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转双价基因(Chi+Glu)抗病棉品系为观察对象,受体材料及转基因(Bt+CpTI)抗虫棉品种中棉所79为对照,研究了转基因抗病棉花的栽培地生存竞争能力.栽培地中,与受体棉花相比,转基因抗病棉在营养生长、生殖生长、抗病性及纤维品质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与常规对照品种相当.研究表明,转入双价抗病基因后棉花在栽培地的生存竞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具有较好的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棉花抗黄萎病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棉花品种类群的划分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抗黄萎病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在棉花抗病育种的标记辅助筛选中逐渐发挥作用,但还没有得到棉花抗黄萎病基因克隆。通过转几丁质酶基因、β-1,3葡聚糖酶基因以及转葡萄糖氧化酶基因等,得到了一些抗病品种。棉花分子辅助抗病育种成效较低的原因主要包括:黄萎病遗传规律的复杂性、标记和遗传图谱研究的滞后性、标记距离较远和QTL定位的不精确性以及基因上位性的存在和抗病QTL筛选与育种过程相分离等。应该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加强棉花遗传和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在棉花全基因组开展QTL定位,从而提高棉花抗病育种的目标性。  相似文献   

3.
为检测GmCHR3和广谱抗病基因NPR1双抗基因转化到大豆吉林30中的遗传稳定性和抗病能力,从而为培育出抵抗疫霉根腐病大豆新品种提供有效参考,以大豆品种吉林30转CHR3抗病基因转化品系JL30+GmCHR3为目标受体材料,以吉林30为对照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NPR1导入受体中.利用常规PCR检测基因转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棉花抗病性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其基因的表达是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及对病菌作用的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因而,开展棉花抗枯萎病性机理研究,对加速鉴定抗源材料和抗病育种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这方  相似文献   

5.
转Bt基因棉卡那霉素田间快速检测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对转Bt基因棉对卡那霉素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不同浓度的反应及其与棉花抗虫性的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棉花顶部第2片叶为卡那霉素涂抹的最适宜叶,田问卡那霉素涂抹反应与室内抗性生测结果吻合率高,且不同时期结果一致。说明棉花田间抗卡那霉素反应能够准确检测转Bt基因抗虫棉,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田间检测转Bt基因棉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抗性表现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的抗性表现规律,以陕西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菌种做菌源,通过田间和苗期接种,对9份抗、感白粉病小麦亲本材料和9份大田感病品种及其杂交F1代进行抗病性鉴定,并结合SCAR和SSR分子标记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以N95175、N9209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21基因,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均很好,与抗病亲本的抗病性表现基本一致,符合显性遗传,其抗病性主要由显性单基因控制.(2)以N9134、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AS846基因,成株期抗病性较好,苗期大部分表现抗病;以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中有40%的杂交组合表现中感,该抗性基因不完全符合单基因显性遗传,其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背景及环境的影响.(3)中国春为苗期感病、成株期抗病材料,其与抗病亲本杂交F1代的抗病性接近或略高于抗病亲本;与感病品种杂交F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4)白粉病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正反交F1代苗期抗病性无明显差异,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双亲相关.因此, 在组配小麦强优势杂种组合时应尽量选用抗病的品种作为亲本之一,并考虑慢病性品种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1986~1990年国外陆地棉品种资源抗病性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棉花品种资源的引入,曾对我国棉花育种和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为探索国外陆地棉资源材料的抗病性,1986~1990年,对美国、苏联、巴基斯坦、印度、法国、墨西哥等6国的陆地棉品种资源材料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其中,抗棉花枯萎病鉴定481份,抗棉花黄萎病鉴定456份。还筛选出了一批抗病及耐病材料。  相似文献   

