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林来金 《福建农业学报》2014,(11):1127-1131
2002-2011年云霄农田鼠情系统监测结果表明,黄毛鼠是云霄县农田优势种,占84.5%,其种群消长动态呈现明显季节性波动,月平均捕获率为5.4%~9.2%,年内出现2次高峰,除个别年份外,年度间种群消长动态较为平稳.调查数据显示,黄毛鼠雌雄总性比为1.5∶1,每年的1~12月份均能捕到怀孕鼠,不存在12、1、2月为偶然繁殖期,平均月怀孕率为45.9%,繁殖指数为160.6%,说明黄毛鼠在云霄乃至闽南农区具有较强繁殖能力,成为影响农田黄毛鼠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笔者根据黄毛鼠种群消长规律分析,提出了可持续防控农田鼠害的策略,为农田科学灭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2004—2014年温岭市3个镇(街道)5个村的农田鼠情监测,结果表明,温岭市农田常见鼠种有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及黄胸鼠5种,种群占比分别为60.13%,25.86%,6.65%,5.04%和1.84%,平均捕获率为3.06%。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混合鼠群的种群数量存在一定差异。2006年的捕获率最高(5.08%),秋季(9—11月)鼠类活动最为猖獗,捕获率为4.89%(10月最高为5.34%);黑线姬鼠的怀孕率最高,为22.58%,繁殖指数小家鼠最高,黑线姬鼠次之,分别为75%和50.75%,繁殖期以3—4月为主。因此,春秋季节是温岭市农田鼠类防治的最佳时期,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青川县林地和农房区2种生境中鼠类群落结构及其动态,为防治灾后青川县鼠类暴发、农业鼠害发生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于2009年10月(秋)至2011年10月(秋),采用夹夜法对青川县林地和农房区2种生境中鼠类群落结构及其动态进行调查。【结果】在农房区和林地捕获的鼠类包括啮齿目(Rodentia)和鼩鼱目(Soricomorpha),共11个物种,分别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大足鼠(Rattus nitidus)、黄胸鼠(Rattus tanezumi)、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小家鼠(Mus musculus),龙姬鼠(Apodemus draco)、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巢鼠(Micromys minutus)、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在农房区,2010年4月以前,大足鼠是第一优势种,其相对密度呈下降趋势,2010年7月之后以家鼠为主,其中优势种黄胸鼠相对密度呈增长趋势,其余物种相对密度较低。在林地中,灰麝鼩和龙姬鼠是整个调查期间的优势种,其中龙姬鼠相对密度呈周期性变化;2010年4月以前,灰麝鼩为林地第一优势种,其种群相对密度呈下降趋势;2010年10月捕获了5种鼠类,其种群相对密度均达到当年峰值,并第一次捕获了小泡巨鼠和高山姬鼠,其后高山姬鼠成为林地优势种之一。相对林地而言,农房区鼠类群落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变化幅度较大。林地鼠类群落均匀度指数在2010年7月之前呈上升趋势,而后趋于稳定。2011年1月以后,林地鼠类群落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逐步上升,而群落优势度下降。【结论】灾后农房区鼠类群落结构变化较大:2009年10月,大足鼠和灰麝鼩相对密度较大,其后下降;2010年7月后家鼠成为农房区主要鼠类,优势种黄胸鼠相对密度呈上升趋势。林地中鼠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龙姬鼠相对密度呈周期性变化。应加强对农房区黄胸鼠等家鼠的防控,并长期进行害鼠种群动态的监测,掌握地震灾后青川鼠类群落动态,为鼠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井冈山区鼠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其不同海拔的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现鼠类14种,可划分为黄毛鼠+黑线姬鼠、社鼠+针毛鼠+小林姬鼠、社鼠+青毛鼠、社鼠+大林姬鼠+小林姬鼠等4个群落。比较不同鼠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度、优势集中性指数和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随海拔升高而增大,优势度、优势集中性指数和生物量以黄毛鼠+黑线姬鼠群落为最大;黄毛鼠和黑线姬鼠是危害该区盆地农作物的两大害鼠,社鼠、针毛鼠、青毛鼠是该林区主要害鼠。  相似文献   

5.
