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的主要病害.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气候的变暖、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田间小气候发生了变化,小麦赤霉病已经蔓延到豫北地区,目前已成为该地区小麦的常发性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更重要的是降低小麦品质.赤霉病病粒含有致呕毒素和雌性毒素,国际卫生组织把小麦赤霉病列为自然污染中最严重的污染物.近几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正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干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引起。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穗腐,近几年在河北省中南部已成为常发性病害。  相似文献   

3.
吕敏杰  赵磊 《种子世界》2021,(7):0060-0062
赤霉病是小麦生长发育阶段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高发,是小麦穗期主要病害。小麦赤霉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茎秆和穗部尤其是穗部受到侵害之后,往往不能够正常抽穗,正常生长发育,使得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茎腐、苗枯或者穗腐现象,危及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探讨了河南省武陟县小麦病虫害的防控现状,然后论述了绿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和减药防控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的控制该类病害的发生流行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浅析小麦赤霉病的为害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麦、烂麦头、麦穗枯,是世界上潮湿或半潮湿地区黑麦、青稞、大麦、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上的重要病害之一。1884年英格兰研究人员首次对赤霉病进行报道,20世纪以后,赤霉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在我国,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气候湿润的南方发生和流行,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及珠三角麦区,但由于近年来气候复杂多变,在我国大西北、东北及中原麦区也有发生,有的直接导致小麦减产,给广大种植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病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李海军等,2009)。因此,了解小麦赤霉病的为害情况,对以后开展防治工作,控制其大面积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小麦赤霉病、锈病、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三大主要病害,在江苏,赤霉病几乎成了小麦的头号杀手。目前,市场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较少,仍以多·酮或多菌灵及甲基硫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为主,由于长期、单一使用,病原菌已对这些药剂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急需研制能有效治理赤霉病菌抗药性,降低DON毒素,高效、减量、环保防控小麦赤霉病的药剂。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山东济南市召开了全国小麦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会商会,预计2014年全国小麦中后期病虫总体呈重发态势,程度重于上年和常年,小麦穗期蚜虫、赤霉病呈大发生态势。预计全国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约7亿亩,其中病害发生3.63亿亩次,虫害发生3.45亿亩次。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一直持续到5月底,农药企业应及时把握好商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农药品种与方法。在小麦抽穗至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其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由于生态条件和种植制度改变等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由次要病害上升为常发性的主要病害,一般流行年份小麦减产10%~30%,大流行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严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该病的安全防控不容忽视。1.发病症状赤霉病主要为害小麦穗部,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均可侵染为害,尤其是扬花期侵染最重。苗  相似文献   

8.
小麦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小麦病虫害因受气候条件、耕作制度、栽培技术、品种抗性等影响而日趋严重。山东省小麦病虫害主要有赤霉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等。 1 小麦赤霉病 1.1 症状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国麦区都有发生,在华北麦区更有明显发展趋势。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尤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  相似文献   

9.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长江流域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生产影响很大.它不仅在流行年引起小麦严重减产,而且病粒中产生的毒质,人和家畜吃了会引起急性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晕等现象。所以防治小麦赤霉病是长江流域小麦产区的主要问题.多年来,我国以药剂为主进行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赤霉病俗称麦穗枯、烂麦头,是一种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在长江中下游及黄淮海麦区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现在发展成为小麦田最重要的一种病害,遍及全国,暴发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理应受到重视。现国内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登记共计307个,其中单剂产品139个,合剂产品有168个,两元合剂居多,部分  相似文献   

11.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主要抓住三个关键时期:整地播种期,主要通过使用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控制地下害虫和种传、土传病害;早春麦苗返青期,选用适宜的除草剂和药剂,重点控制麦田杂草、麦蜘蛛及纹枯病的危害:小麦中后期主要针对小麦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麦穗蚜、吸浆虫等,及时进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2.
赤霉病是我国小麦种植栽培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病害之一,根据其发作原因和症状又被广泛称为烂麦头、麦穗枯,主要分布在潮湿、天寒区域,特别是在气候较为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严重时可导致苗枯、茎秆腐烂等现象发生,对农业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正>病害1.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它是一种真菌病害,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有大量病菌时,病害会大发生。阴雨和潮湿环境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也正因为这一特征才得名赤霉病。表现症状: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  相似文献   

