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伟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5):73-75
从不同郁闭度和不同立地类型2个层面调查分析了马尾松林下套种丝栗栲的生长状况.不同郁闭度包括马尾松上层林郁闭度0.5~0.6、0.6~0.7、0.7~0.83种郁闭度等级,立地类型选择较肥沃立地类型和中等肥沃类型2种.结果表明:23年生马尾松林经过间伐,郁闭度在0.4~0.7时,丝栗栲套种成活率均可达到90%以上;5年生丝栗栲平均树高3.32~3.62m、平均胸径3.28~3.65cm、单株立木材积0.0018~0.0020m3、单位面积立木材积2.5311~2.7321m3/hm2;不同郁闭度丝栗栲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单位面积立木材积均未达到显著差异;不同立地类型马尾松林下套种的丝栗栲,无论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单株立木材积还是单位面积立木材积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因此,在中等肥沃立地类型的马尾松林下套种丝栗栲树种时,可通过加强抚育、施肥等技术措施来提高丝栗栲生长量.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自由授粉18年生子代生长状况比较及家系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年生马尾松自由授粉子代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从南带西区引进的马尾松良种能明显提高福建省东南部一般产区人工林生产力;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在家系间具有遗传差异,遗传方差相对分量分别为3.43%、4.34%、2.23%,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4.04%、6.32%、10.61%,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206、0.329、0.149.以单株立木材积为指标筛选出5个速生优良家系,其自由授粉18年生子代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分别为13.60 m、20.8 cm、0.22897 m3,分别较群体均值提高17.75%、26.83%、68.05%,遗传增益分别为3.66%、8.91%、10.14%.  相似文献   

3.
选用4个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优良种质繁育的家系组培苗,在广西马尾松Ⅲ类产区开展不同地点造林对比试验,对4年生林分树高和胸径等生长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点立地条件差异对各马尾松家系组培苗生长性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参试马尾松家系组培苗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分别达到4.8 cm和3.74 m,与湿地松实生苗相比无明显差异;生长表现突出的家系B、家系C组培苗试验林,其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分别为4.8、6.4 cm和3.91、4.39 m,分别比对照湿地松提高了26.3%、68.4%和7.4%、20.6%,其中,家系C胸径和树高生长达到广西马尾松Ⅱ类产区速生丰产标准。在本试验立地条件下使用马尾松组培苗造林获得了不低于湿地松实生苗的早期生长效果,研究结果对促进区域造林树种结构调整,保障人工林质量和效益精准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5a生马尾松第1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林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第1代种子园子代5a生时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平均值分别为4.22m、5.9cm和0.007 13m3。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在家系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单株立木材积遗传变异系数达到12.47%,家系遗传力为0.687 1,单株遗传力为0.291 0。筛选出11个马尾松第1代种子园速生优良家系,单株立木材积平均值为0.008 31m3,家系遗传增益达11.37%。筛选出25株速生优良单株,单株立木材积平均值为0.016 08m3,单株遗传增益达36.53%。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低质低效马尾松稀疏林套种闽粤栲的经营效果,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郁闭度0.2~0.5下套种的7年生闽粤栲都可以正常生长,生长量最大的是郁闭度0.3~0.4的处理。套种闽粤栲能够促进马尾松林生长,其平均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林分蓄积量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林分生产力显著提高。林内生长环境主要因子(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光照强度、气温、地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等)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利于马尾松、闽粤栲生长,而且改善了生态质量,有显著的经营效果。  相似文献   

6.
杉木第2代种子园子代测定及速生优质家系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供杉木第2代种子园疏伐及第2代改良种子园营建依据,在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开展了第2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试验林9年生时的生长及木材基本材性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年平均生长量分别达到0.90 m、1.29 cm和0.006 46 m3,平均木材基本密度和红心材率分别为0.413 5 g·cm-3和53.30%;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和红心材率受到中度偏下的遗传控制,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278 9、0.282 5、0.294 7和0.331 3。利用单株立木材积和红心材率构建指数选择方程,筛选出"75"、"60"等14个速生优质家系,其指数值均值为7.108 5,比群体均值大13.78%,平均单株立木材积、红心材率分别为0.073 60 m3、58.48%,分别比群体均值大26.66%、9.72%,遗传增益均值分别为7.86%、3.22%。  相似文献   