1984-2009年贵州关岭县鼠类种群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贵州省关岭县鼠种种类及优势种,研究鼠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大面积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关岭县1984-2009年住宅、稻田和旱地3种生境类型的鼠情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关岭县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主要有7种,黄胸鼠、褐家鼠均为住宅区和农田、旱地耕作区害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量的67.15%、31.86%和62.78%、26.11%,合计占总鼠数的99.01%和88.89%,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多年平均捕获率为12.70%,明显高于稻田、旱地耕作区平均捕获率2.76%。住宅区混合鼠种每年在5-7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多年平均捕获率均达13%以上,农田区混合鼠种每年在4-9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多年平均捕获率均达3%以上,每年4-5月为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6.
大方县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讨农区鼠害防治对策,对贵州省大方县1996-2008年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的鼠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方县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主要有7种,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高山姬鼠、四川短尾鼩、锡金小家鼠.其中,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73.33%;高山姬鼠、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害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62.32%、19.56%;锡金小家鼠为稀有种;褐家鼠、高山姬鼠、黑线姬鼠是大方县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每年4-5月为防治的关键时期.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混合鼠种每年均在6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建立了住宅区、农田区混合鼠种数量峰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方程分别为:y1=1.3535x1+0.7009,y2=1.3043x2+1.0540,可以提前2个月预报混合鼠种高峰期种群数量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阿拉善荒漠区小毛足鼠的繁殖特征及其对种群的调节作用。【方法】于2006-2011年每年4、7、10月上旬,采用铗日法,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及繁殖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调查期间,在该研究区共捕获小毛足鼠502只,其中雌性253只,雄性249只,其平均雌雄性比为1.02±0.22、平均怀孕率为(37.63±14.70)%、平均胎仔数为(5.64±1.58)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3.07±34.29)%、平均繁殖指数为0.77±0.17。小毛足鼠捕获数量与平均雌雄性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P0.01),与平均睾丸下降率呈显著正相关(r=0.94,P0.05)。【结论】在阿拉善荒漠区小毛足鼠的繁殖特征参数中,雌雄性比和雄性睾丸下降率对其种群调节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2010—2016年对贵州省关岭县住宅、稻田和旱地3种生境鼠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种群组成及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关岭县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主要有5种,黄胸鼠、褐家鼠为住宅区和农田、旱地耕作区害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65.46%、28.75%和68.87%、27.55%,合计占总鼠数的94.21%和96.42%,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7年平均捕获率为3.57%,明显高于农田、旱地耕作区(1.16%)。住宅区混合鼠种每年5—7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农田区混合鼠种每年7—9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每年5—7月为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吉木萨尔县园林鼠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5年8~11月,在新疆吉木萨尔县林木良种试验站,对园林鼠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在不同的生境选15个样地,以铗夜法将捕获的953只鼠作分类。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地鼠类群落由根田鼠(58.59%)、小家鼠(18.15%)、灰仓鼠(18.46%)、小林姬鼠(3.52%)、红尾沙鼠(0.80%)、草原兔尾鼠(0.48%)组成,可划分为根田鼠+灰仓鼠群落和小家鼠+灰仓鼠群落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1984—2010年农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1984—2010年贵州省30个县(市、区)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18种,主要集中于鼠科,占总种数的77.78%,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66.67%。褐家鼠、黄胸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51.26%、29.16%,小家鼠为常见种,占总鼠数的16.80%;黑线姬鼠为农田区(稻田、旱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57%,褐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2.29%、14.73%,在部分地区为农田害鼠优势种,高山姬鼠为黔西北部分地区优势种。贵州省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5种害鼠,应将其列为贵州省主要的监测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区,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时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贵州省多年来的农区鼠害测报及防治实践,明确了农区鼠害监测及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农区鼠害监测技术和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1.
China experiences serious agricultural damages from rodents, and, correspondingly, researchers in China are actively studying rodent biology and management. Follow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ecologically-based rodent pest management and extension of the basic state polic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recent efforts in rodent control technologies are mainly focused on eliminating side effects of rodenticides and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techniques. Considering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rodents to test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is a promising design for understanding rodent populations in local ecosystems and for developing ecologically-based rodent management. Using ecological phenotypes and applying advanced techniques of molecular biology, genetics, and epigenetics might be useful for illustrating the deep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fluctuations in rodent populations. However, facing the dual characteristics of rodents as pests and their roles as keystone species in many ecosystems, it is still a challenge to establish reasonable local thresholds to balance rodent management with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rodent control on the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布氏田鼠洞口调查数据为例,探讨了草原群聚鼠类的洞口数量测定与样方面积,抽样精度,时间消耗等关系的抽样方法问题。结果表明,如依据调查地的洞口密度确定样方面积则可提高抽样效率。在低密度水平下宜采用面积大的样方抽样,反之则以小面积样方为宜。  相似文献   

13.
