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伍红  平淑珍  KA Malik  林敏 《核农学报》2000,14(5):305-310
粪产碱菌A1 5 0 1能在氯化钠浓度高达 4%的固体和液体介质中良好生长 ,合成IAA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当氯化钠浓度超过 3 %时 ,A1 5 0 1丧失运动和趋化能力。一定盐浓度胁迫下A1 5 0 1能定殖在水稻根表和根毛区和侧根伸出部位 ,表现出较高的联合固氮活性。0 5 %的氯化钠能促进A1 5 0 1在水稻根表的定殖能力。A1 5 0 1能通过侧根伸出部位侵入根内。  相似文献   

2.
粪产碱菌耐铵工程菌与水稻联合共生固氮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陈明  张维  林敏 《核农学报》1999,13(6):373-376
粪产碱菌( Aaecalisfaecalis) 在LW 培养基下能产生植物激素IAA。盆栽结果表明,接种A.faecalis 显著提高了水稻的生长,接种A1501 和A1513 的水稻稻谷产量分别比未接种提高了85% 和103 % ,用15 N 同位素稀释法估测水稻地上部总氮中来源联合固氮的百分率达900 % 和115 % ,其结果与水稻地上部( 茎叶及稻谷) 总氮量的增加幅度(86 % 和116 % )基本一致。研究还表明A1513 耐铵工程菌的产IAA作用以及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联合固氮作用均优于原始菌株A1501 。  相似文献   

3.
水稻根际固氮粪产碱菌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粪产碱菌分离自我国南方水稻田中,根据系统发育分类法属变形细菌中β亚类。粪产碱菌不仅能附着于水稻根表,部分细菌还能进入稻根细胞内,有较高的固氮能力,在高铵下它仍能合成固氮酶,并具有明显的PGPR作用。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粪产碱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联合固氮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PCR技术,获得含粪产碱菌nifH基因启动子的0.6kbHind-Ⅲ-BamHI的扩增片段,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PCR产物的序列与已报道的模板nifH启动子序列完全一致。通过两轮基因连接、转化和筛选,获得nifH启动子与gusA正向连接的融合基因表达载体pTGY7。经三亲结合将pTGY7导入粪产碱菌中,证明该融合基因能在结合子中正常表达。采用融合基因表达的组织化学定位方法,研究粪产碱菌在  相似文献   

5.
6.
粪产碱菌生长在NH_4~+和NO_3~-两种氮源的介质中时,优先利用NH_4~+,在好气条件下,NH_4~+的存在抑制了粪产碱菌对NO_3~-的同化作用。在厌氧条件下,粪产碱菌能以乳酸为碳源,NH_4~+为唯一氮源进行反硝化作用,NO_3~-作为最终电子受体,接受无氧呼吸链传递的末端电子,经NO_2~-等氮氧化物最终还原为N_2。在好气和厌气条件下,低浓度的NO_2~-对粪产碱菌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NH_4~-的存在并不抑制细菌对NO_2~-的利用。粪产碱菌在厌氧条件下还具有需硝酸盐的固氮酶活性。当氧存在或以NO_2~-代替NO_3~-时,固氮活性均受抑制,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浓度愈高,抑制愈强。反硝化作用产生的N_2能为微好氧条件下生长的粪产碱菌所重新固定。  相似文献   

7.
8.
固氮粪产碱菌基因文库的构建及ntrC的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广泛寄主范围的粘粒载体pLA2917构建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的基因文库。以巴西固氮螺科菌Azospirillum brasilense ntrC DNA为探针,经菌落杂交和Southern杂交筛选获得含ntrC-like基因的阳性克隆pLAF58,建立了含ntrC同源序列的9.5kb SacI片段的物理图谱,采用巴西固氮螺菌ntrB DNA探针杂交证明粪产碱菌ntr  相似文献   

9.
应用荧光探针FMA和荧光胺,证明EPS中多肽的一些基因如SH基和NH基参予了与 系粘质的相互作用。NH4^+浓度可诱导EPS中SH基和NH基数量的变化,并导致EPS中多肽的构象改变,EPS中的这些基因在粪产碱菌与水稻根系的结合过程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尿素和红萍氮素对水稻分蘖、成穗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当季水稻对氮素的利用率。结果表明:30十30kgN/ha尿素分别作基肥和分蘖期追肥(U-2),10十20十30kgN/ha尿素分别作基肥、分蘖肥和穗肥(U-3),30十30kgN/ha的红萍分别作基肥和分蘖期追肥(A-2),和不施氮肥对照(CK)处理,水稻分蘖总数分别为465.0,495.0,579.0,403.5万/ha;成穗率分别为81.9%,78.8%,69.8%,74.4%;每穗平均粒数分别为75.8,80.6,78.2,74.7粒。施红萍的稻谷产量与等氮量尿素相当。施用尿素和红萍处理,水稻生长前期平均出蘖速度明显不同,而且水稻不同时期分蘖,其成穗数和每穗粒数均随分蘖时间推移呈逐渐递减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红萍作基肥当季的氮素利用率为41.3—48.2%,高于尿素作基肥的利用率(28.0—31.9%),但尿素作追肥(45.7—46.2%)则优于红萍作追肥(37.5—43.2%)。U-3,A-2,U-2处理当季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7.7—50.6%,39.2—45.7%,37.0—38.8%。  相似文献   

