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田养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Girard)]即淡水小龙虾,省肥、省药、省劳力,水稻还可增产5%~10%;如管理得当,每亩(667m^2,下同)可产商品虾150~200kg,获纯利800~1000元。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等地的人喜欢吃龙虾(本文所指的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俗称淡水小龙虾).每只小龙虾的可食比率为20%~30%.还有70%~80%的部分(主要为虾头和虾壳)被废弃.而在这些被废弃掉的虾壳和虾头里,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海南沼虾遗传方面信息,利用ITS-1分子标记技术对珠江海南沼虾群体作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其ITS-1片段在1700~1900 bp之间,较日本沼虾短;②其碱基含量变化范围为:27%~30%(A),27%~31%(G),14%~16%(C),43%~46%(G+C);③其ITS-1序列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SSR序列信息,具体为(AG)n,(GA)n,(AGT)n,(AGC)n,GCA)n重复,在个体中出现的比例分别为100%,100%,25%,12.5%,12.5%.(AG)n,(GA)n是多态位点;④BLAST比对结果表明,海南沼虾同日本沼虾和刀额新对虾都有较高的同源性.此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海南沼虾ITS-1方面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为海南沼虾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红螯螯虾幼虾饲料的适宜蛋白质水平,配制6种不同蛋白质水平(24%、27%、30%、33%、36%和39%)的等脂等能饲料,饲喂体质量为(0.30±0.02) g的红螯螯虾幼虾8周,测定其生长性能、肌肉组成及肝胰腺酶活性。结果显示,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红螯螯虾幼虾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红螯螯虾幼虾的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有升高的趋势,30%~39%饲料蛋白质组红螯螯虾的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24%饲料蛋白质组。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红螯螯虾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肝胰腺中的胰蛋白酶活性呈现上升的趋势,30%~36%饲料蛋白质组红螯螯虾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24%饲料蛋白质组;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肝胰腺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上升,红螯螯虾肝胰腺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0%~36%饲料蛋白质组红螯螯虾的T-AOC活性较高,30%、33%饲料蛋白质组红螯螯虾的SOD活性较高;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肝胰腺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由红螯螯虾的生长、胰蛋白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可知,红螯螯虾幼虾饲料中的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0%。  相似文献   

5.
饲料添加螺旋藻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克氏原螯虾饲料中设置了0~8%共6个梯度的螺旋藻添加量,投喂成年及幼年虾,并测定其各项生长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适量螺旋藻能促进螯虾生长,2%螺旋藻添加量对成虾增重率和不同虾龄螯虾的含肉率提升作用最为明显;4%螺旋藻添加量对幼虾增重率和不同虾龄螯虾的SOD提升作用最为明显.(2)螺旋藻对幼虾生长性能多项指标的提高作用优于成虾,而成虾仅增重率相对提高比较大.(3)建立了成虾和幼虾增重率(yw)、SOD(yS)和含肉率(yr) 与螺旋藻添加量(x)的函数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均呈良好的抛物线关系.(4)函数解析结果表明:使成虾增重率、含肉率和SOD达最大值的螺旋藻添加量分别为4.00%、2.41%、4.46%;使幼虾增重率、含肉率和SOD达最大值的螺旋藻添加量分别为5.12%、2.23%、4.46%.  相似文献   

6.
以秘鲁鱼粉、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通过调节饲料中不同磷酸二氢钙水平形成7种不同磷水平(0.72%、0.85%、1.00%、1.16%、1.32%、1.47%和1.74%)的等氮等能饲料,并以此饲料投喂红螯螯虾幼虾(2.25±0.12)g8周。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不同磷水平对红螯螯虾幼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成活率都有一定的影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随着磷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当总磷含量为1.34%时获得最佳特定生长率,而过高(1.74%)或过低(0.72%)的磷水平会显著影响幼虾的生长;饲料系数随磷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1.00%~1.74%的磷水平之间成活率均为100%;随着磷水平的升高,全虾和肝胰脏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全虾粗灰分和总磷含量均逐渐升高,并且肌肉粗蛋白含量也呈一定的增长趋势;适宜的磷水平可以提高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而肝胰脏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磷水平的升高而降低。综合幼虾的生长性能、营养成分等分析得出,体重在(2.25±0.12)g的红螯螯虾幼虾适宜的饲料总磷含量在1.32%~1.47%之间。  相似文献   

