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施ERP是提高农牧企业竞争力的一种可行手段。但是ERP系统在我国农牧企业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障碍和问题,成功率低下使很多企业望而止步。本文重点分析了农牧企业运用ERP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2.
3.
4.
禁牧前后盐池县农牧生产系统的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农牧系统耦合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系统耦合模式的建立和耦合过程的分析,对系统耦合方法和程度定量化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对盐池县部分典型村镇禁牧前后农牧业耦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1年的系统耦合度为0.29,2004年为0.98,都低于系统耦合效果的基本标准1,2001年和2004年农牧系统有效能值利用率与低质能产品转化为高质能产品的能值利用系数分别为0.6,0.48和1.12,0.87,这说明随着禁牧政策的实施,农牧户在失去草地放牧权后农牧系统耦合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长期的农牧分离习惯仍未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需要进行系统内和系统间的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加快农牧产品开发的途径,介绍了有发展前途的几项农牧产品开发新技术,提出了加快农牧产品开发的7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农牧用地格局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实现北方农牧交错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通辽市为例,对影响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农牧用地格局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预测与评估,进而提出适宜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农牧发展格局。在分析国内关于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遴选了系统动力学可适性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利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进一步运行系统动力学模型,得到通辽市不同农牧发展格局下的仿真结果,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其结果进行评价和优选。研究认为,农牧用地比例关系是制约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就通辽市而言"牧业主导发展格局"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格局,但不是目前最适合的发展格局;建议近期采用"农牧均衡发展格局",远期采用"牧业优化发展格局"。文章不仅提出了支撑通辽市可持续发展农牧发展格局,而且为农牧交错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是生态环境演化内在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科学指导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角度,基于GIS以及相关数理统计软件,使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内部和外部驱动力。结果表明模型中耕地变化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和农业气候区;草地变化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和到乡镇中心的距离;林地变化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和海拔;空间异质性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时间变量共同影响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进行推断的能力;通过对草地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度的检验,验证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可以用空间统计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8.
典型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是生态环境演化内在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科学指导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角度,基于GIS以及相关数理统计软件,使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内部和外部驱动力。结果表明模型中耕地变化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和农业气候区;草地变化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和到乡镇中心的距离;林地变化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和海拔;空间异质性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时间变量共同影响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进行推断的能力;通过对草地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度的检验,验证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可以用空间统计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9.
高寒地区农牧交错带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土壤中铯的放射强度之变化,对甘肃省高寒地区农牧交错带不同退化草原和不同开垦年限的耕种土壤的侵蚀程度进行了研究。土壤样品取自海拔2600-3000m的7个县镇18个地点,土壤为黑钙土。研究发现,中度退是原(MDP)和重度退化草原(HDP)中的^137Cs放射强度分别比轻度退化草原(LDP)下降12%和46%。草原土壤开垦后,^137Cs放射强度明显下降,开垦8年、16年、41年后,^137Cs的放射强度分别只有LDP的41%,35%和33%。研究还发现,如果底土砂粒含量高于表层,用耕层砂粒含量的变化而估算土壤侵蚀程度成为可能。草原开垦后,随土壤侵蚀的增加,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开垦8年、16年、41年后土壤有机碳分别下降25%,39%,55%,土壤侵蚀和有机质矿化是有机碳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农牧交错带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原土壤的变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以半干旱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土壤类型-具有过渡特性的,质地较砂,肥力一般的栗钙土为代表,从轻度放牧疏林草地,轻度放牧草地和重度放牧草地,以及耕地的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角度,阐明了草原土壤的变化。