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棉花的外源DNA导入技术与分子育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源DNA导入植物是植物分子育种的一条较为简易的技术途径,它是通过DNA片段的杂交达到改变植物遗传基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外源DNA直接导入植物的分子育种技术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总结了外源DNA直接导入植物的分子育种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分子验证。并对导入后代性状变异与受体、供体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外源DNA导入番茄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子房注射法导入外源DNA比花粉管通道导入法更简便宜行。  相似文献   

4.
外源DNA导入春小麦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5.
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6.
外源DNA导入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小麦纯系品种的反复种植,使小麦的种内变异大幅度降低,优异种质资源材料十分贫乏.然而,丰富的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基因则是改良小麦的宝贵遗传资源,通过从小麦近缘种属中以异源染色体重组、染色体附加、染色体代换以及染色体易位等方式导入外源有益基因,已成为利用小麦近缘种质材料的有效方法,是扩大小麦遗传变异的一条主要途径,目前不仅培育出了新的中间材料和新的品种(系),而且有的已经在生产上发挥作用[1,2].  相似文献   

7.
外源DNA直接导入玉米的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玉米作为受体,以水稻、甘蔗、象草、竹子等亲缘较远的植物DNA作为供体,用花粉管通道法、种子萌动浸渍法、受体花粉携带法、未成熟籽粒微注射法将供体DNA直接导入受体.发现玉米D1代在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都产生变异,而其中以花粉管通道法效果最好,种子萌动浸渍法次之,注射法最差.  相似文献   

8.
外源DNA导入技术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源DNA导入技术打破了植物科、属、种的界限,甚至能对动植物的遗传物质进行置换,变异类型广,是一种建立在DNA分子操作基础上的新的育种途径。小麦是较早进行分子育种的作物之一,本文对外源DNA导入技术的发展、导入后代的变异、导入后的变异机理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综述了用载体介导法和直接导入法将外源DNA导入水稻的研究进展,并对水稻外源DNA导入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梨RAPD反应的优化体系对棕包梨和其他梨品种进行聚类分析,探讨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西洋梨(Pyrus communis L.)与东方梨[(砂梨(P.pyrifdia Burn)和白梨(P.bretschneideri Rehd)]品种之间亲缘关系较远;而砂梨与白梨品种之间亲缘关系较近;棕包梨与砂梨、日本梨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而棕包梨与蜜雪梨间的亲缘关系很近,而蜜雪梨为我国台湾横山梨和日本水晶梨的杂交品种.表明我国台湾的横山梨和福建的棕包梨可能是同一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DNA多态性检测技术。它以一系列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顺序的寡核苷酸单链(通常是十聚体)为引物,对所研究的基因组DNA进行单引物扩增。扩增DNA片段的多态性反映了基因组相应区域的DNA多态性。RAPD技术可以在对物种没有任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情况下,对其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同RFLP及DNA指纹图谱法等其他DNA多态性检测技术相比,RAPD具有检测效率高、样品用量少、灵敏度高和检测容易的优点。RAPD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农作物和畜禽品种及品系的遗传纯度的测定、品种和品系的鉴定、品种和品系遗传关系的确定、基因的定位和分离以及构建基因图谱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采用RAPD标记研究黄瓜属 (CucumisL .)正反杂交及不同倍性杂种的差异 ,发现在筛选的 76条引物中 ,有 2 1条(占 2 7 6 % )发生亲本条带的缺失。从缺失的位点数来看 ,亲本酸黄瓜 (C .hystrixChakr.2n =2 4 )在杂种中缺失的比例为 5 1%~ 6 9% ,亲本栽培黄瓜 (C .sativusL . 2n =14 )为 5 7%~ 9 8%。所有杂种扩增出的条带数要远小于理论值 ,这可能是由于两种基因组间位点对引物的竞争所致。正反杂交对扩增也有较大影响 ,其中 11条引物 (占 14 5 % )在正反杂种间存在较大差异 ,部分引物条带呈“父性”扩增的规律 ,但这部分条带仍是核基因组上的位点。通过对总基因组DNA和叶绿体DNA扩增结果的深入研究 ,表明核基因组DNA和叶绿体DNA之间亦存在位点对引物的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14.
桃品种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筛选的20个随机引物对42个桃品种(种)进行RAPD扩增,用扩增产生的107条多态性带计算样品间的遗传距离,UPGMA法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14处可将供试样品划分为四类,认为RAPD标记可用于分析桃种质资源间亲缘关系。在遗传距离0.11处可将水蜜桃、黄肉桃、油桃明显区分开,但存在一定交叉现象,若以肉质类型划分桃品种,还应考虑桃品种的遗传背景。供试样品中珲春桃是优先保存的种质,其次是Fireprince、上海水蜜桃等。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遗传距离,认为珲春桃不是桃和山桃的杂交后代,应为桃的一个变种。  相似文献   