7.
正(续第5期第26页)种1季稻,养3季虾。前期需做好稻田改造,集中3.33~5.33公顷稻田为1个养殖区,在养殖区开挖宽4~5米、深1.2~1.5米的围沟,进、排水口设置尼龙过滤网,田埂四周安装30厘米高的防逃网,实现田塘两用。虾可投放3季。第1季为稻前虾,4月上中旬插秧前,每667平方米投放规格5克/尾的虾苗5000~6000尾,养40天后长至规格20克/尾以上可捕捞上市;6月下旬开始准备,虾田退水露沟,田块翻耕平整,种1季水稻。第2季为稻中虾,根据稻虾捕捞留存量,在水稻栽插前后均可补充虾种,一般每667平方米投放虾种5~15千克,7月上旬前完成。8月20日前,可随行就市捕捞部分食用虾,20日后的留种饲养。第3季为稻后虾,这一季是繁育虾苗。9月前后,若稻田留存虾种不足,可补充投放当年养成且未排过卵、经异地配组雌雄比约1∶3~5、无伤病、大规格的亲本虾;10月上旬,收稻后秸秆还田培水,稻田蓄水繁育虾苗,蓄水深度至围沟水深约1.5米,翌年3—4月可收获规格5克/尾的虾苗,其间也可随行就市捕捞部分稻虾作种虾销售。  相似文献   

8.
以秘鲁鱼粉、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通过调节饲料中不同磷酸二氢钙水平形成7种不同磷水平(0.72%、0.85%、1.00%、1.16%、1.32%、1.47%和1.74%)的等氮等能饲料,并以此饲料投喂红螯螯虾幼虾(2.25±0.12)g8周。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不同磷水平对红螯螯虾幼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成活率都有一定的影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随着磷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当总磷含量为1.34%时获得最佳特定生长率,而过高(1.74%)或过低(0.72%)的磷水平会显著影响幼虾的生长;饲料系数随磷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1.00%~1.74%的磷水平之间成活率均为100%;随着磷水平的升高,全虾和肝胰脏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全虾粗灰分和总磷含量均逐渐升高,并且肌肉粗蛋白含量也呈一定的增长趋势;适宜的磷水平可以提高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而肝胰脏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磷水平的升高而降低。综合幼虾的生长性能、营养成分等分析得出,体重在(2.25±0.12)g的红螯螯虾幼虾适宜的饲料总磷含量在1.32%~1.47%之间。  相似文献   

