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渤海湾近海栖息地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渤海湾近岸海域1987、2005及2007―2011年的Landsat TM遥感数据和最近有关的海洋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成果,采用多尺度分割和最邻近分类的方法,使用e Cognition、ENVI、Arc GIS软件,分析报道了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目及其组成、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变化等与岸线、滩涂、近岸浅海变化等栖息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岸线长度、占用滩涂和近岸浅海面积与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种类数量所占比例以及大型底栖动物总物种数、香农–威纳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岸线长度、占用滩涂和近岸浅海面积与多毛类种类数量所占比例以及大型底栖动物总丰度、总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渤海湾近海栖息地环境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Macrofauna)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5年春季、夏季两个航次对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调查,初步研究了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天津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低,其种类数量、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和历史比较都有较大的降低,也低于同期渤海相邻海域水平,呈现不健康的群落状态。  相似文献   

3.
洋山深水港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5年每年2月、5月和8月按《海洋监测规范》中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方法,分别对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施工海域(30°30′~30°54′N、121°45′~122°30′E)20个取样点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该海域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和群落多样性的分布与变化。监测结果显示:一期工程施工期,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逐年减少,2003~2005年种类数分别为21种、17种和16种;底栖动物栖息密度逐年下降,2003年(31.10 ind/m2)>2004年(12.50 ind/m2)>2005年(11.00 ind/m2);底栖动物平均总生物量总体表现为逐年降低,2003年(4.26 g/m2)>2005年(2.18 g/m2)>2004年(0.62 g/m2),2004年生物量下降尤为显著,2005年生物量略有回升;生物多样性指数也逐年降低,2003~2005年分别为0.81、0.36和0.16。三年监测结果表明,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海域施工期底栖动物种类数、总生物量、栖息密度以及多样性指数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说明工程海域施工期对大型底栖动物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6年江门近岸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其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和多样性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6种,其中软体动物21种,环节动物18种,节肢动物7种,棘皮动物3种,纽形动物和腔肠动物各2种,星虫动物、脊索动物和螠虫各1种。江门近岸海域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介于10~920个·m~(-2)和0.2~267.7 g·m~(-2),栖息密度总体呈现湾外大于湾内的趋势;群落中以膜质伪才女虫(Pseudopolydora kempi)和中华内卷齿蚕(Aglaophamus sinersis)分布最广泛,其中中华内卷齿蚕为四季共同优势种。ABC曲线分析表明,该海域群落整体的稳定性一般,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稳定性较弱。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深、盐度、温度、磷酸盐、沉积物类型、捕食压力是影响群落结构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于2010年6月对大连市旅顺口区南部基岩海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生物量、栖息密度进行了调查,对生物多样性和次级生产力进行了计算.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20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1种,软体动物13种,节肢动物5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4312.5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966个/m2....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1年6月中旬(前调查)、7月上旬(中调查)和7月中旬(后调查)黄河口海域3航次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0种,其中多毛类和软体动物种类数占79.0%,棘皮动物仅占3.0%。调查期间黄河口海域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在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上均占有优势地位,3次调查优势种均为中小型的软体动物和小型多毛类动物。3次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出现较大变化。前调查和中调查,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接近;而后调查与前调查、中调查相比,丰富度指数更低,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更高。群落中多毛类比例较高而棘皮动物比例较低,表明黄河口海域底栖生物群落处于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状态。多样性分级结果表明,3次调查多样性指数均为差级,后调查丰富度指数为差级,前调查、中调查丰富度指数虽为中等,但非常接近差级。与历史资料相比,棘皮动物生物量已经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5年9月和2016年5月采集的曹妃甸近岸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等进行研究,利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AMBI指数法和M-AMBI指数法对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和生境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9月和2016年5月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3种,其中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物种数占据较大比例。