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静  任川  崔胜权 《农林科学实验》2014,(7):266-267,26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对2013年汛期辽宁地区3次暴雨过程的高空形势场、垂直速度场、假相当位温场及水汽通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暴雨过程中,东北冷涡与华北气旋相结合是促发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2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暴雨落区与上升速度中心对应;南来水汽为暴雨提供充足的湿度条件;露点锋、暖式切变线、高能量场对3次暴雨过程起促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辽阳地区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MICAPS天气图、FNL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6月发生在辽阳地区的2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短时暴雨过程都存在高空槽及低层切变系统影响,且都有西南急流水汽输送;不同的是过程Ⅰ有源源不断水汽供应,降水时间较长,最终产生大范围短时暴雨天气;过程Ⅱ在冷涡背景下不稳定能量较强,降水强度大,短时内产生大范围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NCAR分辨率1°×1°的再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水汽、动力以及不稳定层结4个方面,对比分析2015年11月发生在湖南省两次秋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与异常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有关。副高面积偏大强度偏强有利于水汽沿着副高西南侧汇入湖南省,极涡的强度较常年平均异常偏强,使得冷空气强度偏强,南下的强冷空气与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引发强降水天气过程。地面倒槽和中低层低涡切变是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过程2地面倒槽强度较强、范围较广且移动缓慢,对应中低层低涡切变强度较大,过程1地面倒槽和中低层低涡切变无论是强度、范围还是持续时间都不及过程2。700 h Pa的水汽是两次区域性暴雨的主要输送源,过程1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过程2来源于孟加拉湾,且水汽条件强于过程1。过程1垂直上升运动区向上延伸的高度更高,低层辐合层深厚,锋区较强,有不稳定能量积累。过程2主要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垂直上升运动、辐合辐散配置较浅薄,主要集中在中低层。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3—4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本次过程水汽条件较好,主要受低涡前部分裂出的短波槽的影响;辽宁地区200 h Pa高空急流不明显,低空急流明显;水汽输送主要来自黄海,水汽通量输送明显,水汽条件较好,比湿较高;辽宁地区均存在水汽的辐合,均处在高能舌内,降水开始前,大气潜在不稳定,在有利的触发条件下,能量暴发,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27日鲁西南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在高空急流轴右后方低空急流轴的左前方以及江淮气旋顶端;充沛的水汽条件、相对湿度从地面到300 h Pa均达到饱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导致强烈的上升运动触发了强降水;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和地面气旋配合较好;大气散度、涡度和垂直速度中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次暴雨主要是由层状混合性云系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极化雷达资料、区域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20年8月中下旬秦皇岛市一次暖区暴雨与一次锋面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日过程整体比湿较大,地面有辐合中心,配合地形抬升,导致北部山区产生较强降水,南部沿海条件不利,降水较少;18日过程为锋面系统,随着冷锋扫过本地带来降水...  相似文献   