9.
利用浊点萃取方法富集孔雀石绿和结晶紫,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虾肉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残留的方法,并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盐、平衡时间及平衡温度对浊点萃取效率的影响。该分析方法应用于虾中两种物质的残留分析,结果表明:在虾肉中分别添加3个不同浓度的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添加回收率范围分别为75.5%~80.2%(孔雀石绿)和81.4%~89.6%(结晶紫),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3%~3.1%(孔雀石绿)和1.5%~3.3%(结晶紫)。该方法的检测限分别为孔雀石绿2.0μg·kg~(-1)、结晶紫1.0μg·kg~(-1),可满足我国和欧盟对虾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性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外标记法对来自宁波(NB)、南通(NT)、古里(GL)、大义(DY)和白茆(BM)地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性选择行为进行研究。试验中共记录到220对交配虾,其中异地交配的克氏原螯虾186对,占总数的84.55%(P<0.01)。交配虾中雌雄虾体重差在5 g以下和体长差在0~1 cm间的交配对数分别占总数的64.09%和85.00%(P<0.01)。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更趋向于选择异地虾进行交配以减少近亲繁殖,提高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且选择个体大小与自身相当的虾完成交配以增加交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抽样调查法对湖北省稻虾共作典型区域(潜江市)的水稻(Oryza sativa L.)施肥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水稻氮(N)、磷(P_2O_5)、钾(K_2O)的平均施用量分别为135.5、59.5、68.5 kg/hm~2,相对于基础年份分别减少27.4%、34.2%和32.0%。随共作年限的增加,氮、磷、钾的施用量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稻虾共作第1~5年氮、磷、钾的施用量相对于上一年分别平均减少8.0%、12.5%和9.6%;共作第6年及以上相对于第5年分别减少6.6%、21.6%和13.1%,相对于基础年份分别减少39.0%、60.2%和48.1%。稻虾共作模式水稻有1/2左右的氮、几乎全部的磷和绝大部分的钾都作为基肥施用;随共作时间的延长,总磷和总钾相对于总氮的比例也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稻虾共作有72.5%~82.1%的农户选择施基肥、分蘖肥各一次的方法,均高于基础年份;稻虾共作有7.1%~27.5%的农户选择施基肥、分蘖肥和穗肥各一次的方法,均低于基础年份的40.0%;稻虾共作6年及以上有10.7%的农户不施基肥,只施分蘖肥和穗肥。  相似文献   

12.
<正> 1 煮虾。将原料虾拣除杂鱼及杂质,漂洗干净。根据各地习惯,有三种煮虾方法:①盐水煮虾。每50kg原料虾用清水60~75kg,视原料的新鲜程度、加工季节、天气情况,加食盐8%~10%,最多15%,然后在锅内煮沸,打清泡沫,再将鲜虾倒人,搅拌2~3次,经10~15分钟后捞出沥干。②淡水煮虾。锅内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环境中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适宜的养殖密度,在伊乐藻覆盖率约为60%的环境中,采用不同养殖密度(10、15、20、25、30尾/m2)养殖初始体质量为(4.35±0.95)g的克氏原螯虾45 d,比较了各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食源贡献度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及增重率最高,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当养殖密度高于15尾/m2时小规格虾(10~15 g)的占比明显增多;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平均食源贡献度范围为12.8%~26.9%,且对大规格虾(20~25 g)的食源贡献度高于小规格虾;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的活性均无明显差异,仅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组,说明保障一定的伊乐藻覆盖度能有效降低密度带来的胁迫,并且摄食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具有积极作用。综上表明,伊乐藻(约60%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14.
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4×3双因子试验,探讨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克氏原螯虾成活率、生长、饵料系数、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水平显著影响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833.67%~1091.38%)、饵料系数(1.53~1.96);在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28%和6%的饲料组中,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高,饵料系数最低,差异均显著(P<0.05);饲料中必需氨基酸随饲料蛋白水平提高而增加,克氏原螯虾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4%蛋白质和6%脂肪的饲料组的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最高,32%蛋白质和4%脂肪的饲料组最低,28%蛋白质和6%脂肪的饲料组中4种呈味氨基酸(Asp,Glu,Gly,Ala)含量均较高。建议克氏原螯虾人工饲料最适的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24%~28%和6%。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多年海南玉米种植经验,发明了一套浅施肥、深覆土、"四省一高"即省肥、省水、省工、省药和高产的海南玉米栽培技术,与常规种植方式相比,"四省一高"栽培技术可减少肥料用量20%~40%,可省工30~40个·hm-2(除草),减少喷施除草剂1次,并且玉米的抗旱、抗倒性增加,从而增加产量1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日本沼虾对饲料赖氨酸的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0%酪蛋白和5%明胶提供全蛋白氨基酸的基础上,用晶体氨基酸赖氨酸调节7个饲料赖氨酸水平(0.85%~2.95%),并以晶体天冬氨酸和谷氨酸(1∶1)补偿调节百分比;其它饲料氨基酸分别用晶体氨基酸调节到40%的日本沼虾肌肉蛋白中各氨基酸含量的水平,配制7种精制试验饲料,喂养初始体重为0.13 g的幼日本沼虾7周。结果表明,用不同试验饲料喂养日本沼虾7周后,虾的存活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赖氨酸水平对虾体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虾体增重随饲料赖氨酸上升到1.90%不断增大,但超过此值后不再有显著变化。摄食饲料赖氨酸水平为1.55%~2.60%的试验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摄食饲料赖氨酸水平为0.85%的试验组。以虾体增重为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出日本沼虾对赖氨酸的需求量为:占干饲料的1.91%,占饲料蛋白的5.41%。并以此为基准,以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为参考,估算了其它各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分别为:精氨酸1.83%、组氨酸0.52%、异亮氨酸1.13%、亮氨酸1.80%、蛋氨酸0.66%、苯丙氨酸0.99%、苏氨酸0.81%、色氨酸0.27%、缬氨酸1.11%。  相似文献   