陕北林地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排序,陕北林地啮齿动物群落被划分为3个类型。吴旗林区的啮齿动物群落是典型的黄土高原风沙区林地群落类型,种类较多,密度变化较大,优势种为中华鼢鼠和跳鼠类。对林木造成巨大危害的种类主要为中华鼢鼠和草兔。退耕林地啮齿动物群落保持了原农田群落的特点,其桥山林区的群落优势种是甘肃鼢鼠,而吴旗林区退耕林地为中华鼢鼠。桥山林地啮齿动物群落种类和生物量因植被状况较大差异,天然次生林种类较少,密度较低,优势种是达乌尔黄鼠和松鼠类。灌木疏林林地群落兼有天然次生林的啮齿动物群落和农田啮齿动物群落的特性,优势种为达乌尔黄鼠和松鼠类。次生林全面清坡造林幼林地,其群落优势种为甘肃鼢鼠。西北林学院学报21卷第1期韩崇选等陕北林地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农田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形成是土地农业利用和开发的“副产品”,农业生产格局、作物布局和各种农业措施等都会对鼠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不科学的灭鼠不仅不能控制害鼠,而且还会刺激鼠类数量的增长。制定农田鼠类管理措施,除了需要掌握鼠类本身的发生规律、种群动态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外,应关注农业生产格局对鼠类群落产生的重大影响,充分发挥农业措施对鼠类群落种群发生发展的作用。同时,还应注意人类的经济建设活动对鼠类群落的影响,必须认识到鼠害治理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  相似文献   

15.
林区啮齿动物分布与生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人为干扰下啮齿动物生态分布与生境的关系,利用夹日法于2008年3月—2010年12月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东南部林区共有啮齿动物21种,隶属3目8科16属,占黑龙江省啮齿动物的70%,其中,古北界17种(占80.95%),广布种4种(占19.05%),在动物区系组成上以古北界为主,在捕获的数量上看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为优势种。在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棕背鼠平的密度最大。灌丛中棕背鼠平和黑线姬鼠为主。沼泽湿地以东方田鼠为主。阔叶林以大林姬鼠为主。农田草地草甸以黑线姬鼠为主。在居民点附近以伴生种褐家鼠为主。这反映了它们对不同生境的选择倾向性。地面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和丰富度对小型啮齿动物分布也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下鼠终生营地下生活,由于终年生活在地下封闭、黑暗和低氧的洞道内,生活的空间格局对其身体的形态特征、机能特征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研究动物适应进化的理想材料。本文结合资料对地下鼠的地下适应性特征及其行为对策作以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地下鼠的适应性进化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7.
陕西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利用调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法对陕西林区啮齿动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可划分为7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由南向北依次增加,优势度指数南高北低.人为因素使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增高,优势度指数降低.鼢鼠、达乌尔黄鼠、松鼠、田鼠和草兔等是各群落的共有种.陕南林区主要以地面鼠为主,松鼠和田鼠所占比例为74.5,鼢鼠主要在人工林中发生;关中林区是地面鼠和地下鼠组成的重叠群落,鼢鼠占17.2、达乌尔黄鼠47.0、松鼠23.7;陕北高原黄土区和风沙区以鼢鼠为主,延河以北主要是中  相似文献   

18.
精河县荒漠林鼠害天敌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调查,初步查明了精河县项目区内共分布有害鼠天敌21种,分属3纲4目9科14属,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二级保护动物14种,对主要天敌的种类、活动规律及对荒漠林鼠害防治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猛禽及沙狐(Vulpes corsac)对鼠害防治的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9.
济源市王屋山地区大棚种植蔬菜及油料作物等是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而种植地多位于浅山地区,易遭受鼠害威胁。于2017年~2018年间,在海拔630m左右的阔叶林边缘的大棚种植区内,每年的夏、秋季节采用笼捕法和陷阱法,调查大棚内害鼠种类。结果表明:1)大棚内捕获的主要鼠种为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后两种为主要害鼠;2)2017年,采用陷阱法捕获棕色田鼠和社鼠时,捕获数量显著高于笼捕法,对大林姬鼠的捕获数量没有差异;2018年由于捕获的鼠类总体数量少,两种方法在捕获数量上无明显差异;3)不同年际间,陷阱法的捕获效果均优于笼捕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