7.
研究马尾松林下套种黄花倒水莲的复合经营效果,以马尾松纯林(CK)为对照,在马尾松林下进行套种黄花倒水莲的对比试验,分析比较马尾松套种黄花倒水莲的林分结构、生长状况以及生长环境变化。结果表明:马尾松林下套种黄花倒水莲可以形成复层林分,黄花倒水莲生长状况良好,黄花倒水莲5年生时,叶、茎、根鲜重平均为1 504. 34 kg·hm-2;套种(FH)处理与不套种(CK)处理相比马尾松冠幅、冠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立木材积增长量分别增加30. 8%、68. 0%、44. 0%、4. 3%和75. 0%;两个处理马尾松平均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增长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套种(FH)处理保留马尾松的单株材积得到大幅度提高,林分生长环境得到改善,趋于友好型。说明马尾松林经间伐后套种黄花倒水莲经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长汀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生物量估算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汀红壤侵蚀区马尾松为研究对象,通过整株收获法获取34株马尾松立木材积和生物量,分析不同龄级、径级马尾松材积和生物量分配格局,采用胸径(D)、树高(H)等变量建立立木材积模型,采用材积量(V)、胸径(D)、树高(H)、冠长(C_l)等变量建立树干、树冠及地上生物量模型,进而拟合区域林分生物量模型,使用独立样本检验并比较优选模型估测效果。结果表明:34株马尾松的树龄变化范围为19~42 a,立木材积量和立木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04 4~0.194 9、2.733 9~140.331 4 kg/株,树龄与材积量、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为干材(57.67±8.28)%、树枝(24.15±7.33)%、树叶(10.79±3.17)%、干皮(7.38±1.39)%,全林分中3个径阶(8、10、12 cm)蓄积量、生物量均超过总量的50%;所有模型确定系数均大于93%,单木模型中,以胸径-树高组合为自变量的模型拟合效果更佳;马尾松立木材积、地上生物量、树干生物量、树冠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模型中,各优选模型预估精度均达77%以上,其中立木材积、地上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优选模型比已有模型估测值的总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均有所降低,估测值更接近实际值。因此,通过构建该区域马尾松生物量方程,补充了长汀红壤侵蚀区马尾松立木材积表及生物量表。  相似文献   

9.
对福建南平人工林与天然林中的乐东拟单性木兰生长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9年生乐东拟单性木兰人工林林分密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带皮材积分别为1425株.hm-2、18.30 cm、16.20 m和0.19736 m3;天然林中99年生乐东拟单性木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带皮材积分别为40.20 cm、19.50 m和0.91212 m3。29年生乐东拟单性木兰人工林生长量远高于同龄天然林,树高、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高峰均比天然林早,峰值也比天然林大。天然林中的乐东拟单性木兰早期生长较慢,但后期生长量大,99年生单株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均高于人工林29年生。乐东拟单性木兰是一种生长速度较慢的树种。  相似文献   

10.
以火炬松和当地马尾松为对照,开展湿加松种子园混合种引种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湿加松种子园混合种生长较快,幼林生长量比火炬松及本地马尾松均有明显优势,3a生年均树高、胸径达0.79m和1.65cm,树高、胸径分别比火炬松和本地马尾松提高了16.74%~50%和83.3%~85.39%。6a生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分别达4.60m和6.89cm,分别比火炬松和本地马尾松提高了7.2%~26.1%和15.1%~29.6%。但其保存率相对不如火炬松和本地马尾松,且个体变异大,林分分化程度高,而抗病虫害能力也不强,与本地马尾松相当。因此,生产上不可大面积应用湿加松种子园混合种,应进一步加强良种选育。  相似文献   

11.
利用马尾松初级种子园29个半同胞家系,研究木材管胞的年龄变异。结果表明:马尾松的管胞宽度、管胞长度、管胞长宽比、管胞壁厚、壁腔比、柔性系数、刚性系数等7个指标在同年龄早晚材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和极显著差异;管胞腔直径在不同年龄间差异不显著,在早晚材间差异极显著;管胞形态基本呈现出幼龄材品质优于中龄材,早材优于晚材的规律。用管胞长宽比、壁腔比和柔性系数3个指标评价马尾松的造纸制桨性能,均属优良的制浆用材;胸径年增长量与管胞形态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可作为造纸性能优劣的间接选择指标,尤其适用于大量遗传测定材料中的马尾松桨纸材家系的选择和改良,胸径年增长量越大,管胞的壁腔比越小,柔性系数越大,造纸性能越好;以纸浆性能和木材产量为前提确定马尾松家系的纸浆材合理采伐年龄为第15年。  相似文献   

12.
在马尾松采伐迹地采用保留母树及封山育林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试验,结果表明:形成的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长良好,株数达到2683株/hm~2,树种组成为8马2阔,10年生马尾松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为6.9cm、6.0m、0.0123m~3;阔叶树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为9.7cm、7.1m、0.0277m~3,显示出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林混交阔叶树的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下分别种植闽粤栲Castanopsis fissa,拉氏栲C.lamontii,苦槠C. sclerophylla,格氏栲C. kawakmii和青栲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alia,形成针阔混交异龄林,对林分生物量的分析结果表明,5个混交群落的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259.882,200.875,221.745,221.652和245.941 t·hm-2,马尾松纯林的总生物量为204.374 t·hm-2.乔木层生物量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其次为根系、树枝和树叶.混交林中马尾松的粗根主要分布在0~20 cm和60 cm以下,而马尾松和阔叶树的细根都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内.马尾松纯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最大,为3.678 t·hm-2.混交林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分别为0.937,0.801,1.816,1.625和0.987 t·hm-2.除马尾松与拉氏栲混交的群落外,其他群落的林下植被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图2表2参11  相似文献   