该海域的优势种为日本大螯蜚、日本刺沙蚕、囊叶齿吻沙蚕、轮双眼钩虾,其中日本大螯蜚具有最大的丰度和优势度。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2015年9月研究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以20%的相似性可以分为4组,2016年5月以10%的相似性可以分为7组,两次调查的群落结构相似性均较低。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9月底栖群落受到严重污染扰动,而到2016年5月,底栖动物群落生物量优势显著上升,群落受扰动状况改善,达到未受或受到轻微污染扰动状态。AMBI指数及M-AMBI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曹妃甸海域大部分站位生境质量为良好状态。本研究揭示了曹妃甸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可为该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海洋大型底栖动物能对自然和人为活动导致的水和沉积物质量变化做出可预测的响应,因此利用底栖生物作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生物指标和进行系统健康度量的生物指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AMBI指数(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法、ABC(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曲线法和BENTIX指数法可以有效地评价河口和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对人为和自然扰动的响应。在2013年1、6、8、11月分别对启东近岸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了4个季节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优势种、密度和生物量的差异,并运用ABC曲线法、AMBI和BENTIX指数法评估了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受干扰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86种,其中优势类群为多毛类。群落中的优势种类主要为钩虾(Gammarus sp.)。调查海域年平均总生物量和丰度分别为6.92g·m-2和84.33 ind·m-2,且存在季节性差异。根据ABC法、AMBI法和BENTIX指数法分析显示绝大部分区域受到轻微程度人为的干扰,特别是夏季受到干扰程度较为强烈。研究结果表明,启东近岸受一定程度人类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9.
依据2003~2005年洋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监测结果,运用y、C、d、H’和J等参数,结合聚类分析探讨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生物量、栖息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年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3~2005年底栖动物出现种类数依次为2003年(21种)〉2004年(17种)〉2005年(16种),种类数趋于减少;生物量呈现2003年(4.26g/m2)〉2005年(2.18g/m2)〉2004年(0.62g/m2),栖息密度2003年(31.10ind/m2)〉2004年(12.50ind/m2)〉2005年(11.00ind/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逐渐降低,单纯度指数(C)相应上升。通过对各次监测结果的聚类分析,将聚类结果分为两类:2003年2、5和8月为一类,2004~2005年6次监测为一类,2003年与2004~2005年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变化明显,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对洋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造成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通过2016年冬季在胶州湾12个站位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6种,其中环节动物32种,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分别为17种、9种和3种,脊索动物2种,纽形动物、头索动物、半索动物各1种。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青岛文昌鱼(Bra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优势度分别为0.02、0.147和0.024。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76.7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59.5 g/m~2。水平分布显示,栖息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湾内近岸海域、湾外海域、湾内离岸海域,生物量水平分布湾外海域湾内海域。多样性指数(H')取值为1.19~3.54,平均值为2.65;丰富度指数(d)取值为0.91~2.29,平均值为1.47;均匀度指数(J′)取值为0.46~1.00,平均值为0.87。根据Cluster结果,可将调查站位划分为4个群落。ABC曲线显示,群落Ⅰ受到严重的扰动(H'=1.65),群落Ⅱ(H'=2.84)和群落Ⅲ海域(H'=2.32)有轻微的扰动,群落Ⅳ未受干扰(H'=3.54)。BIOENV分析表明,与群落结构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水深、溶解有机碳(DOC)、中值粒径和Zn含量(r=0.524)。胶州湾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多,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需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象山港水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四季采样分析,采样站位包括13个大面站位和10个电厂站位。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3种,其中软体动物48种,甲壳类33种,鱼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各12种。调查期间,本区大面站位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45.54个/m2和 109.36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28.22g/m2和 30.02g/m2。在电厂站位中,国华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9.58个/m2和46.65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49g/m2、15.99g/m2。乌沙山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5.83个/m2、45.21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60g/m2、13.81g/m2。研究表明: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支港流域年均栖息密度、生物量明显高于主港流域。电厂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全港的平均值。在季节周期变化上,电厂站位的变化差异低于大面站位。  相似文献   