进而指出,在半干旱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背景下,人为的滥垦和不合理的管理,以及过度放牧是引起土壤紧实度增加,土壤风蚀沙化和土壤养分丧失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半干旱农牧交错带栗钙土的发生与演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半干旱农牧产错带玄武岩和沙质沉积物上发育的典型草原土壤-栗钙土形成了距今6000~8000年以前。随着时间的进程,它经历了有机质积累与分解,碳酸盐淀积与淋溶,元素氧化物迁移与富集,以及风沙堆积等作用,近二百余年,栗钙土在人为强度活动,开垦种植和过度放牧经营管理下,土壤理化性质逐渐趋恶化,从而反映出演变过程中的土壤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基于能值理论的农牧交错带两个典型县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效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该文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首次提出了农牧系统耦合度的概念,并对农牧交错带两个典型县域的农牧系统耦合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牧耦合效果不好,主要表现为两种典型结构模式,一种以安塞县为代表,农牧能值总体利用率较高,但畜牧业内部结构偏重食粮动物使得高质能转化率低下;另一种以武川县为代表,农牧业结构总体上朝趋于协调方向发展,但畜牧业规模过大,由于草畜平衡严重失调,导致农牧系统耦合机制难以稳定。该文根据能值指标分析结果,还提出了提高农牧系统耦合的一些措施及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探明江苏省农牧系统磷素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农牧生产体系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文献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结合NUFER(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模型,定量分析了江苏省1998—2018年间农牧生产体系的磷素流动特征,明确了农牧系统磷元素流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8—2018年,江苏省农牧系统磷素输入总量由423.19 Gg下降至382.86 Gg,主要减少的输入项为化肥和外源饲料,其中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磷素投入量由78.78kg·hm~(-2)降至67.27kg·hm~(-2),外源饲料磷供应量由58.07 Gg降至46.54 Gg;农牧系统输出项中,磷素输出总量由194.24 Gg增至255.06 Gg,主要输出项为作物主产品和动物副产品,其中作物主产品磷素携出量增幅较大,由77.53 Gg增至131.86 Gg;农田生产子系统的磷素利用率由31.82%上升至52.46%,畜牧生产子系统的磷素利用率变化较小,维持在27.67%~35.31%。农牧系统磷素利用率趋势与农田生产子系统的利用率趋势较为一致,由16.55%上升至32.24%;单位农牧产品磷素损失呈下降趋势,由0.26kg(P)·kg~(-1)下降至0.12kg(P)·kg~(-1)。1998—2018年间,江苏省农牧业发展迅速,磷素总输入量逐年下降,农牧产品产量逐年上升,磷素环境总损失量(径流、侵蚀、淋溶和粪尿损失)逐年下降。受化肥投入量减少、测土配方、种植及养殖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农牧系统磷素利用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养分管理取得初步成效,但仍有一定的进步空间。为促进江苏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应进一步控制磷肥输入、加大有机肥和本地饲料输入量、提高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调整种植结构和养殖布局,发展小麦、玉米、水蜜桃、草莓种植业,限制蛋鸭养殖业。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农牧交错带土壤磷素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海拔2600~3000m农牧交替带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原、草原开垦后土壤磷素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退化草原包括:轻度(LDP),中度(MDP)和重度(HDP)3种类型,耕种土壤开垦年限从1至50年不等,土壤样品取自甘肃省7县市18个地点,主要土壤类型为黑钙土。通过进行磷的分级发现,草原开垦后土壤有机磷组分明显下降。种植8、16、41年后土壤有机磷分别下降8%、20%和36%;区域性土壤分析结果亦表明,耕种30年以上的土壤有机磷平均下降35%。有机质矿化,土壤侵蚀后由于耕作措施造成的底土与表土混合,以及无机磷肥的施用使得耕种土壤中Ca-P明显增加。NaOH浸提的潜在活性有机磷,随着草原退化程度的增加和耕作年限的延长有递减的趋势。活性有机磷与总有机磷显著相关(R2=0.63),而活性有机磷的多寡与耕种和施肥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在农牧交错带以小麦地为对照,研究退耕建植草地植被及天然草地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结果表明,退耕建植草地植被可以明显减轻土壤风蚀程度,并有利于土壤在雨季对降水的蓄积;天然草地植被与农田植被相比,可以较好地减轻水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北方农牧交错带牧区羊舍冬季小气候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封闭式无供暖羊舍进行小气候观测研究结果表明 ,羊舍内地面温度日变化平稳 ,为-2 .5~ 0℃间 ,羊归牧卧盘时 2 0 :0 0至翌日 8:0 0地面温度比羊圈和野外均增加 11℃左右 ,使羊体与地面热交换大为减少。归牧后羊舍 0 .3m羊的生活高度处比羊圈温度高 10℃以上 ,舍内温度基本为 -2℃左右 ,相对湿度为58% ;1.5m高度处舍内温度维持在 0℃左右 ,相对湿度为 65% ,基本达到羊舍温度标准。一般羊圈基本无保温效果 ,但有一定防风效果 ,羊圈使 0 .3m高度处风速减少 1m/s左右 相似文献
20.
农牧耦合生产方式下不同批次肉鹅养殖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批次肉鹅养殖效果研究,在作物种植和肉鹅养殖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农牧耦合生产方式下,试验研究了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肉鹅的生长动态和不同饲养场地对肉鹅养殖的贡献.结果表明:肉鹅的放牧场地月际变化大,肉鹅放牧场地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利用现象,总体趋势为农田(6~8月)→草地(9~10月);第1批次鹅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第2批,不同养鹅批次间饲养场地的贡献率也不相同,第1批次肉鹅养殖中农田的贡献率最大,而第2批次肉鹅养殖中草地的贡献率则大于农田.不同批次肉鹅的生长速度及不同饲养场地的贡献率的差异,反映了耦合系统运行效率和效益的高低,这不仅与系统内部肉鹅养殖子系统的饲料需求节律和作物种植子系统提供饲料的节律是否一致有关,而且与1月龄鹅生长的外环境因素紧密相连.今后应加强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农牧耦合生态系统内部运行节律和外部环境条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