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议辽宁省柞蚕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业是辽宁的优势产业、创汇产业。多年来,为本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1世纪,人称“生物学世纪”,用现代生物技术武装的柞蚕业也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提出要抓住机遇,使柞蚕业跟上时代步伐,趋利避害,因势力导,增加投入,从建设柞蚕茧商品基地;提高蚕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加强柞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拓宽柞蚕应用新领域;提高柞蚕生产科技含量;加强蚕业产业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柞蚕业健康快速发展,使柞蚕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贵州柞蚕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柞蚕的饲养是在清乾隆年间由遵义知府陈玉玺从山东引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战乱等因素的影响,柞蚕业的发展曾几度兴废.但得天独厚的柞蚕业资源优势,终使柞蚕这一吐丝昆虫在贵州得以繁衍生息,并逐步形成了贵州特色的柞蚕业生产体系.当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间的临近,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和国内茧丝重心的西移等,为我省整个蚕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柞蚕资源是贵州固有的优势资源,柞蚕产茧量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柞蚕业具有的特色性、生态性均符合新机遇的要求.因此,进一步认识评估我省柞蚕的潜力与发展,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对安徽省柞蚕养殖的历史、安徽省的气候、地形特征、栎树资源的分布进行调研,分析安徽省发展柞蚕业的机遇与问题,并通过近两年的柞蚕放养试点,探讨安徽省发展柞蚕业的可行性,提出发展安徽柞蚕业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辽宁柞蚕业的发展,建设好柞蚕饲料基地,采用新技术,加强柞蚕资源的综合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鸡西市柞蚕业生产现状及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鸡西柞蚕业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把加快蚕业发展摆上议事日程、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加强队伍建设等今后发展柞蚕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凤城市具有发展柞蚕生产的政策、资源、技术、规模等优势,分析了凤城市发展柞蚕生产的有利因素,提出了今后发展柞蚕业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柞蚕品种资源为柞蚕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6个方面展示了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的柞蚕品种资源保存与创新,和对我国柞蚕业稳定健康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取得的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柞蚕的发源地,一直保持着世界柞蚕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柞蚕茧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0%左右.印度目前居第2位,其产量约占世界的7%左右.我国柞蚕资源丰富,分布辽阔,南起云贵高原,北至黑龙江,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河西走廊,均有柞树分布,辽、鲁、豫、吉、黑、内蒙等省(区)都有放养柞蚕的历史.全国适于发展柞蚕生产的柞林面积有1000万hm2,被开发利用的仅占10%左右,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放养柞蚕一直是部分山区人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建国55年来,我国的柞蚕业依靠不断进步的科技实力的支撑,使柞蚕茧年产量由建国初期的1.1万t发展到目前的6万t左右,古老的柞蚕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柞蚕业亦然.而文献信息资源是承载技术信息的载体,是行业进步的真实记录.因此,本文以1994~2003年公开发表于专业期刊的柞蚕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发现最近10年来我国柞蚕研究领域重点内容的变化,同时为柞蚕专业科研人员搜集、利用相关文献提供参考,为继续保持我国柞蚕业的国际领先地位尽一份力.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柞蚕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是我国柞蚕茧的主要产区和柞蚕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辽宁省系统开展了柞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与开发利用研究,为柞蚕遗传学研究、优良新品种的选育以及柞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概述辽宁省柞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以及基础性评价和创新利用研究主要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柞蚕种质资源研究今后的重点工作:开展对珍稀、濒危柞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以及柞蚕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评价柞蚕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发掘利用有益的基因资源;深入研究柞蚕主要生物学性状以及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目标基因分子标记定位、转基因技术等,促进柞蚕传统育种向现代化育种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0.
浅谈当前辽宁柞蚕科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淑萍 《北方蚕业》2006,27(2):12-13
中国是柞蚕的发源地,一直保持着世界柞蚕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柞蚕茧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0%,其中的70%产自辽宁,因此辽宁省的柞蚕业现状就基本反映了世界柞蚕业的现状。而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作为国际野蚕研究中心,拥有着全国83.9%的柞蚕业重大科技成果,其在柞蚕业应用技术领域研  相似文献   

11.
