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易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小拱棚甘蓝—大葱,目前,在易州镇中范村、西范村、东范村、西茹堡村已形成10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甘蓝亩产60007000kg,亩产值70007000kg,亩产值70008000元,大葱亩产量7000kg,亩产值90008000元,大葱亩产量7000kg,亩产值900010000元,年亩总产值1600010000元,年亩总产值1600018000元。具体栽培技术如下:1甘蓝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根据江西省1979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和2005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和2005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时期的耕地土壤pH值数据,分析了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的现状。结果表明:2005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时期的耕地土壤pH值数据,分析了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的现状。结果表明:20052012年全省耕地土壤pH平均值是5.2,比19792012年全省耕地土壤pH平均值是5.2,比19791983年下降了0.3;土壤pH值低于6.5的酸化耕地面积比例为98.72%,比19791983年下降了0.3;土壤pH值低于6.5的酸化耕地面积比例为98.72%,比19791983年提高了7.48个百分点。江西耕地土壤酸化的本质原因是酸性的成土母质,主要原因是长期大量施用生理酸性化肥。合理施用石灰、科学施肥是改良酸化耕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昌市域范围内可剥离耕作层土壤的数量和规模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南昌市理论上可剥离的耕层土壤总面积为8 947.12 hm2,可剥离土方量为2 387.42×104m3;南昌市非农建设拟占用耕作层实际可剥离耕地面积为7 036.94 hm2,可剥离土壤土方量为1 958.95×104m3;南昌市拟补充耕地资源总面积为15 091.01 hm2,覆土需求总量为4 527.31×104m3,其中拟实施旱地改水田项目新增耕地覆土需求量占全市新增耕地覆土需求量的53.1%;以耕地提质改造为目标的旱地改水田项目表土回覆利用、以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为目标的土地整治项目表土回覆利用及城市绿地再造的表土回覆利用是南昌市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主要方向。南昌市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可剥离土壤资源较为丰富,可满足拟补充耕地资源地块40%以上的覆土需求。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5、2016年浙江省畜禽存栏量和畜禽粪便排泄参数,估算各市和全省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并对由此产生的环境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浙江省养殖业共产生1 966.2×104 t粪便,粪便中含氮8.66×104 t、磷2.79×104 t。畜禽粪便及其中的氮、磷纯养分平均耕地负荷分别为9.9 t·hm-2、43.6 kg·hm-2、14.3 kg·hm-2。2016年浙江省各市畜禽粪便耕地负荷未超过国家有关规定,畜禽粪便中氮、磷耕地负荷低于欧盟的农业政策规定。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新垦耕地地力状况,为垦造耕地土壤质量全面提升提供依据,以杭州市2013—2016年新垦耕地为对象,布设99个样点,进行新垦耕地耕层厚度、砾石度、容重、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8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杭州市新垦耕地耕层厚度≤20 cm的占85.2%,砾石度≥10%的占77.1%,pH<5.5的占46.1%,有机质≤20 g·kg -1的占90.2%,有效磷≤10 mg·kg -1的占84.3%,速效钾≤80 mg·kg -1的占47.4%,容重>1.1 g·cm -3的占94.4%,阳离子交换量<15 cmol·kg -1的占86.8%。总体上,新垦耕地土壤具有“酸、瘦、薄、粗”4个方面的特点,表现为土壤偏酸,有机质、有效磷等主要养分偏低,耕层偏薄,砾石度和容重偏高,板结现象较严重,保肥保水性能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多途径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适量施用碱性改良剂和增加养分投入与平衡施肥等方面提升新垦耕地土壤质量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基于GlobeLand30的大洋洲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大洋洲区域气候差异明显,地表覆盖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耕地变化较为剧烈。分析大洋洲耕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科学把握其特征及规律,为耕地集约利用和粮食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最新研制的2000年和2010年全球30 m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GlobeLand30),建立耕地面积数量、利用强度和转换特征3个指标群,在国家尺度、10 km网格和30 m像元尺度综合分析大洋洲2000-2010年耕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结果】(1)2000-2010年大洋洲耕地面积总体增加约3.79%,耕地面积增幅最大的国家为澳大利亚,增幅5.39%。新增耕地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山脉以东墨累-达令河流域上游。耕地面积减少的区域主要在新西兰北部岛屿,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岛屿。主要国家人均耕地平均减少21.47%,人均耕地减少幅度最大国家为新喀里多尼亚。(2)从耕地利用强度格局变化来看,主要国家复种指数平均增加20.63%,耕地破碎度平均减少22.83%。耕地面积-复种指数协调度弹性较大。新西兰与澳大利亚两国耕地破碎度变化驱动机制差异明显。