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贵州地区5个白肉火龙果品种(系)的果实外观性状、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新白玉龙果实的综合品质最优,本地野生种的果实品质最差.与市售的白肉火龙果相比,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火龙果试验园区的火龙果(本地野生火龙果、普通白玉龙、新白玉龙、红宝石和黔白1号)Ca含量高3~6倍,Mg含量高7~9倍,而Cu和Zn的含量则明显低于市售的白肉火龙果.  相似文献   

2.
由于火龙果采用自然方式的繁殖周期较长,因此为提升整体的繁殖效率及抗逆性,缩短发育时间,嫁接处理必不可少。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采用试验设计的方式,选择普通白玉果、珠香龙、新红龙果、珠香龙、新白玉龙为接穗,选择本地量天尺作为砧木,以楔接、插接、平接、套接、靠接五种方式来验证火龙果嫁接繁殖技术,这对于改善种植户的效率及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适合运城地区种植的优良红肉火龙果品种,并总结出关键栽培技术,通过对蜜宝、桂红龙1号、桂红龙5号、金都1号、美龙1号5个红肉火龙果品种进行引种栽培,观察其适应性及生长发育表现。结果表明:5个红肉火龙果品种均能适应运城地区的环境条件。从果实外观品质看,金都1号火龙果最好,其次是蜜宝、桂红龙1号,桂红龙5号和美龙1号较差。从平均单果重来看,金都1号蜜宝桂红龙1号桂红龙5号=美龙1号。在裂果性及耐储藏方面,金都1号、桂红龙1号、桂红龙5号、美龙1号表现较好,蜜宝较差,容易裂果且不耐贮藏。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来看,蜜宝含量最高,其次是金都1号、桂红龙1号、桂红龙5号,美龙1号含量最低。通过引种初步筛选,金都1号、桂红龙1号在运城地区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4.
两种栽培基质对火龙果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客观评价火龙果种子出苗率和幼苗长势,设置了河沙、上层河沙下层营养土2种栽培基质的试验,研究白玉龙果、新红龙果、三棱茎3种火龙果种子在两种基质中的出苗及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上层河沙下层营养土的基质中火龙果种子出苗时间比在河沙中提早了8 d,平均出苗率提高了25.6~40.4个百分点。3种火龙果种子的平均出苗率是白玉龙果>新红龙果>三棱茎,生长于上层河沙下层营养土基质的幼苗长势比生长于河沙基质的好。  相似文献   

5.
不同品种(系)火龙果果实中氨基酸含量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盐酸水解法,分析了7个火龙果品种(系)的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结果表明:7个火龙果品种中都含有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在5.71 ~ 9.42 g/kg,平均7.79 g/kg,其中以红肉3号总氨基酸含量最高,晶红龙总氨基酸含量最低;各种氨基酸含量,以谷氨酸、天冬氨酸居前两位,胱氨酸含量最低,必需氨基酸含量的高低依次是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缬氨酸与苯丙氨酸差异不大;鲜味氨基酸在各品种(系)间的差异显著,以红肉3号最高,达3.04 g/kg,依次是紫红龙、量天尺、粉红龙、红肉2号、白肉2号、晶红龙.各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相对含量大部分符合1973年FAO/WHO修订的人体必需氨基酸模式谱,仅蛋氨酸+胱氨酸和赖氨酸中度缺乏;在17种氨基酸中,以酪氨酸、胱氨酸、脯氨酸、蛋氨酸、精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的变异系数较大,其他10种氨基酸的变异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6.
不同火龙果品种及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扦插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紫红龙、晶红龙、粉红龙和当地量天尺火龙果品种的扦插生根效果,并用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处理火龙果插条,以探讨不同品种火龙果扦插成活率存在的差异和生长调节剂对火龙果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天尺火龙果扦插育苗的生根效果最好,其次是紫红龙,效果最差的是粉红龙。使用生长调节剂后,除生根剂200mg/L对火龙果没有促根作用外,其余处理对火龙果插穗的生根率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IBA综合效果最好,可作火龙果快速繁殖理想的生根剂。  相似文献   

