才陆续发展小桑园或间作桑园,但主要分布在部分地区的少数农户,桑园面积总量不大,没有占据蚕桑生产的主导地位。因此,人们对桑园的建设关注不多,桑园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然而,近年来随着蚕桑产业的转型发展,大力开展了蚕桑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培育,规模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