(3)从耕地类型转换特征来看,2000年耕地转出和2010年耕地转入面积最大的国家均为澳大利亚,2000年共计转出630.25×104 hm2,其中转为草地占比所有其他转出地类的74.77%,2010年共计从草地转入544.95×104 hm2,占所有转入地类面积的59.72%;全大洲耕地与草地之间转换面积最大,但对净增加耕地贡献最大的是灌木地,转入耕地165.03×104 hm2。【结论】10年间大洋洲耕地面积变化较为剧烈,耕地利用强度整体提高,耕地与草地相互转换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漳县作为研究区,对漳县的耕地闲置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漳县闲置耕地总面积大约973.33hm2,其中常年闲置的有311.58hm2,占闲置耕地总面积的32.01%,季节性闲置的有471.49hm2,占闲置耕地总面积的48.44%,休耕地192.7hm2,占闲置耕地总面积的19.81%。耕地闲置的原因主要有耕地本身质量下降、种植成本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减少、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服务体系不完善以及粮食价格逐年下降,农民失去种植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明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在红壤旱地上应用的改土培肥效果及其不同用量的产量效应,在典型红壤丘陵区选取3个不同试验点,设计不同用量处理并以花生、红薯、烟草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试验,2年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在红壤旱地上施用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可有效调节土壤酸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具有较好的改土培肥效果,其中土壤pH值提高了0.150.19、土壤容重降低了50.19、土壤容重降低了56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提高了2.26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提高了2.22.8 g/kg;在花生、红薯、烟草上应用,其适宜施用量分别为15002.8 g/kg;在花生、红薯、烟草上应用,其适宜施用量分别为15002000、22502000、22503000、15003000、15001800 kg/hm2,与对照(不施改良剂量)相比分别增产8%1800 kg/hm2,与对照(不施改良剂量)相比分别增产8%11%、9%11%、9%14%、6%14%、6%9%,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9.
苏坚任 《农业科技通讯》2018,557(5):119-122
在常规施肥基础上,配施硅钙镁锌硼肥,研究其对超级稻生长发育、抗逆性、改善植株性状、防控病虫害、提高产量及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配施硅钙镁锌硼肥3个水平中,配施量375 kg/hm 2,超级稻生长发育、抗逆性、植株性状、防控病虫害、增产增收效果最好,比施225 kg/hm 2、525 kg/hm 2和常规施肥分别增产690.0 kg/hm 2、915.0 kg/hm 2、1 410.0 kg/hm 2,增长8.8%、4.6%、19.7%;净增效益4 401元/hm 2、2 214元/hm 2、1 620元/hm 2,增长19.1%、8.8%、6.3%;硅钙镁锌硼肥施用量以375 kg/hm 2为宜。建议类似地区参考应用,提高种稻效益。  相似文献   

10.
余晓红 《农技服务》2013,(12):1322-1323
介绍了贵州省江口县大棚四季豆-高温土壤消毒-黄瓜-莴笋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一般每667 m2产四季豆1 500 kg以上,效益6 000元以上;黄瓜3 0004 000kg,效益6 000元以上;莴笋2 0004 000kg,效益6 000元以上;莴笋2 0003 000kg,效益4 000元以上,三茬共计收入可达16 00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分析未来中国耕地数量和粮食增产潜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1980/1996-2013年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系列数据为样本,应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基于中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预测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比、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并从“高产示范区单产水平”、“品种区试单产水平”、趋势单产等多视角分析未来全国粮食增产潜力。【结果】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32×108 hm2,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占比为66﹕3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2×108 hm2;从“高产示范区单产水平”看全国粮食总产有68.9%的增产潜力,从“品种区试单产水平”看全国粮食总产有35.5%的增产潜力,从趋势单产看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潜力为6.34×108-6.53×108 t,与2013年相比增产5.3%-8.5%。【结论】未来中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小幅减少之势,但在粮食作物单产不断提高的拉动下,未来中国粮食总生产能力继续呈上升之势。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塔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土壤质量与景观格局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耕地土壤质量与景观格局评价。结果表明,塔城市耕地土壤质量分为4个等级,Ⅰ级耕地面积占比9.95%,Ⅱ级耕地面积占比27.99%,Ⅲ级耕地面积占比37.04%,Ⅳ级耕地面积占比25.02%,Ⅰ级耕地可作为高标准耕地建设的选择对象,Ⅳ级耕地不适宜开发,需进行土壤修复;塔城市耕地景观格局分为4个等级,Ⅰ级耕地面积占比34.6%,Ⅱ级耕地面积占比40.1%,Ⅲ级耕地面积占比21.6%,Ⅳ级耕地面积占比3.7%;结合土壤质量与景观格局情况将塔城市耕地生态修复区域划分为6类,优质保护区(218 km2)、土壤质量改良区(279 km2)、土壤质量修复区(196 km2)、景观格局改良区(192 km2)、景观格局修复区(58 km2)、耕地退耕区(70 km2)。总体来看,塔城市耕地生态修复重点方向为土壤质量改良与修复。  相似文献   

13.