11.
固氨粪产碱菌野生型A1501菌株及其胞外多糖(EPS)突变株Exo++(A1532)和ExO-(A1531),以及nifA和ntrC-nifA转化子(A1513和A1523)的EPS,由高分子量(250kD左右)组分(EPSH)和低分子量小于40kD组分(EPSL)组成。两个组分中均含有葡萄糖、半乳糖、果糖和戊糖,其主要成分葡萄糖和半乳糖的分子摩尔比:A1501-EPSH为2:1、EPSL为3:1;A1531-EPSH为2:1、EPSL为1:1;A1532-EPSH为8:1、EPSL为5:1;A1513-EPSH和EPSL均为4:1;A1523-EPSH为4:1、EPSL为8:1。高分子量EPS中还含有多肤,其氨基酸组分在各突变株和转化子之间差异明显,而EPSL中仅含有痕量多肽。  相似文献   

12.
在盐碱地和盆栽控盐条件下 ,研究了联合固氮工程菌对水稻耐盐性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 ,在盐渍条件下 ,联合固氮工程菌能减轻水稻植株的盐害 ,增强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减少丙二醛的生成 ,能有效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效率和水稻产量。为联合固氮菌的合理使用及其对水稻耐盐性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水稻无侧根突变体RM109冠根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郝再彬 《核农学报》2002,16(1):15-19
对水稻无侧根突变体RM1 0 9与原品种大力 (OryzasativaL .,cv .Oochikara)的冠根组织形态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大力品种可观察到侧根原基及侧根 ,而RM1 0 9均无 ;RM1 0 9的原生木质部间中柱鞘细胞数目减少 ,为大力的 77% ;后生木质部导管数增加 ,其导管I的数量为大力的 1 4 9% ,其导管Ⅱ的数量为大力的 3 2 1 % ,且导管排列散乱。推测其原因在于根尖生长点细胞分化异常和IAA合成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14.
混合固氮菌剂-水稻联合体系的固氮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敢南京土壤条件下混合固氮菌剂-水稻联合体系的固氮特性。结果表明,紫香糯稻接种混合菌剂后,稻株利用的固氮量为1.03kg/666.7m^2,固氮率6.7%;拔节期-齐穗期是固氮高峰期,日平均固氮量达24.31mg/m^2·d,这阶段固氮量占整个生育期固氮量的40.9%;拔节期-成熟期的固氮量占整个生育期固氮量的70%以上;节肥能力为每666.7m^2 113.3kg硫铵;稻谷  相似文献   

15.
通过32P与14C示踪研究表明,水稻生育后期培土,能保持和延长地上节位根的生理功能,提高水稻生育后期14CO_2同化能力,促使14C-同化产物向稻穗运输,提高灌浆速度,而且能使水稻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增产幅度14.11—17.67%,每亩增产稻谷53.3—53.6kg,经生物统计分析,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期不同施氮量对糙米蛋白质积累影响的初探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采用土培试验和^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施肥条件下4个时期不同施氮量与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孕穗期施氮最有利于糙米蛋白质的积累,糙米^15N蛋白氮占施用^15N的比例达36.15%,插植前施氮次之,分蘖期和乳熟期施氮效果较差。当其它3个时期施氮量一定时,某个时期的^15N施量与糙米^15N蛋白含量呈极显著的直线相关,但4个时期的施氮总量与糙米蛋白氮总量却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其原因是过量施氮使糙米产量和糙米中蛋白质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7.
赤霉素对稻秆抗瘟性的影响主要与表皮结构和生理生化有关。稻株喷洒赤霉素后,稻秆节间伸长,表皮硅化细胞数目减少,角质层和表皮层的厚度变薄,利于稻瘟病菌的入侵;同时,稻秆体内的总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还原糖占总糖的百分含量增加,有利于入侵稻秆体内的稻瘟病菌的生长与扩展。  相似文献   

18.
水稻全耕层一次性基施氮肥增产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帅稼夫  杨廉泉 《核农学报》1988,2(3):167-172
本试验应用15_N示踪技术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方法对水稻增产的机理。结果表明:全层一次基施法与一次面施法或分次表施法相比,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增多,碳铵利用率提高30.2—84.2%,尿素利用率提高13.8—23.7%;在土壤中的残留率,碳铵增加9.4—29.6%,尿素增加11.4—12.8%,从而有利于提高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