15.
野生银杏资源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浙江西天目山、贵州务川、湖北大洪山区、重庆金佛山区和福建武夷山区等5个群体150个银杏Ginkgo biloba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2个寡核苷酸引物共检测到194个位点,多态位点130个,多态位点百分率66.67%。用PopGen 32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的群体水平是0.4317,Shannon信息指数(I)的群体水平是0.6211,基因分化系数(Gst)是0.2882。Shannon信息指数(I)分析揭示的银杏群体遗传分化水平[(Isp-Ipop)/Isp]=0.1903,AMOVA分析结果得出银杏群体间的分化占36.7%。RAPD数据显示.5个银杏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其中浙江西天目山、贵州务川和湖北大洪山区有可能是野生银杏冰川期避难所。图4表5参22  相似文献   

16.
WHBE兔遗传特异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RAPD)对WHBE兔、日本大耳白兔和新西兰兔进行了遗传分析.用10个随机引物对其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根据电泳结果选用其中8个引物扩增的条带进行遗传分析,共检测到107条扩增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32条,占29.91%,反映了家兔品系间的遗传变异.多态性统计分析表明,WHBE免和日本大耳白兔的遗传相似度最高,为0.7948.其中4个引物既可扩增出3个品系共同的DNA条带,也可扩增出不同品系的特征条带,表明WHBE兔与日本大耳白兔和新西兰兔之间有遗传的相似性,也存在遗传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应用RAPD技术可以很好地检测家兔不同品系间以及同一品系不同个体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改进的盐析法提取了藏獒血液基因组DNA,并对RAPD扩增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改进的盐析法所提取的藏獒基因组DNA完整、无降解,完全可以满足RAPD分析的需要;20μL的最佳扩增体系组成为2.50 mmol/L Mg2+、0.60 mmol/L dNTP、50 ng模板DNA、1.25U Taq酶和0.3μmol/L随机引物,最佳退火温度为36.5℃。  相似文献   

18.
鳜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60个随机引物对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经过引物筛选,分别用55个和54个引物对野生鳜和养殖鳜进行群体内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群体多态位百分率为85.75%,群体内遗传相似率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8547和0.1453;养殖群体多态位百分率为16.39%,遗传相似率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9527和0.0473;两群体间遗传相似率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6905和0.3095;鳜野生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却显著降低,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间有明显的遗传差异,说明人工繁育对鳜基因组造成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RAPD技术从26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个引物对汉江上游汉中段野生鲫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共检测出51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347个,其多态位点比例(P)为67.77%;利用POPGEN软件获得汉江上游汉中段野生鲫鱼群体11个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个体间遗传距离(D)在0.008 6~0.535 0,个体间遗传相似系数(S)在0.585 6~0.991 5,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H0)为0.652 5。试验表明,汉江上游汉中段野生鲫鱼群体仍保持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20.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方法,研究阿特拉津浓度为0、25、50、75、100和125 mg·L-1污染胁迫条件下对阿特拉津高效降解菌Arthrobacter sp.DNS10和Acinetobacter sp.DNS32与非阿特拉津降解菌Escherichia coli K12和Micrococcus luteus N19生长影响及基因组DNA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在阿特拉津污染胁迫24 h后,随阿特拉津浓度增高,Escherichia coli K12和Micrococcus luteus N19生长速度受抑制强度逐渐明显。利用随机引物对上述四种细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菌株Escherichia coli K12和Micrococcus luteus N19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RAPD指纹图谱存在明显差异,在阿特拉津浓度为100 mg·L-1时,基因组模板稳定性(GTS)分别降至52.3%和61.2%。同一浓度下,阿特拉津降解菌Acinetobacter sp.DNS32基因组模板稳定性为82.9%,Arthrobacter sp.DNS10基因组模板稳定性为92.1%。研究表明,阿特拉津胁迫对Escherichia coli K12和Micrococcus luteus N19基因组DNA产生损伤;阿特拉津降解菌Arthrobacter sp.DNS10和Acinetobacter sp.DNS32对阿特拉津胁迫有较高耐受性,适于阿特拉津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