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宁安农场玉米覆膜高产栽培效益分析及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宁安农场采用玉米覆膜高产栽培产生的效益,从品种和种植模式选择、早覆膜早播种、科学施肥、田间管理、适时晚收等方面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玉米覆膜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观测了旱地玉米地膜栽培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玉米物候期、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对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早覆膜优于晚覆膜,全膜覆盖优于半膜覆盖。其中以全膜双垄沟播顶凌覆膜栽培的产量最高,较露地穴播增产48.1%,建议在生产应用时尽量早覆膜。  相似文献   

3.
<正>喀什地区2008年覆膜栽培冬小麦11733公顷,最高单产497千克/667米2。地膜覆盖栽培明显改善了晚播冬小麦田间光、温、水、肥、气等生态条件,促进小麦个体生长发育,使小麦单位面积总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生育期缩短,有效提高晚播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4.
刘锋  孙本普  李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17-18719
[目的]研究地膜覆盖栽培对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其与露地麦和适时麦的异同点。[方法]对晚播覆膜麦与相同栽培条件下的露地麦和适时麦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产量结构进行比较。[结果]一定晚播条件下的覆膜麦,单株性状次于适时麦,而单茎性状则优于适时麦;幼穗分化,不仅比同期播种的露地麦经历时间长,且在决定每穗小花数和穗粒数的穗分化主要时期,还长于适时麦;产量结构,优于晚播露地麦,而与适时麦相当。[结论]晚播覆膜麦比晚播露地麦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并能获得适时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试验结果表明:覆膜麦的晚播极限为封冻前,比霜降至立冬播种的适宜覆膜麦出苗时间晚,主茎叶片少,分蘖时间短,穗分化前期差距大,生育期推迟.因此,介绍了相应的栽培措施,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减少因晚播而引起的减产.  相似文献   

6.
在甘肃省庄浪县旱地梯田进行了玉米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明显,增产显著。其中,秋覆膜优于春覆膜,全膜优于半膜,双垄沟播优于平覆膜,尤其是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栽培模式增温明显,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7.
曲周县冬小麦覆膜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覆膜穴播栽培是近年来在西北旱区发展起来的1种小麦节水栽培模式。为验证其在华北地区应用的可行性,2010~2011年在河北省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冬小麦/夏玉米高产高效万亩示范基地,研究了在灌溉施肥和非灌溉施肥条件下覆膜与不覆膜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冬小麦返青期表层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不覆膜处理;覆膜可显著增加冬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显著降低不孕小穗数,从而明显提高产量;在春季灌溉施肥、不灌溉不施肥条件下,覆膜栽培的产量分别较不覆膜处理增加45%和21%;覆膜处理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不覆膜处理,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覆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温阴湿区代表性区域宁夏泾源县进行的马铃薯覆膜技术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盖栽培的增产增收效果优于半膜覆盖栽培,且增温保湿效果较明显;覆膜时期以秋季最佳,其次是早春覆膜,而播期覆膜的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覆膜栽培下甘薯的干物质积累特性和增产效果,研究于2021年在河北秦皇岛卢龙县进行,以当地主栽品种卢选1号和济薯25为试验材料,以不覆膜栽培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比较分析甘薯在覆膜与不覆膜栽培下蔓长、干物质积累特性、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甘薯在覆膜栽培下地上部茎蔓生长较快,生育前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较快,生育后期向块根转移较多。甘薯在覆膜栽培下块根膨大早、膨大快,块根干物质积累出现双峰曲线。甘薯全株干物质积累动态符合Logistic模型,覆膜栽培下的甘薯进入干物质快速积累期更早,干物质总积累量更多,地上部茎叶干重与块根薯块干重比值(T/R值)在多数时间段低于不覆膜栽培。甘薯单株薯块数增多,单株薯重增重,大中薯率提高,小薯率降低,增产效果明显。综上可知,覆膜栽培能改变甘薯的干物质积累特性,提高产量。本研究为甘薯在覆膜栽培下的生产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不同施氮水平及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群体特征的动态变化,旨在为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合理施肥与栽培奠定基础。在黄土高原南部年降水量632 mm左右的半湿润区,以小偃22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施氮水平(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纯氮120 kg)及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栽培)对小麦群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栽培模式主要通过影响群体分蘖、叶面积和地上部生物量而影响小麦群体结构。施氮能够明显增加小麦群体的分蘖数,而垄播覆膜栽培模式有利于增加小麦单株分蘖数。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叶面积指数(LAI)先增后减;施氮处理LAI比不施氮处理显著增加20%(P<0.01);垄播覆膜栽培模式下LAI明显高于其他栽培模式。从开花期到成熟期,小麦冠层透光率(DIFN)依次上升,施氮对DIFN的影响不明显;地膜栽培和垄播覆膜栽培模式下的DIFN与其他栽培模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施氮与栽培模式对DIFN的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以常规栽培、不施氮处理的DIFN最大。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在灌浆前持续增加,灌浆到收获期呈下降趋势;施氮能够极显著增加地上部生物量(P<0.01),不同栽培模式的小麦地上部生物量不同,覆膜处理明显高于不覆膜处理,垄播覆膜比地膜栽培更有利于增加小麦地上部生物量,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综上认为,施氮有助于提高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等生理指标;就小麦群体特征而言,地膜覆盖和垄播覆膜栽培应为首选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不同覆盖措施的保水效果及对烟叶产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覆盖保水措施对烤烟生长发育、土壤含水量、烟叶产质及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均可显著促进烤烟的生长发育,其中地膜覆盖对烟株早期生长有利,而秸秆覆盖在烟叶旺长后优于地膜覆盖;两种覆盖方式均可增加干旱季节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但前期地膜覆盖的保水效果优于秸秆覆盖;覆盖栽培有利于减轻烟草花叶病的发生;可显著提高烟叶产量和上等烟比例,其中以秸秆覆盖表现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鄂西南不同海拔烟田烤烟(Nicotiana tabacum)的生长发育特点及烤烟产量、品质,为制定不同海拔烤烟生产技术规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个海拔烟田烟株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烤后烟样物理化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烟田烤烟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受海拔和不同栽培措施的影响呈现不同的规律。移栽后不同时间农艺性状相比,前期差别较小,后期差别较大。高海拔烟田烟株因前期覆膜促进根系的发育,生长过快,到后期上部叶开片不好;中海拔烟田烟株整个生育期生长速度适中,上部叶片开片较好;低海拔烟田烟叶前期生长缓,苗期较长,之后生长速度加快,在生育后期达到正常水平,叶片开片充分。3个海拔烟田烟株产量、产值、上等烟比率和中上等烟比率均为:中海拔低海拔高海拔。3个海拔3个等级烟叶单叶重、叶片厚度、叶质重都有随着叶位的升高而呈增加的趋势。[结论]中海拔地区光照、温度条件较好,降雨量较适中,有利于叶片的发育和烟株的生长,其次为低海拔,最后是高海拔。  相似文献   