8.
转Xa21基因不育系皖21A的白叶枯病抗性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基因枪转化法将Xa21基因导入80-4B(BT型不育系80-4A的保持系),选育出纯合稳定的株系皖21B。以80-4A与皖21B连续回交转育,育成了高抗白叶枯病的不育系皖21A,对皖21A和皖21B的不同世代材料进行PCR分析和田间白叶枯病菌抗性试验,表明Xa21基因稳定遗传且抗性稳定。皖21A与恢复系R18、HP121、U160配制杂交组合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和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9.
对冀东地区收集的162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材料进行大豆花叶病毒(SMV)抗性鉴定并对筛选到的抗、感材料植株体内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病程相关基因GmPR-1和GmPR-10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抗病野生大豆材料7份(4.3%),中抗材料6份(3.7%),中感材料62份(38.3%),感病材料87份(53.7%);抗病材料POD和CAT活性比对照显著增加,而感病材料显著降低,抗病材料的GmPR-1和GmPR-10基因表达量比对照显著增加,感病材料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初步表明POD、CAT及病程相关基因GmPR-1和GmPR-10可能与大豆抗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CecropinB与Xa21基因共表达提高转基因水稻白叶枯病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明CecropinB与Xa21这两种不同抗病途径的基因单独或共表达后的田间抗白叶枯病表现,利用农杆菌转化技术,获得了这两个基因的单独和共表达后的植株。利用PCR等分子鉴定技术,证明这两个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抗病性检测结果表明,Xa21和CecropinB均能提高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且Xa21的抗病性较CecropinB明显。Xa21和CecropinB基因共表达后的植株的抗病性比单基因的更强,说明将不同抗性机制的基因共表达,可以在育种上利用以提高水稻的白叶枯病抗性。  相似文献   

11.
棉花远缘杂交选育特早熟新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亚洲棉、瑟伯氏棉、陆地棉的杂种后代进行回交选育、复合杂交等选育出的-批特早熟棉花品系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杂交手段都能获得早熟性、抗病性、丰产性和优良的纤维品质,而复合交则优于回交转育的表现.回交次数的多少对出圃材料的表现影响不大,回交的低世代选择及回交亲本的选择极为重要.通过回交转育目标性状,选育优良种质系,在进行杂交和复合交,促使潜在的优异性状表达,进而育成特早熟、抗病、丰产、优质的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转抗病基因(Chi+Glu)对棉花越冬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9年收获的种子于当年与翌年进行发芽测试,结果显示,转双价基因(Chi+Glu)抗病棉与受体对照相比,发芽势衰减值减少14.25个百分点,发芽率衰减值减少15.25个百分点,差异显著;转基因抗病棉与常规棉在发芽势与发芽率上相比无显著差异。田间苗床播种上述转基因抗病棉种子,发芽率82.5%,高于受体对照27.5个百分点,高于常规棉10个百分点,说明所转双价抗病基因对棉花种子越冬能力有显著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早春播种期、适宜播种期与初夏播种期(晚播)6个处理的试验,观测各品种苗期的出苗率、死苗率。结果表明:转双价抗病基因(Glu和Chi)棉花在早春播种期(低温)条件下,各品种间出苗率均低于30%,有差异但不太显著;死苗率低于抗病对照且远低于受体,但各品种的死苗率均高于35%。在适宜播种期下,随着气温升高,棉花的出苗率也随即提高,各品种的出苗率差异不显著,均达出苗要求(70%),而抗病性仍是转双价抗病基因棉好于抗病对照,更好于受体。初夏晚播时,由于温度较高,各品种间的出苗率和死苗率基本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中国现有转基因棉花的类型有抗虫转基因棉花、抗除革剂棉花、抗病转基因棉花、抗逆转基因棉花及品质改良转基因棉花等。分析了各类型转基因棉花的转育方法和取得的进展,并对特基因棉花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郭江平  王冬梅 《中国棉花》2006,33(10):13-14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和涂抹法,将伸展蛋白基因导入区试中表现最好的新品系中,其后代性状分离小、稳定快,可缩短育种年限。新疆农科院经作所、核生所在新疆农科院院长基金的资助下,开展了利用伸展蛋白基因培育高品质棉花的研究工作。1材料和方法1.1实验材料。转化供体:伸展蛋白基因,转化受体:石K5和98-541.2实验方法(1)花粉管通道转化。提纯的质粒DNA用无菌重蒸水稀释,使浓度达0.02μg.μL-1。在棉花盛花前期开始田间转化工作,选授粉达24h的粉红色花,去除花瓣及雌、雄蕊,用微量注射器沿棉花子房顶部注射,每朵花注射质粒DNA10μL-1。注射后挂…  相似文献   

