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国以来,河北省蚕茧产量及桑树种植面积的年际变化折线趋势是一致的。桑树种植面积的变化靠蚕茧价格及蚕茧产量驱动,但桑树种植面积的变化滞后于蚕茧产量变化1~3年,养蚕的积极性来自于蚕茧及丝绸产品的出路。目前本省的蚕业发展,一是要把栽桑养蚕与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及京津周边生态环境建设紧紧结合起来,二是要加大蚕业产品开发力度,三是进一步提高栽桑养蚕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位于湘潭县花石镇的湘潭县信达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是由湘潭县信达茧丝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与种桑养蚕农民共同成立的蚕桑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319户,桑树种植面积234公顷,集中连片种植的桑树面积37公顷.由公司提供桑苗给农户种植,公司集中饲养小蚕,农户分散养大蚕,蚕结成茧后,公司按市场价包收.  相似文献   

3.
结合德保县桑蚕产业发展实际,并根据国内外市场角度探索桑蚕产业发展趋势。此外,从桑园管理、桑树选择、桑树种植、蚕房管理、大蚕饲养等因素入手,对德保县桑蚕产业发展高效种桑养蚕技术进行分析,为提高种桑养蚕技术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桑树是多年生叶用植物,桑叶的营养质量直接影响着养蚕生产成绩。在蚕期若让蚕儿食用营养丰富的桑叶,可以显著改善蚕儿体质,增强对各种病害的抵抗力,对提高养蚕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年桑树在生长过程中要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因此,必须选择适合的肥料,掌握准确的施肥时期,采用合理的施肥方法,及时补充桑园土壤中所缺的养分,才能满足桑树生长对营养的需求,保证桑树旺盛生长,叶质优良。桑树最适宜生  相似文献   

5.
桑树在生长过程中,常会遭受各种病虫的危害,轻者降低桑叶产量和质量,重者导致桑树死亡.据国内外报道,桑树病虫害可诱致蚕病蔓延流行,用病虫危害的桑叶养蚕,可导致蚕儿生命率和茧丝质量的降低.因此,桑树病虫害已成为当前影响蚕业发展的重要灾害.为了有效地防治桑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保证桑叶高产优质和养蚕安全,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前提下,协调各类防治方法,因时、因地、因桑树制宜,采用人工器具捕捉,保护天敌,检疫危险性病虫等有效手段,适时施用高效、低毒、广谱农药,以提高防治效果,确保桑叶质量的提高和蚕事安全.  相似文献   

6.
我国种桑养蚕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随着时代的发展,养蚕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蚕桑,即养蚕用的桑树,它是一种在我国很常见的乔木树种,其叶子是家蚕的主要食物来源,因此桑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蚕虫的生长和蚕丝的产量与质量,同时也间接影响到蚕虫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正> 要养好夏蚕,在饲育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一量、二勤、二添、二严”。 “一量”,即量叶养蚕。根据桑树的生长情况确定饲养量。养夏蚕是为了把养春蚕和养中秋蚕衔接起来,以充分利用蚕室、蚕具和桑叶,并不是全年养蚕的重点。所以,在夏蚕饲养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养树为主、养蚕为辅的原则。在保证桑树树势旺盛的前提下,量叶养蚕。  相似文献   

8.
郓城县侯咽集镇栽桑养蚕历史悠久,但桑树食叶害虫频频发生,导致桑叶产量与质量下降,威胁蚕业生产。鉴于此,本文总结了桑树主要食叶害虫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9.
<正>郓城县位于鲁西南黄河故道,栽桑养蚕历史悠久,长期以来,桑蚕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农民在养蚕过程中注重蚕病防控,轻视桑树食叶害虫防控,造成桑树害虫频频发生,导致桑叶产量与质量下降,严重威胁蚕业生产。鉴于此,笔者对当地桑树主要食叶虫害进行了调查,分析其发生特点、规律,并在生产实践中总结了桑树主要食叶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四边桑即栽在地边、田边、沟边、路边等地方的非成片桑树。经过30多年的努力,四边桑在宁南县已达150000000万株左右,是本县蚕业生产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养蚕时间的推移,桑树老龄化日趋严重,加之蚕农对桑树管理技术的参差不齐,导致了本县很多蚕区的四边桑出现了产叶少、老化早、叶质下降等缺点。  相似文献   

11.
一、基本情况浙江省兰溪市高潮乡紫岩村养猪专业户吴根顺,全家五口人,四个劳力,承包水田5.56亩,山地5亩,水塘28亩。几年来,他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养猪为主业,实行农、牧结合,猪、鸡、鱼、蚕联养,开展多层次立体综合利用,促进了规模养猪的稳定发展。1986年开始搞规模养猪,当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猪36头,并逐年增加,到1989年就向国家提供商品猪216头,年底还存栏78头。同时,在28亩水塘里放养鱼苗3万尾,种藕2.5亩;在山地种植黄桃78株,柑桔320株,桑树500株,毛竹3.2亩;又饲养肉鸡300只,番鸭53只,养蚕4.5张;种植春粮3.9亩,油菜1亩,早中稻3.5亩,晚稻4.5亩,棉花4亩,青饲料1亩。1989年初兴建了12米~3沼气池,使烹饪、照明、育雏、育蚕全部用上了沼气。  相似文献   