7.
为挖掘适合岩溶石山区种植的优良火龙果品种,筛选了台湾大红、桂红龙、紫蜜龙、呈祥一号4个火龙果品种引种到广西岩溶石山区,观察其在岩溶环境下的生长表现,为开展规模化推广种植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4个火龙果品种总体上能够较好适应岩溶石山区的环境条件。从果实外观来看,呈祥一号采后品相保持最好,其次是台湾大红和桂红龙,紫蜜龙较差。平均单果重以呈祥一号最大,台湾大红次之,桂红龙居后,紫蜜龙最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台湾大红表现最佳,平均可达19.6%;桂红龙、紫蜜龙、呈祥一号大体相近,在18%左右。与普通红肉品种相比,4个品种在贮藏性上都有较好表现,台湾大红、桂红龙、紫蜜龙、呈祥一号在熟后10 d内没有裂果;台湾大红、呈祥一号更是在果实转红后继续挂果20 d才出现裂果,表现良好的贮藏性,对于错开火龙果上市高峰期十分有利。台湾大红、呈祥一号在岩溶石山区表现优秀,是替代普通红肉种和越南白肉种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8.
在盐碱环境下,测定不同果肉颜色火龙果品种‘银龙’和‘白玉龙’果实的氨基酸和8种矿质元素(钾、镁、钙、钠、铁、锌、锰和铜)含量.结果表明:盐碱环境下生产的火龙果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种类齐全,‘银龙’和‘白玉龙’中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765.62 mg·hg-1 FW和1 122.60 mg·hg-1FW,其中谷氨酸的含...  相似文献   

9.
火龙果树体主要矿质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火龙果的科学施肥及水肥管理提供依据,采用整株枝解法分析了5年生紫红龙和晶红龙火龙果的根系、枝条、花、果中矿质元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树体各部位的矿质元素分布差异明显。在盛花盛果期,根系中的K、Mg元素都在不断积累,到果实采收末期,根系中的大部分Fe元素已被消耗掉或转移到树体其他部位,其含量仅为现蕾前的2.5%(紫红龙)和1.8%(晶红龙)。另外,火龙果基部枝条的矿质元素含量与顶部枝条差异较为明显,与中部枝条的矿质元素含量差异较小。2个火龙果品种的花中的矿质元素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而果实中矿质元素的变化规律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0.
火龙果优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龙果又名神龙果、红龙果、仙密果,为仙人掌科三角柱属植物,原产于南美洲,是热带水果之王。火龙果的品种主要有三类,即白火龙果、红火龙果和黄火龙果。在我国火龙果的栽培历史较短,目前只有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火龙果的氨基酸含量测定及其营养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晋宁  陈训  樊丛令 《贵州农业科学》2011,39(5):193-195,200
为了解不同品种火龙果的营养成分,对贵州目前种植的红皮红肉火龙果(红龙果)和红皮白肉火龙果(白龙果)中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红龙果与白龙果中都含有18种氨基酸,总含量(以干质量计)分别为131.168 mg/100 g和1 409.36 mg/100 g;18种氨基酸中,8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45...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影响火龙果耐贮性的关键生理代谢因子,为火龙果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火龙果晶红龙(白肉)和紫红龙(红肉)为试材,通过测定其相关内含物、活性氧含量及活性氧代谢相关酶活性,比较不同火龙果的耐贮性.[结果]整个贮藏过程中,晶红龙的失重率和鳞片、果皮、果肉的含水量及果皮变薄的速度均高于紫红龙,在可溶性同形物、蛋白质、维生素C等含量方面则是紫红龙高于晶红龙,但两种火龙果内含物的变化规律及幅度基本一致.在活性氧相关代谢方面,晶红龙的Or2含量低于紫红龙,而POD和CAT的酶活性高于紫红龙;两种火龙果的Or2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从而诱导SOD活性呈同样的变化趋势,POD和CAT的活性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结论]活性氧积累是影响火龙果耐贮性的关键因子,而其他贮藏品质变化对耐贮性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影响火龙果耐贮性的关键生理代谢因子,为火龙果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火龙果晶红龙(白肉)和紫红龙(红肉)为试材,通过测定其相关内含物、活性氧含量及活性氧代谢相关酶活性,比较不同火龙果的耐贮性.[结果]整个贮藏过程中,晶红龙的失重率和鳞片、果皮、果肉的含水量及果皮变薄的速度均高于紫红龙,在可溶性同形物、蛋白质、维生素C等含量方面则是紫红龙高于晶红龙,但两种火龙果内含物的变化规律及幅度基本一致.在活性氧相关代谢方面,晶红龙的Or2含量低于紫红龙,而POD和CAT的酶活性高于紫红龙;两种火龙果的Or2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从而诱导SOD活性呈同样的变化趋势,POD和CAT的活性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结论]活性氧积累是影响火龙果耐贮性的关键因子,而其他贮藏品质变化对耐贮性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火龙果授粉品系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选出优良的火龙果授粉树,以黔龙2号、黔龙1号和粉红肉火龙果作父本,以黔龙2号、黔龙1号和粉红肉火龙果作母本,进行授粉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黔龙2号和粉红肉火龙果自花结实率高,品质优,可以不配置授粉树。黔龙2号和粉红肉火龙果可作为黔龙1号的优良授粉树类型。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适宜在建三江地区种植的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系),2011年对建三江地区栽培的31个品种(系)进行叶瘟、穗颈瘟抗性监测并作出鉴定分析。稻瘟病抗病(R)品种(系)有:龙粳28、龙粳29、龙粳30、绥粳10号、龙生01-107、龙生01-028-2共6个品种(系),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19.35%;中抗病(MR)品种(系)有:垦稻12、垦鉴稻5号、龙盾107、龙粳27、龙育03-1789、龙交04-908共6个品种,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19.35%;中感(MS)品种有:垦稻19、垦稻20、垦稻21、垦稻22、垦鉴稻6号、莲稻1号、龙交06-192、龙交06-2110、龙粳20、龙粳21、龙粳25、龙粳26、三江1号、绥粳8号共14个品种,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45.16%;感病(S)品种有:垦稻17、龙粳31、龙粳32、绥粳3号共4个品种,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12.90%;高感病(HS)品种有空育131,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3.23%。并就如何改进稻瘟病抗性鉴定技术提出了见解,讨论了稻瘟病抗性评价在水稻安全生产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一、桂热1号桂热1号火龙果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山区综合技术开发中心选育的火龙果品种,品种来源于桂红龙1号变异株。特征特性:茎粗5~7厘米、深绿色、边缘波浪形褐色,刺座3个、短针状、灰褐色。花被片边缘黄绿色、花瓣白色、萼片黄绿色;雄蕊柄长度17~18厘米,雌蕊柄长度17~18.3厘米,雌蕊柱头分叉29枝。果实重量多数在600克以上,  相似文献   