16.
转WYMV-Nib8基因抗黄花叶病小麦的鉴定及优良株系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黄花叶病是我国冬麦区亟待解决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给应用病毒复制酶基因介导的转基因抗病小麦新品种(系)选育提供依据,对利用基因枪法将WYMV-Nib8基因和bar基因共转化扬麦158获得的15个T2代株系进行了黄花叶病抗性鉴定,筛选出4个高抗病株系和1个剔除bar基因的高抗病株系;连续多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5个株系不但抗病性优良而且可以稳定遗传。以转基因材料为亲本之一,通过常规杂交、回交获得1个兼抗小麦黄花叶病和白粉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系BR1014。  相似文献   

17.
为利用CIMMYT资源创制小麦抗病、农艺性状优良的新材料,以CIMMYT新培育的RL6077与西农979、周麦27等骨干品种进行冬春性杂交和(或)回交,构建RIL群体和有限回交群体;以CIMMYT材料Wheatear与豫农982进行冬春性杂交构建F2:7RIL群体。应用特异性分子标记对这些群体材料进行分子检测,同时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和农艺性状选择。结果表明,RL6077后代群体的众多性状都介于两个亲本之间,很好地遗传了双亲的农艺特征;其RIL群体中更易检测到抗病基因,回交群体后代更易选出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系,可根据育种目标选用合适的群体;本研究选育出冬性、农艺性状优良且具有抗病基因(抗Ug99)的储备性新品系6份。Wheatear/豫农982的F2:7RIL群体中,1BL/1RS易位系的千粒重和叶宽显著高于非易位系;7DL·7Ag易位对穗下节长和穗粒数具有正向作用;双易位系则综合了上述特性;经田间抗病性鉴定,易位系具有良好的综合抗病性;从此群体中选育出冬性、双易位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系4份。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工接种,对黑龙江省部分小麦主栽品种和1825份材料在田间进行抗、耐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鉴定与筛选。三年试验结果表明:主栽品种全部感病,而通过生物技术导入抗病基因后选育的32个品系抗病性均表现较好,对其接种BYDV病毒不同株系后用ELISA检测病毒OD值,发现这批材料已具备了水平抗性,说明用基因导入的手段培育抗病品种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甜菜抗丛根病基因(Rz1)ISSR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ISSR(简单重复间序列)技术对感病甜菜品种KVS3418及3个以KWS3418为轮回亲本的甜菜抗丛根病近等基因系进行分析,综合RAPD、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经过多次重复,在一套ISSR引物中,筛选到与抗病性状相连锁的3个RAPD标记:Boya940、Boya800、Boya770。筛选到一个引物BA0061,在甜菜抗丛根病基因系间表现多态性。当用这个引物对已知的3个抗病材料及其它不舍此基因的感病材料进行检测时,多态性标记BA0061-1200,可从3个含抗丛根病基因的抗病材料中检测到1条12001bp的多态性带,而在其它感病材料中未出现。此标记可用于甜菜的分子育种。  相似文献   

20.
以转入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抗病基因(Chi+Glu)的中棉所24为试验观察品种,以对应的受体中棉所24为第1对照品种(ck1),以非特抗病基因棉赣棉11号为第2对照品种(ck2),在荒地生态条件下(以荒地地表用不除革模式播种检测技术)进行出苗率、株高、生育期、落粒性、自生苗竞争力等项目检测。结果表明:转入双价抗病基因棉花的出苗率平均低于第1对照0.6个百分点,低于第2对照3.8个百分点,无竞争优势;株高强于第1对照8.25cm,弱于第2对照12.25cm,总体无竞争优势;生育进展速度与两个对照基本相当;落粒性低于第1对照8.1百分点,低于第2对照5.9个百分点,且三者均无自生苗,也无竞争优势。说明棉花转入双价抗病基因后无变为杂革的可能性而安全。试验筛选结果表明,荒地检测转双价抗病基因棉的竞争能力,以4月下旬地表不除草两个播种方式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