<正>单季晚稻是浙江省宁波市水稻生产的主体作物,近几年来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约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0%。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是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因素[1]。但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因习惯于依赖化肥获取作物高产稳产,存在着过量施肥、盲目施肥等现象[2]。长期不合理化肥投入不仅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浪费资源,也会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养分失衡、面源污染等问题,导致耕地质量退化,严重制约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3-5]。  相似文献   

14.
美洲耕地利用格局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耕地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分析是地表覆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美洲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其耕地数量和分布具有全球性战略地位,科学分析美洲耕地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过程和规律为耕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GlobeLand30数据集,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2000-2010年美洲耕地面积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及类型转化特征,并重点分析了亚马逊地区耕地格局变化状况。【结果】2010年美洲耕地总面积为52 875.05×104 hm2;2000-2010年的10年间,美洲耕地总面积总体增加,面积增加约2 128.14×104 hm2,增幅约4.19%。耕地面积增加最大国家为巴西,幅度达到9.51%,位居美洲国家之首,其次为阿根廷;减少最大国家为厄瓜多尔,面积减少101.14×104 hm2。10年间美洲耕地复种指数增加2.42%,变化最为显著国家为巴拉圭、波多黎各。从耕地变化类型看,美洲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林地、草地,而耕地减少主要是由于人造地表的侵占。美国耕地总量最多,但10年间耕地增长率较低,仅为0.08%,绝大部分损失的耕地转为人造地表,由于收获面积的减少导致复种指数减少了0.89%;巴西耕地总量仅次于美国,耕地大幅度增加主要来源于林地和草地,同时复种指数有较大程度提高。亚马逊地区作为美洲重要的生态和农业区域,10年间耕地增长8.41%,耕地增长伴随着森林、草地被大量破坏,尤其在巴西西南和厄瓜多尔表现最为剧烈。【结论】2000-2010年美洲耕地整体上呈现增加态势,国家间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差异明显;耕地主要来源于林地、草地和灌木,增长集中在巴西和阿根廷,耕地主要转出为人造地表,集中在美国。作为美洲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亚马逊地区耕地面积和耕地复种指数都提高,两者同步增加一定程度上提高区域或全球粮食产量,但其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需要深入关注。  相似文献   

15.
伊犁州直耕地有潮土、灌耕地、草甸土、沼泽土、盐土、黑钙土、粟钙土、灰钙土、风沙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灰褐色森林土等13种土壤类型。按高、中、低等级划分,州直高等地面积为19.382万hm2,占州直耕地总面积的28.44%;中等地面积为26.988万hm2,占州直耕地总面积的39.60%;低等地面积为21.786万hm2,占州直耕地总面积的31.97%。州直主要盐化类型为氯化物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盐渍化面积共计3.148万hm2,占伊犁州直面积的4.62%。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三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焦甜香型烤烟品种云烟97的优化施肥模式。结果表明:氮、磷、钾肥施用量主要影响烤后烟叶的产量、产值和感官质量;在产值达到40000元/hm2以上条件下,优化施肥量为N 91.602以上条件下,优化施肥量为N 91.60100.78 kg/hm100.78 kg/hm2、P_2O_5177.402、P_2O_5177.40193.17 kg/hm193.17 kg/hm2、K2O 212.382、K2O 212.38247.75 kg/hm247.75 kg/hm2;在感官质量评分75分以上条件下,优化施肥量为N 88.802;在感官质量评分75分以上条件下,优化施肥量为N 88.80101.00 kg/hm101.00 kg/hm2、P_2O_5189.212、P_2O_5189.21205.80 kg/hm205.80 kg/hm2、K2O 236.272、K2O 236.27269.89 kg/hm269.89 kg/hm2。综合考虑烟叶香型特色和烟叶质量,四川省宜宾市焦甜香型烤烟的最优施肥量为N 91.602。综合考虑烟叶香型特色和烟叶质量,四川省宜宾市焦甜香型烤烟的最优施肥量为N 91.60100.78 kg/hm100.78 kg/hm2、P_2O_5189.212、P_2O_5189.21193.17 kg/hm193.17 kg/hm2、K_2O 236.272、K_2O 236.27247.75 kg/hm247.75 kg/hm2。  相似文献   

17.