13.
浓度、温度对山楂汁流变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测定了25℃以下,不同浓度山楂汁的流变曲线。结果表明:山楂汁为牛顿流体。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浓度或温度对山楂汁粘度影响的数学模型和浓度、温度对山楂汁粘度综合影响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有效解决烤烟生长前期低温寒潮的影响,促进高寒烟区烟株生长,提高高寒烟区烟叶单产,保证烟农经济效益.[方法]移栽期分别为4月5、10、15日,盖膜后打孔洞数分别为1、2、3.[结果]小苗膜下烟栽培技术因移栽期、破膜大小的不同,烟株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农艺性状有较大的差异,最终影响烟叶的产量与品质.在泸州高寒烟区,膜下烟栽培应选择移栽期为4月5 ~ 10日,破膜大小为3个孔洞的种植条件,在此种植条件下,各农艺性状最好.[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泸州市烟叶生产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明确烟田养殖黑眶蟾蜍对烟草农艺性状、烟田病虫危害的影响,探讨烟田引入黑眶蟾蜍后对烟草生长和烟田病虫害发生的规律,为烟田养殖黑眶蟾蜍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养殖黑眶蟾蜍的烟田(处理),烟草农艺性状除了团棵期的株高、成熟期的节距和腰叶长外,其余的农艺性状指标均显著高于未养殖黑框蟾蜍的烟田(对照)。对照与处理烟田的斜纹夜蛾虫口密度分别为1.39只/m2和0.09只/m2,豆天蛾为0.41只/m2和0.09只/m2,二者的虫口密度对照烟田显著高于普通烟田。试验地烟草的病害较轻。可利用黑眶蟾蜍的捕食性建立生态烟田。  相似文献   

16.
不同覆盖方式土壤矿化氮素量及其对烤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土壤后期对烤烟供氮,降低上部烟叶烟碱含量,本试验通过不同起垄方式及覆盖方法对土壤氮素矿化量、烤烟生长、上部烟叶烟碱含量等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提前1个月起垄并覆盖地膜的栽培方法能提前矿化土壤中的氮素,提高根系活力;该栽培方法能提高烟叶产量产值,在海拔较高的区域对降低上部烟叶烟碱含量有一定作用.稻草覆盖与对照相比较结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解决烤烟育苗前期普遍存在的光照不足、低温持续时间长而导致的育苗时间延长、烟苗素质不高、移栽偏晚等问题。[方法]施用不同浓度组合的"沃益多"(HYT)生物菌肥,设置常规对照,观察其对烟苗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结果]各处理烟苗株高、茎围、根长、烟苗鲜重、根系鲜重及根系活力均高于对照,且成苗时间比对照提早2~5 d,长势旺,叶色绿,烟苗健壮。[结论]在漂浮育苗培育过程中添加HYT生物菌肥,能缩短烟苗生育期,促进烟苗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增产作用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以杂交中稻冈优22、D优95为材料,研究了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增产机理及本田最栽植密度.结果为:秧苗素质优良、单株带蘖10个以上的超多蘖壮秧实行超稀栽培,单株分蘖多而全田茎蘖数及叶面积发展平缓,从而提高了分蘖成穗率,减少了无效分蘖,改善了稻田通透条件,稻株个体生长健壮,光合生产率高,干物质积累快而多,尤其是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速度均明显地优于常规栽培,且光合产物向穗部的运转率也高,为大穗高产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能明显地改善稻田穗、粒结构,比常规栽培增产10%以上,而大穗多粒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而且得出:超多蘖壮秧本田的最佳栽植密度为11.25-15.00万穴/公顷,过稀过密均不利于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而增产.且在分蘖力不同的两品种间主要效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烟稻轮作与烟草病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经4年研究表明:烟稻轮作能有效地控制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并减轻烟草赤星病和烟草野火病的危害。烟草花叶病、黄瓜花叶病、烟草蚀纹病与烟稻轮作的关系有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完善烟草(Nicotiana tabacumL.)地膜覆盖配套技术,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广东省南雄市研究了不同覆盖栽培措施对烟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揭膜高培土、前膜后草处理比地膜覆盖不揭膜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烟株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和显著降低中部叶、上部叶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烟叶产量与产值,并且揭膜高培土、前膜后草处理比地膜覆盖不揭膜处理均有提高上部叶、中部叶的总糖、还原糖、总烟碱、总氮、氯、钾含量的作用,烟叶化学成分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