7.
一次短时强降水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区域站降水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的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东高西低的典型暴雨环流形势下,高原短波槽、副高西伸北抬及低层切变线共同作用造成的,同时,偏南气流和地面锋面也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因子;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在相同的时间均最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卫星云图上对流云团的发展移动与TBB梯度大值区暴雨落区有很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2014年7月4日发生在湖州德清的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大尺度天气背景下,辅以精细化的数值预报产品,降水云团的移动发展可通过外推预报技术进行预报,预报员可提前1~2 h对此次短时暴雨过程作出预警,提高这类局地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严佩文  左骏  王雪阳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0):2103-2106
利用欧洲中心(ECMWF)ERA5的0.25°×0.2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对绍兴2020年6月19—21日梅汛期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本次过程受高层辐散、500 hPa南支槽、700和850 hPa切变,以及高低空急流共同作用的影响。3 d的降水中,19日的降水具有总雨量和最大小时雨强均偏大的特点,20日降水具有总雨量和最大小时雨强均偏小的特点,21日降水具有总雨量偏小,最大小时雨强偏大的特点,因此,发生了降水时间内降水强度差异与涡度场、散度场、垂直运动场及水汽输送有重要的关系,即当正涡度层较厚、辐合较强、垂直上升运动明显、水汽输送较强时雨强较强,反之雨强较弱。通过分析梅汛期暴雨过程中动力因子和水汽输送的配置,大致预测雨强的变化,以减少梅汛期暴雨天气对农业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11.
刘璇 《安徽农业科学》2015,(13):254-258
采用NCEP/NCAR 1°×1°6h全球再分析资料、1h加密雨量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降水相关物理量入手,对“08.6.14”华南前汛期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源地的水汽为2008年6月14 ~ 19日华南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从地面到对流层顶存在的正负涡度耦合和正负散度耦合的双耦机制,构成了此次降水的动力机制;低层大气的不稳定层结和异常强烈的螺旋度为暴雨提供了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2008年6月上旬末和中旬初江西省境内出现了2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一次主要降水出现在江西中北部,另一次出现在中南部,这2次暴雨过程中,吉安市境内均有暴雨出现。对这2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物理量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的暴雨落区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以及数值模式预报资料对2012年5月28日陇南局地短时强降水及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蒙古低涡冷槽发展南压的大环流背景下,配合西南涡外围的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良好的水汽条件以及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所产生的抽吸作用和局地的不稳定条件为局地暴雨的发生提供的充分的条件;同时,卫星云图上云团的合并分裂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有很好的指导性,而各家数值模式预报对此次降水过程预报量级上偏小,但对降水落区及起止时间的总体把握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实况资料对葫芦岛2018年7月2次副高外围降水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2次降水过程的异同点,以期为今后类似的降水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区域自动站雨量资料、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数值预报资料以及卫星云图等对瑞金市2011年3月19日和2011年5月3日2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的主要暴雨区都分布在瑞金市东北部,与地形东北高、西南低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武夷山沿线也是暴雨多发地带。影响系统的不同决定降水性质的区别,3月19日受低层切变以及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出现稳定的层状云降水;数值预报的解释应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自动站、多普勒雷达、卫星红外云图等气象资料,对2011年7月17日14:00 ~ 21:00陕西省一次雷暴大风、短时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受东北冷涡后部冷槽和低值系统影响,底层的暖湿气流、高层的冷平流以及不稳定层结共同作用形成;K指数分布看,陕西大部分地区为24 ~36℃的高能区,表现为不稳定层结特征;陕西延安以南地区的SI指数为-2 ~0℃,陕南东部SI指数<-4℃,与强对流天气对应较好,特别是在负值大值区的下游更是强对流易发区域;卫星云图上,对流云团经过的地方,对应陕西省发生了短时强对流天气;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强中心达50 dBz以上,与之同时次的速度图上出现了强的辐合中心.  相似文献   

17.
2011年梅汛期4次暴雨过程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北省区域气象站和国家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了2011年梅汛期4次暴雨过程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利用NCEP资料进一步分析了西南急流对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短时强降水的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且后半夜(02:00~08:00)居多;短时强降水高发区分别位于洪湖、咸宁、黄冈一线,鹤峰以及潜江、仙桃至蔡甸一线,3小时雨量≥100 mm区域主要出现在荆州南部、潜江附近和咸宁南部;4次暴雨过程均有低空西南急流相配合,急流核主要位于江西和湖南,当急流核中心位置偏东时(江西省内),有利于湖北省出现大范围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8.
2009年6月18~19日和2010年8月14~15日,在东北冷涡的影响下,黑龙江省出现初夏和盛夏历史同期罕见的区域暴雨。利用常规观测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极端暴雨过程相同之处在于大降水都出现在500 hPa冷涡中心的东侧,850 hPa暖湿切变线北侧,700 hPa和850 hPa风向风速辐合线之间,湿层深厚的区域和假相当位温梯度大值处。区别在于初夏暴雨对于系统强度、水汽、不稳定能量和低空急流的要求均高于盛夏暴雨。  相似文献   

19.
“烟花”(2106)和“梅花”(2212)是两个均在浙江舟山登陆并在浙江沿海产生强降水的热带气旋。利用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两个台风影响浙江沿海并造成台风暴雨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烟花”受多系统、缺少明确引导气流环境的影响,移动缓慢,降水时间长;“梅花”受冷空气南下渗透影响,台风变性,多集中性暴雨发生。(2)“烟花”有两条水汽输送带和两个明显的水汽辐合区,为长时间暴雨提供充足水汽;“梅花”只有一条水汽输送通道,但有一个相较“烟花”更加强烈的水汽辐合区,使暴雨落区更加集中,雨强更加大。(3)“烟花”受长时间低层暖湿气流和垂直风切维持的影响,降水时间长但强度较弱;“梅花”影响期间上升运动强烈,降水效率高,降水多由短时暴雨形成。  相似文献   

20.
暴雨是泾县地区主要灾害之一,而6—7月是暴雨的多发季节。暴雨常冲毁水利工程、河脊、道路、农作物,而且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经济损失十分巨大。通过对环流背景、涡度、散度、水汽通量散度等资料进行简要分析,发现2013年6月30日和2014年7月4—5日泾县2次暴雨发生时虽然有其共同的特点,但仍然有其不同点存在。2013年6月30日暴雨天气是一次范围较窄的的强对流天气,主要是由高空冷平流激发了对流性不稳定能量释放而产生的强降水,2014年7月4—5日梅雨锋锋区附近有较强的暖平流,冷式切变线比较陡直,降水位于低空急流轴左侧,是典型的梅雨形势,因此这次强降水的范围大而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