14.
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的变异规律。[方法]以大叶栎23年生人工林为材料,测定纤维的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分析大叶栎木材纤维沿树干高度和随年轮的变异规律。[结果]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和长宽比、壁腔比分别变化在1098.2~1224.6、24.22~26.38、15.95~17.02、8.26~9.36μm和43.37~51.12、0.521~0.555,平均值分别为1156.2、25.43、16.56、8.87μm和46.01、0.540。纤维长度、长宽比和壁腔比随树干高度增加呈下降趋势,随年轮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结论]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能满足纤维工业原料的要求,是一种较好的纸浆工业用材。  相似文献   

15.
以纸浆材示范林和种子园子代测定林为基础材料,兼顾扦插生根率、造林成活率、采穗母株的生长量及材性性状(木材密度)等综合指标,经过初选和复选,最终筛选出纸浆材优良无性系39个 这批无性系6年生林分材积、胸径、树高生长量均超过实生林分的226%、75%、42%,生根率超过初选无性系28%,木材比重的选择增益平均达到8 7% 可为建立马尾松采穗圃首选材料  相似文献   

16.
福建柏种源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及种源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充实福建柏育种材料,为试验区福建柏良种利用提供参考,对11个参试种源的种源试验林的生长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福建柏种源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6年生时,试验林保存率为71.59%,生长优良,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立木材积分别为9.32 m、14.78 cm和0.080 8 m3。种源间生长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这种变异在种源水平上受到中等程度的遗传控制,在单株水平上受到弱至中度的遗传控制。在遗传变异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出"福建仙游"、"湖南道县"、"福建龙岩"3个速生种源,其16年生时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立木材积分别为9.79 m、15.60 cm和0.093 5 m3,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2.41%、2.73%和8.51%;选择出优良单株7株,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立木材积分别为11.51 m、20.72 cm和0.173 5 m3,遗传增益分别为5.08%、8.76%和27.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杉木第3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的生长性状表现及遗传变异规律,筛选出速生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方法]对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杉木第3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试验林开展遗传测定,基于10年生的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分析杉木第3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评选出早期生长表现优异的家系和个体。[结果]1~5年生杉木测定林树高和胸径年均生长量均稳定上升,5年生时分别达到0.99 m和1.4 cm; 10年生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分别为8.66 m、12.1 cm和0.076 37 m3,年均生长量分别达0.87 m、1.2 cm和0.007 64 m3。10年生杉木测定林树高、胸径及单株立木材积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523、0.585和0.599,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235、0.278及0.285,受到明显的遗传控制。以单株立木材积遗传增益高于5%为标准,筛选出20个速生优良家系,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分别达9.21 m、14.1 cm和0.104 30 m3,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1.48%、4.5...  相似文献   

18.
根据360块标准地193株解析木资料,采用Chapman-Richards函数和二次项方程分别模拟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的生长过程,运用迭代法分指数编制了湖北省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生长过程表。经预测检验,精度很高,可应用于湖北省马尾松人工林的经营。  相似文献   

19.
梁玉兴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119-121
闽东较高海拔贫瘠山地马尾松疏林林冠下套种柳杉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疏林套种柳杉后形成的异龄混交林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林分生产力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混交林中20 a生的马尾松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分别达7.8m、10.2 cm和0.0331m^3,比未套种的同龄马尾松疏林分别提高了20.0%、18.1%和63.4%。而柳杉的平均树高、胸径及材积也分别比其纯林提高了13.7%、11.9%和39.9%。混交林分蓄积量分别是马尾松和柳杉纯林的2.75倍和2.17倍,单混交林中马尾松的蓄积量就比其同林龄的疏林分提高了68.21%;同时套种柳杉的林分抗逆性增强,土壤肥力得以改善,收到了显著的马尾松疏林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陈培俨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420-5421
[目的]探讨马尾松纯林改造技术。[方法]采用成对对比设计,研究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的生长效果。[结果]混交林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平均蓄积量、单株平均冠幅依次为26.05 cm、19.12 m、0.444 7 m3、6.49 m,分别是纯林的130.4%、111.6%、180.5%、119.1%。10年生细柄阿丁枫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平均蓄积量、单株平均冠幅分别为6.86 cm、6.57 m、0.013 3m3、2.73 m。混交林林分蓄积是纯林的96.8%,但马尾松已到成熟期,细柄阿丁枫将进入速生期,混交林的林分蓄积将超过纯林。[结论]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改善了林分结构,种间关系协调,使马尾松纯林变成了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