12.
大型底栖动物是潮间带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良好指示生物。湛江湾是粤西最大的港湾,为揭示湛江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受干扰程度,为其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分别在2020年8月(夏季)和2021年1月(冬季)实地调查了湛江湾5个不同人类活动胁迫下的断面(东海岛、东头山岛、鹿渚村、特呈岛和海湾大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栖息密度与生物量空间分布以及生物多样性,并采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和栖息密度-生物量比较(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ABC)曲线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干扰程度。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98种,其中软体动物最多(45种),其次为节肢动物(26种)和环节动物(19种);2) 5个断面大型底栖动物夏、冬季的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74和187个·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71.27和188.38 g·m-2,均表现为冬季大于夏季;软体动物疏纹满月蛤(Lucina scarlatoi)和节肢动物白脊管藤壶(Fistulobalanus albicostatus)为冬夏两季的共有优势种;3)...  相似文献   

13.
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进  纪炜炜 《海洋渔业》2012,34(1):32-38
为了解中国海沿岸典型密集养殖区——三都澳水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水平和时空分布特点,于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共9个航次在三都澳20个观测站采集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利用Brey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为121.52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AFDW)计]为1.26 g(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67 g(AFDW).m-2.a-1,P/B值为1.42。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呈现出湾口区较高、湾内部高值区镶嵌分布的特征。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环境因子间,次级生产力与水深之间相关性较强,其次为底层溶解氧,与表层水体温度之间相关性最差。同我国其它近海港湾相关研究结果比较显示,三都澳密集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年平均栖息密度较高。这些特征应和三都澳水域内密集水产养殖活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浙江六横岛泥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3个泥滩潮间带断面调查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9种,其中软体动物10种,节肢动物6种,脊索动物2种,环节动物1种。3个泥滩潮间带断面总平均生物量为470.77±314.32 g/m2, 总平均栖息密度为480±248 ind./m2。在各类群底栖动物中,平均生物量及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分布范围分别在1.97-2.14、1.45-1.67和0.83-0.95,平均值分别为2.06±0.08、1.53±0.12和0.90±0.06。六横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15.
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象山港水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四季采样分析,采样站位包括13个大面站位和10个电厂站位。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3种,其中软体动物48种,甲壳类33种,鱼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各12种。2个调查周年,本区大面站位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45.54个/m2和109.36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28.22g/m2和30.02g/m2。在电厂站位中,国华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9.58个/m2和46.65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49g/m2、15.99g/m2。乌沙山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5.83个/m2、45.21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60g/m2、13.81g/m2。研究表明,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支港流域年均密度、生物量明显高于主港流域;电厂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全港的平均值。在季节周期变化上,电厂站位的变化差异低于大面站位。  相似文献   

16.
江苏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了解江苏近岸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2014年5月、8月、10月和2015年3月在江苏南部潮间带5个断面15个站位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布设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研究了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及时空变化。共采集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64种,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根据摄食功能将大型底栖动物分为肉食者、杂食者、浮游生物食者、碎屑食者和植食者5个功能群。各功能群物种数由高到低依次是肉食者、杂食者、浮游生物食者、碎屑食者和植食者。各功能群生物密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浮游生物食者、肉食者、杂食者、碎屑食者和植食者。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在季节间和断面间的差异不显著(P> 0. 05),在潮区间的差异显著(P <0. 01)。浮游生物食者平均生物量明显高于其它功能摄食类群,为55. 23 g·m-2,占总生物量的83. 41%;其次是杂食者,平均生物量为4. 34 g·m-2;碎屑食者最低,平均生物量为0. 20 g·m-2。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在季节间和断面间的差异不显著(P> 0. 05),在潮区间的差异显著(P <0. 01)。肉食者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最高,其次是浮游生物食者。潮区分布上,3种多样性指数均是中潮区最高,高、低潮区较低。以上结果表明:浮游生物食者和肉食者是组成江苏近岸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功能群,各功能群中浮游生物食者的生物量占比远高于其它几个功能群,其中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和文蛤(Meretrix meretrix)平均生物量超过总生物量10%,分别为17%和55%。  相似文献   

17.
日照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4月和10月,在山东日照临近海域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春季和秋季两个航次的调查,对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1)全海域共鉴定底栖动物141种,其中多毛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分别占总种数的38.30%、34.75%和17.73%,三者构成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2)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为1885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39.82g/m2。3)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春季高于秋季。4)优势种随季节变化不大,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澜沧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2011年8月,对澜沧江流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存量和分布格局进行了4次调查,涉及澜沧江云南段和西藏段的34个采样点。结果显示,大型底栖动物共119种(属),隶属于4门7纲66科,平均密度为243.2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3 016.8 mg/m2,水生昆虫为该流域优势类群。澜沧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纵向分布呈现高-低-高的分布规律,下游的多样性高于中、上游,科级聚类显示生境相似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类似。与地理环境类似的怒江相比,澜沧江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组成差异不大,但种类数显著高于怒江。  相似文献   

19.
怒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4月到2008年8月对怒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分布和生物量先后进行了5次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53种,隶属于5门,7纲,42科,其中水生昆虫是怒江流域鱼类饵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怒江流域42个采样点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分布从上游到下游呈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其密度和生物量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55~4...  相似文献   

20.
在莱州湾胶莱河口东岸5000m内的潮间带设置2条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并分析数据。研究该潮间带不同潮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结果表明:A断面潮间带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15种,其中多毛类5种,软体动物9种,甲壳动物1种;B断面潮间带共获底栖生物16种,其中多毛类4种,软体动物8种,甲壳动物3种,其它动物1种;A、B两个断面潮间带底栖生物优势种均为昌螺Umbonium vestiarium(Linnaeus),其密度分别占总栖息密度的70%和71.7%;胶莱河口潮间带高、中和低潮区生物种类和生物组成差别较大,但优势种类相同,造成生物群落组成简单,且生物量低的原因应与间隙水中高盐、高溴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