14.
正6月23日,浙江大学生物所赤霉病防控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New Phytologist上发表论文,揭示了赤霉病菌中ATP结合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在病菌致病和生长中的新机制。近年来,由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ium complex)引起的赤霉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最重要的病害,病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也称呕吐毒素)也严重危害人畜健康,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此,深入理解病菌的致病机理和毒素合成机制对病害防控  相似文献   

15.
袁晓霞 《种子科技》2023,(13):129-131
小麦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发生赤霉病和白粉病,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和气候性的病害,发病后会严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导致小麦籽粒腐烂变质、产量下降。白粉病发生范围广、为害性大,也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基于此,分析了2种病害的为害症状和发病规律,提出科学的防治手段,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小麦的生产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赤霉病多年来都是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对国内外科学家在小麦赤霉病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小麦赤霉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理解现有防治策略的优缺点。本研究从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全过程、小麦赤霉病非生物防治策略概况和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策略概况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小麦赤霉病,并结合科学前沿知识,展望了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将来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小麦赤霉病是长江流域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在江南地带,地下水位高,春季阴雨绵绵湿度大,赤霉病严重地影响着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一般年份减产一成左右,重发年份减产50%以上。在近8年内湖北省就有1984,1987,1989年和1991年4年是赤霉病重发年,造成一些低湖地区小麦严重减产和欠收。其病粒中产生的毒质,人和家畜吃了会引起急性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晕现象。因此防治小麦赤霉病是  相似文献   

18.
由赤霉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抗源十分贫乏,而且多数表现为多基因遗传,在小麦育种中较难应用。从小麦近缘属种中寻求赤霉病抗性基因并把它引入栽培品种中,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经济价值。本研究以来自抗病小麦材料PI481521和栽培小麦Langdon杂交得到的14个4倍体小麦单条染色体代换系为试验材料,进行室内赤霉病的抗性鉴定,同时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试剂盒来测定接种后籽粒中的毒素含量。表型鉴定结果表明,14个代换系的抗病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代换系LDN(PI481521-3A)和LDN(PI481521-7B)分别在感染小穗数和小穗感染百分率上与抗性亲本无显著性差异,不存在抗病性高于抗性亲本的类型;毒素含量分析表明,2个亲本的毒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各代换系的毒素含量均高于抗性亲本PI481521、LDN(PI481521-1A)、LDN(PI481521-2A)及LDN(PI481521-6A)的毒素含量较高,与2个亲本存在显著差异。这一鉴定结果为下一步抗性基因和毒素基因的定位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对赤霉病抗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小穗感染百分率与麦粒毒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田间进行抗赤霉病种质筛选及抗病育种后代选择时,可以小穗感染百分率作为衡量指标以简化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9.
魏红专 《种子世界》2021,(10):0066-0068
小麦赤霉病又被称为烂麦头,是全国各地小麦种植主产区的主要病害,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病害,呈现逐渐加重流行的态势,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的危害。受该种疾病感染之后,小麦籽粒的千粒重和出粉率会下降,种子不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并且小麦也会携带有大量的毒素,严重影响到饮食安全,一旦发生流行减产率能够达到 10%~20%,严重是能够达到 30%以上。近些年,随着小麦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小麦种植范围缩小背景之下赤霉病也呈现出加重流行的态势,逐渐扩大,对小麦的产量构成了严重威胁,需要我们认真掌握该种疾病的发生规律和造成的危害,要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的理念充分应用其中,并优先开展化学防治,及时控制病情,为小麦增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规律和临床症状,然后论述了化学防治技术,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小麦收储生产实际,以实仓库存小麦为研究对象,分析并得到了其呕吐毒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安全水分小麦的呕吐毒素含量不会发生变化。小麦感染赤霉病会引起呕吐毒素的大量积累,是造成小麦呕吐毒素含量超标的关键因素。此外,不同小麦品种抗性不同,硬质小麦较软质小麦可能更容易感染赤霉病,导致呕吐毒素含量高。研究结论及建议对减少粮食损失、安全储藏、企业降本增效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