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引进的祖代X褐壳蛋鸡的B系以及复制B‘系自1991年到1995年有关数量性状进行了线性趋势分析,并通过MIVQUE法估计了方差组分。结果表明,开放各育种体系复制模板群体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可以通过开放的基因流入获取模板群体的育种进展,单位遗传进展的费用最低,因此,在中国目前国情下是培育和维持具有国际水准工业化家禽品系的一个理想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血型因子频率和蛋白多态遗传监测了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培育工业化蛋鸡品系的效果。结果表明,培育育种过程中,各品系遗传结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ONBS可以缓冲育种中突出的遗传抽样所导致的抽样偏关一个因此引进鸡优秀的遗传背景仍被培育后的群体所维系。  相似文献   

3.
从血型因子频率和蛋白(酶)多态遗传监测了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培育工业化蛋鸡品系的效果.结果表明,培育育种过程中,各品系遗传结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ONBS可以缓冲育种中突出的遗传抽样所导致的抽样偏差问题,因此引进鸡优秀的遗传背景仍被培育后的群体所维系.C系的基因频率与A,B,D系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说明该鸡祖代四系中C系有其遗传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了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的群体遗传学特征,结果表明:配子抽样导致群体遗传特性的随机波动是小群体育种的一个技术难点.ONBS中连续迁移的效应往往导致亚群和总体间基因频率、群体均值、群体方差更加接近,群体间同质性增加.与CNBS相比,ONBS以其特有的迁移同质化效应,可以缓冲小群体复制育种中突出的源于配子抽样的群体遗传特性随机波动和抽样偏差,从而以渐进方式与总体保持遗传同质性.迁移和选择的联合遗传效应往往使得ONBS的遗传进展远大于封闭体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了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的群体遗传学特征、结果表明;配子抽样导致群体遗传特性的随机波动是小群体育种的一个技术难点。ONBS中连续迁移的效应往往导致亚群和总体间基因频率,群体均值,群体方差更加接近,群体间同质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在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的杂交方案中,选择和迁移遗传学效应是影响杂交系数估计的两个主要的动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群体均值模型基础上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方法可以有产地估计有关的杂交参数。体系中群体直接遗传效应生往随选择和迁移的影响而发生较大的定向变异,但母本效应和杂种优势的变异较小。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适用于开放育种群体的个体混合模型(动物模型)及其随机变量的数学特征,介绍了通过亲本配子贡献矩阵剖析系统中选择和迁移遗传学效应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适用于开放育种群体的个体混合模型及其随机变量的数学特征,介绍了通过亲本配子贡献矩阵剖析系统中选择和迁移遗传学效应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秦川牛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分析开放核心群育种方案预期效果,为秦川牛育种方案的优化奠定基础。【方法】设定和分析了秦川牛群体育种学、生物学和经济学等基本参数,采用基因流动法和ZPLAN专用程序对开放核心群育种方案进行了研究。【结果】秦川牛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呈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型结构,其顶部为核心群,中部是育种群,基部是改良群。开放核心群育种方案平均世代间隔为5.26年,投入与产出比为1∶6.64。【结论】秦川牛开放核心群育种方案有很大改进余地,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0.
在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的杂交方案中,选择和迁移遗传学效应是影响杂交参数估计的两个主要的动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群体均值模型基础上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方法可以有效地估计有关的杂交参数.体系中群体直接遗传效应往往随选择和迁移的影响而发生较大的定向变异,但母本效应和杂种优势的变异较小.中等迁移率具有相对最高的非等位基因座位间互作效应.实际选择试验结果表明,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杂交方案中,群体直接遗传效应估值的定向变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育种体系中选择和迁移的遗传学效应.  相似文献   

11.
应用单性状布拉普(BLUP)育种值估计及方差组分的约束极大似然估计,评价了南阳黄牛场近年使用的9头南阳黄牛种公牛的优劣秩次,估出断奶(8月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及坐骨端宽的遗传力分别为O.3813、0.5960、O.3738、O.3730和0.3355,1988~1992年5年间各性状年平均遗传进展分别为0.0043、0.2947、0.0193、0.0007和0.0059。  相似文献   

12.
应用单性状布拉普(BLUP)育种值及方差组分的约束极大似然估计,评价了9头南阳黄牛种公牛的优劣秩次,估出1.5岁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及体重的遗传力为0.5297、0.6239、0.3929、0.1242和0.4257,1979~1983年5年间各性状年平均遗传进展分别为0.3009、0.1225、—2.1225、O.0494和1.5514。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蚜茧蜂科的孔蚜茧蜂Fovephedrus新属和该属分布于中国的6个种。其中长鞘蚜茧蜂Fovephedrus longus,皱蚜茧蜂F.rugosus,辐脊蚜茧蜂F.radiatus和横脊蚜茧蜂F.tratzsversus等4种为新种。钝鞘蚜茧蜂F.palaestinensis(Mackauer)系中国分布的首次记录。该属全世界的6个种主要特征列入检索表中,并附电子显微镜扫描图照加以说明。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福建农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寄生蜂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