对南阳市柞蚕历史、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瓶颈、市场流通等进行调研,找出了南阳地区柞蚕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大科技投入、整合区域柞蚕资源、强化科技创新等促进南阳柞蚕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柞蚕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柞蚕是起源于中国的大型绢丝昆虫,保护和开发其基因资源对柞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GenBank数据库的检索结果,从能量相关蛋白基因、免疫相关基因、神经肽类基因、昼夜节律相关基因、气味结合蛋白基因、表皮蛋白基因、代谢相关酶类基因等方面介绍柞蚕功能基因分离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开展有关研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抚顺县峡河乡作为辽宁柞蚕特产之乡,已有百余年的柞蚕养殖历史,柞蚕生产技术基础好,享有抚顺蚕业第一乡美誉。近年来,峡河乡政府积极与辽宁省农科院和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对接,以国家蚕桑产业体系柞蚕资源综合利用岗位、柞蚕饲养岗位、柞树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岗位等几位岗位科学家组成专家团队,通过引进柞蚕新品种,推广先进的柞蚕放养技术,取得了较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使柞蚕产业已成为当地强乡富民的主导产业,农民与乡政  相似文献   

14.
柞蚕、柞树病虫害是目前影响柞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严重制约了柞蚕产业发展。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积极整合有利资源,建立蚕业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和机制,建设适应现代蚕业发展要求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蚕业重大病虫害的整体预警防控能力和蚕业生产安全水平,可促进柞蚕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柞蚕业生产发展历史和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结合柞蚕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及在食品、医药保健和农林业生防等方面的广泛用途,预测了我国柞蚕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持续稳步发展。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加大对柞蚕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将柞蚕业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6.
柞蚕业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放养柞蚕与山区生态环境的矛盾.通过对柞蚕场利用现状的调查 ,分析了柞蚕场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实现柞蚕场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叙述了黑龙江省蚕业生产发展,以及以特色刺绣、柞蚕食用、果桑利用为代表的市场多元化利用的现状和取得的成绩,分析了黑龙江省蚕业资源丰富、病虫害少、柞蚕茧质量好、发展潜力巨大等优势,并针对黑龙江省蚕业受国际市场影响价格不稳定、国内市场开发不足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在经济新常态下,弘扬丝路精神,以改革与创新为引领,通过蚕桑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加大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稳固发展真丝特色刺绣文化产业、加大科技投入与新技术研发、建立柞蚕茧和柞蚕丝收储调节机制与加强市场营销,实现蚕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东北柞蚕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等4个柞蚕主产省(区)的柞蚕生产的调研认为,我国柞树资源丰富,柞蚕市场需求旺盛,生产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农民与地方政府发展柞蚕生产的积极性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并加以解决,以促进我国柞蚕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代柞蚕业发展史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6世纪前后,山东农民创造了一整套柞蚕放养方法。17世纪后期或18世纪初,这套柞蚕放养技术和柞蚕种茧传到辽东半岛和河南省。18世纪中叶前后,更传到陕、川、黔、皖等省。然各地柞蚕业的蓬勃发展则在19世纪后期,海禁大开以后,柞丝绸出口日增,刺激了柞蚕生产。进入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柞蚕业突趋衰落;抗战期间,山东、河南的柞蚕业更陷绝境,但贵卅的柞蚕业却有较大进步。30年代,我国蚕业科学工作者开始把近代科学运用到柞蚕放养上来,改进了我国柞蚕放养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养蚕学》是一部系统论述蚕生物学知识及我国蚕业科技最新成就的理论著作,全书147.2万字,分8篇47章。内容包括中国蚕业科技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前景;蚕业资源与地理分布;蚕遗传进化、形态发生、生理生态与生化;蚕品种资源、品种改良、良种繁育与蚕种保护;催青养蚕,蚕病防治,蚕茧收烘与茧丝工艺,柞蚕、蓖麻蚕茧生产与其他吐丝昆虫资源利用;蚕业经营管理与副产物综合利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