17.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是一种原产于澳大利亚的淡水螯虾,具有良好的养殖前景。为了从多角度提高对红螯螯虾群体遗传多样性的认识,通过PCR扩增了其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并进行了克隆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红螯螯虾ITS序列长度为722~942 bp, ITS1长度短于ITS2,5.8S和ITS2的GC含量较高。其中ITS1长度为157~166 bp,平均GC含量为42.3%~42.9%,是迄今为止甲壳类中发现的最短的ITS1序列;5.8S除了有一条序列长度为159 bp外,其余479条序列均为165 bp,平均GC含量为55.6%~55.9%;ITS2长度为394~614 bp, GC含量为53.6%~54.0%。序列比对显示,整个ITS中微卫星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共有4处,其中ITS1中有1处,为(CAT)n类型;ITS2中有3处,分别为(AGGC)n、(TGC)n和(TAA)n。个体内差异分析表明,红螯螯虾ITS个体内存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温度、盐度的渐变以及突变试验研究长毛明对虾(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幼虾对盐度和温度的适应性。当盐度由2.5%突变至2.0%、1.5%时,长毛明对虾幼虾的96 h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其死亡率分别为8.33%、18.33%;当盐度由2.5%渐变至0.5%、3.7%时,长毛明对虾幼虾仍可正常摄食。当温度由29℃突变至19℃时,长毛明对虾幼虾的96 h死亡率为18.33%;当温度由29℃渐变至13℃时,长毛明对虾幼虾摄食开始减少,但其存活率仍为90.00%。试验结果表明,长毛明对虾幼虾对盐度变化的适应性较强,对低温也有一定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小龙虾田间分布的稻虾共生机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稻虾共生机制,运用地笼捕获法研究了小龙虾分别在高频分布采样区(GP)、低频分布采样区(DP)和无虾对照区(CK)的田间分布特征,结合稻田土壤性状、病虫草害调查和稻谷产量性状分析,研究稻虾共作模式的生态效应。结果显示:小龙虾稻田分布数量与田面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97.69x-25.77;小龙虾高频分布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显著降低0~10 cm土壤容重6.25%~11.76%,显著增加0~10 cm土层总毛管孔隙度8.08%~10.78%(P<0.05);小龙虾高频分布显著增加0~1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6.24%~10.30%,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P<0.05),并能显著抑制杂草生长;小龙虾不同分布频度对病虫害和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无显著影响,但水稻产量随着分布频度的加大具有增加的趋势。因此,生产和科研上可适当区分小龙虾不同分布频度(水深)进行管理和研究,促进稻虾生态种养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巢湖市2080模式稻虾综合种养操作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稻虾综合种养是指在稻田中轮作或共作龙虾,巢湖市2080模式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在一个种养范围内(这个可以是一个合作社、家庭农场或公司),对稻田进行适当改造,开挖虾沟,所有的田块以种稻为基础,用20%的稻田(以下称虾苗田)来集中繁育龙虾苗,80%的稻田(以下称成虾田)用来发展稻田成虾养殖,从而实现早出虾苗、早出成虾,全年都可养殖成虾出售,提高产量,便于生产管理,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