晋南黄土旱塬小麦养分投入与化肥减施经济环境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养分投入现状,为当地旱作冬小麦稳产增产、减肥增效和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连续9年对黄土旱塬984个小麦种植户进行施肥调查,采用基于冬小麦产量确定的推荐施肥量,评价农户施肥,分析农户施肥的减肥潜力及其经济和环境效益。【结果】调研农户小麦籽粒平均产量3 711 kg·hm-2,其中属于低产(≤3 200 kg·hm-2)和中产(3 200—4 220 kg·hm-2)的农户比例分别占56.0%和18.1%。农户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平均用量分别为292.3 kg N·hm-2、159.8 kg P2O5·hm-2和92.0 kg K2O·hm-2。随着产量水平提高,施肥过量(即高投入+很高投入)的农户比例增加,其中氮肥、磷肥和钾肥施用过量的农户比例分别为68.7%、65.1%和57.9%。在各产量水平投入高和很高的农户减肥潜力较大,其中高投入的农户氮肥、磷肥和钾肥减施量为24.1 kg N·hm-2、12.8 kg P2O5·hm-2和6.2 kg K2O·hm-2,减少比例依次为15.9%、16.7%和16.7%;很高投入的农户氮肥、磷肥和钾肥减施量为250.9 kg N·hm-2、205.7 kg P2O5·hm-2、124.6 kg K2O·hm-2,减少比例依次为66.5%、76.7%和80.0%。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投入和很高投入的农户化肥减施后经济效益可增加251和3 425元/hm2,即分别增加4.0%和55.0%;高投入的农户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农学效率可分别提高18.8%、23.2%和22.1%,很高投入的可分别提高192.5%、321.3%和388.1%;高投入的农户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偏生产力可分别提高20.2%、23.7%和19.2%,很高投入的可分别提高210.4%、317.9%和388.1%。同时,合理降低高投入和很高投入的农户施氮量,N2O排放可分别减少0.3和6.3 kg N2O·hm-2,减少幅度为11.2%和72.5%;NH3挥发分别减少14.1和90.7 kg NH3 hm-2,减幅为20.8%和62.8%;NO3--N淋洗减少3.1和231.1 kg NO3--N·hm-2,减幅为4.9%和79.6%;整体上,总氮污染物(包括N2O排放、NH3挥发和NO3--N淋洗)可分别减少17.4和328.1 kg·hm-2,减幅13.1%和74.0%,节约氮肥12.5和130.9 kg N·hm-2,减少氮肥投入65.0和683.3 元/hm2。【结论】通过基于产量的农户施肥评价、减肥潜力估测、化肥减施后的经济效益和氮化合污染物的减排效应分析,明确了高和很高投入的农户氮磷钾减施潜力分别为24.1—250.9 kg N·hm-2、12.8—205.7 kg P2O5·hm-2、6.2—124.6 kg K2O·hm-2,且化肥减施后农户的经济收益提高251—3 425元/hm2,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8.8%—192.5%、23.2%—321.3%、22.1%—388.1%,同时,氮、磷、钾偏生产力提高20.2%—210.4%、23.7%—317.9%、19.2%—388.1%,还能减少包括N2O排放、NH3挥发、NO3--N淋洗等总氮污染物的排放17.4—328.1 kg·hm-2。该研究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当前旱作小麦生产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节本、增效的环境友好型施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响水县水稻精确施氮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响水县水稻精确施氮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精确施氮区较无氮区油泥土地区增加产量4 095.04 222.5 kg/hm2;砂土地区增加产量3 624.04 222.5 kg/hm2;砂土地区增加产量3 624.04 600.0 kg/hm2,精确施氮氮素利用率油泥土地区在32.2%4 600.0 kg/hm2,精确施氮氮素利用率油泥土地区在32.2%34.5%,砂土地区在33.9%34.5%,砂土地区在33.9%39.6%,较常规施肥油泥土地区高6.739.6%,较常规施肥油泥土地区高6.77.3个百分点,砂土地区高9.57.3个百分点,砂土地区高9.511.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以小麦品种扬麦13号为试材,在兴化市水稻土主要土种沙夹缠土上研究弱筋小麦钾指标体系,结果表明:钾的临界值176 mg/kg。土壤有效钾<120 mg/kg,施钾肥15 kg/666.67 m2;土壤有效钾120150 mg/kg,施钾肥10150 mg/kg,施钾肥1015 kg/666.67 m2;土壤有效钾15015 kg/666.67 m2;土壤有效钾150170 mg/kg,施钾肥8170 mg/kg,施钾肥810 kg/666.67 m2;土壤有效钾17010 kg/666.67 m2;土壤有效钾170180 mg/kg,施钾肥5180 mg/kg,施钾肥58 kg/666.67 m2;土壤有效钾>180 mg/kg,施钾肥5 kg/666.67 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玉米的总产量在我国三大主粮作物中最高,位居世界第二位。