12.
柞蚕业是凤城市的传统产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全市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其中一类蚕场90万亩,二类蚕场70万亩,三类蚕场10万亩。年养蚕1.7万把,产茧约一万吨,产量占全国18%、全省20%,农民直接收入超亿元,在农村经济收入结构,尤其是现金收入上占有较大比重。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限制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桑树品种农桑14在四川省宜宾市丘陵山区蚕区的应用适应性,于2014年秋蚕期以四川省宜宾市大面积栽植的桑树品种湘7920为对照,通过饲养5龄家蚕对农桑14桑树品种进行养蚕成绩鉴定,结果表明,农桑14的多项养蚕成绩与试缫成绩优于对照桑品种湘7920,说明农桑14适合在宜宾市丘陵山区蚕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家蚕自然饲育,是在桑园里搭建活动简易蚕房,让蚕直接到桑树上采食和生长发育。采用此法养蚕,在良好的光照、温度、湿度和通气条件下,每亩(1亩=1/15公顷,下同)桑园桑叶产量高达2000~2500公斤,产茧量高达100~150公斤,增产50%左右,蚕茧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一、搭建简易蚕房用钢材  相似文献   

15.
凉山州蚕桑生产已初具规模,现有桑树近6亿株,年产优质蚕茧7183t,蚕茧产量名列四川省第3位,蚕茧质量及出口量则名列全省第1。但是,当前面临烟桑争地、争劳力,养蚕成本增加,挖桑毁桑时有发生等问题,亟待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确保凉山蚕业健康发展。(1)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领导,坚持发展蚕桑不动摇;(2)协调主要作物间的关系,求得共同发展;(3)狠抓蚕业基础,合理间套种,提高亩桑产值;(4)应用省力化养蚕技术。  相似文献   

16.
韩兆国 《新农业》2006,(12):34-35
凤城市位于辽东半岛,自然状况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占有林面积的29%。全市有40万农户,其中2万户从事柞蚕放养,年产柞蚕茧1万吨左右,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20%,占辽宁省的30%,是全国最大的柞蚕饲养市(县),年农民养蚕收入超亿元,蚕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17%。山区农民“吃粮靠种田,花钱靠养蚕”。全市22家缫丝加工企业,年工业产值3亿多元,创利税800多万元。在养蚕农民和加工企业之间活跃着1000余名蚕茧经纪人。2003年以前,全市的柞蚕生产、流通、加工三个领域间泾渭分明,各自为战。尤其是养蚕农民,由于缺少新技术、新品种、信息、交通等方面的组织协调,收入很不稳定,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广大蚕民迫切需要联合起来,组建蚕业协会并通过协会得到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实惠。2003年12月,凤城市鸡冠山镇四台子村农民高庆年牵头组建了凤城市蚕业协会。运行2年来,协会得到市县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养蚕农民得到了实惠,同时带动了近2万养蚕农民共同致富。经纪人增加了收入,加工企业增加了效益,真正形成了蚕业协会带动蚕业产业化的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7.
4、防止蚕病发生 蚕病会使蚕茧减产,茧丝质量下降.严重时会造成颗粒无收。蚕病的发生规律是春蚕期较少,夏蚕期增多,秋蚕期最盛。夏秋蚕期气温高,湿度大,病原物繁殖快.同时,从春天到夏秋蚕随着养蚕次数的增加,病原物积累多.致病力强。夏秋季桑树病虫害严重,桑叶质量不如春季好,蚕儿往往营养不良,抗病能力差,因此防治夏秋蚕病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正安阳县是农业大县,工业强县,现有耕地面积102万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70多万亩,总产70万吨以上。近年来,该县坚持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提高粮食综合产量的重要举措,坚持依法、自愿和有偿流转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土地托管、半托管新模式,涌现出全托管、半托管、劳务托管、订单托管等模式,初步统计,全县开展土地托管8.2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8%。1.土地托管的模式调查。据调查,该县的土地托管模式  相似文献   

19.
衡水市桃城区总耕地面积40余万亩,其中棉花种植面积1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该区主要经济作物,也是该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两年棉花市场走俏,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种植结构的单一,轮作倒茬困难,  相似文献   

20.
蚕桑业是保山市的重点产业,截止2011年全市桑树种植面积达9 500 hm2,养蚕7.5万张,蚕桑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骨干产业。由于保山市桑树品种单一(90%为农桑14号),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病虫害发生较为普遍。现根据桑树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结合蚕桑生产现状,制定保山市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