东北三省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9%,而资源投入相对较低。本研究旨在明确东北三省玉米生产资源投入和环境效应的时空特征。【方法】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方法,采用适用于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活性氮损失模型,定量化评价东北三省2007—2016年玉米生产系统的资源投入(肥料、农药和柴油等)及其相关的活性氮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风险。【结果】东北三省玉米生产资源投入在时空尺度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吉林省玉米生产的平均总施肥量为400 kg·hm-2,单产为7 065 kg·hm-2,平均单位面积温室气体(GHG)排放量为2 965 kg CO2 eq·hm-2,均为三省最高,而碳、氮足迹较低,平均单位面积活性氮(Nr)损失量为中间水平且年际间变化不大。辽宁省的平均氮肥投入量为198 kg·hm-2,Nr损失量为20.8 kg N·hm-2,碳、氮足迹为493 kg CO2 eq·Mg-1和3.53 kg N·Mg-1,均为最高。单产为5 966 kg·hm-2,处于中等水平,GHG排放量年际间变化不大。黑龙江省平均施氮量为149 kg·hm-2,单产水平为5 318 kg·hm-2,Nr损失量和GHG排放量等均为三省最低,碳、氮足迹均处于中等水平。时间尺度上,2008—2015年东北三省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大,累积增加了5.73 Mhm2。2015年东北三省玉米产量最高,达91.2 Mt(百万吨);2007—2016年玉米平均总产量占全国的32%,其中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分别占13.9%、11.7%和6.7%;10年平均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0%,其中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分别占14.7%、9.3%和6.4%。东北三省玉米10年平均单产为6 116 kg·hm-2,平均单产最高年份为2013年,为6 824 kg·hm-2。2007—2016年10年间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肥料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氮肥稳中有降,磷钾肥逐年升高,2014—2016年3年肥料增长趋势大幅减缓,逐渐趋于稳定,10年间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177、101和70.2 kg·hm-2。2007—2016年,东北玉米生产农药投入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柴油投入量前4年较为稳定,后逐渐上升。东北玉米生产10年间的平均农药用量为10.2 kg·hm-2,平均柴油用量为94.6 L·hm-2。10年间玉米生产(2007—2016)平均单位面积Nr损失量和GHG排放量分别为19.0 kg N·hm-2和2 770 kg CO2 eq·hm-2。Nr损失量10年间较为稳定。2007—2008和2009—2011年玉米生产的平均GHG排放量呈下降趋势,2012—2016年呈稳定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最高的3 045 kg CO2 eq·hm-2。氮肥田间施用产生的氨挥发是玉米生产中活性氮损失的主要途径,硝酸盐淋洗损失次之,而氧化亚氮排放占比最低。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环节为肥料生产运输与田间施用。10年间,东北玉米生产的平均氮足迹和碳足迹分别为3.16 kg N·Mg-1和459 kg CO2 eq·Mg-1。【结论】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代价在空间尺度上差异较明显,吉林省的平均肥料投入量比黑龙江省高124 kg·hm-2,GHG排放量高524 kg CO2 eq·hm-2;在时间尺度上,10年间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氮肥投入量为170—182 kg·hm-2,Nr损失量变化范围为18.4—19.4 kg N·hm-2,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中较低的氮肥投入与损失量。玉米生产碳、氮足迹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资源投入(尤其是氮肥投入)与单产水平之间的平衡。东北三省玉米生产资源投入和环境效应的时空特征分析有助于明确现阶段限制因素与主控因子,为优化养分管理实现粮食安全和碳减排的双赢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