17.
《山西农业科学》2016,(7):945-950
为了探讨不同核桃品种及优系的抗寒机制,以核桃生长期叶片和休眠期一年生枝条为试材,应用石蜡切片法、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法,测定分析叶片结构、枝条生理生化指标与抗寒性之间的相关性。SAS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厚度、细胞结构紧密度(CTR值)是影响抗寒性的主要组织结构指标,其叶片抗寒性强弱排序为:金薄丰金薄香1号香玲西林2号。在低温胁迫下,西扶1号、辽核1号、礼品2号当年生枝条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较高;而优系FY-2、礼品2号、金薄香6号等品种的脯氨酸(FAS)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比较高。因此,核桃品种的抗寒性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个复杂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18.
对4个绿叶类和13个红叶类粗肋草(Aglaonema commutatun)品种在冬季低温寒冷条件下2个月后植株的外观、细胞膜透性、叶绿素和丙二醛浓度等的差异进行了观察,以期研究不同粗肋草品种的抗寒性差异.结果表明:常见的绿叶类粗肋草品种‘黄金宝玉’、‘黑美人’、‘白雪公主’和‘银皇后’的抗寒性较差,而红叶类品种的抗寒性较强;按抗寒性从强到弱可将红叶类品种分为3类,‘孔雀开屏’的抗寒性最强,‘红龙’、‘午夜女郎’、‘如意’、‘灿烂’、‘贵夫人’、‘邦德’、‘日出’、‘极光’和‘甜梦’等9个品种的抗寒性次之,‘龙焰’、‘柠檬美’和‘口红’等3个品种的抗寒性最差;抗寒性较强的粗肋草品种其丙二醛浓度普遍较高,叶绿素浓度普遍较低.适宜在广州进行露地栽培的红叶类品种有‘孔雀开屏’、‘红龙’、‘午夜女郎’、‘如意’、‘灿烂’、‘贵夫人’、‘邦德’、‘日出’、‘极光’和‘甜梦’;在广州需要保护地栽培的红叶类品种有‘龙焰’、‘柠檬美’和‘口红’.  相似文献   

19.
对4个绿叶类和13个红叶类粗肋草(Aglaonema commutatun)品种在冬季低温寒冷条件下2个月后植株的外观、细胞膜透性、叶绿素和丙二醛浓度等的差异进行了观察比较,以期研究不同粗肋草品种的抗寒性差异.结果表明:常见的绿叶类粗肋草品种‘黄金宝玉’、‘黑美人’、‘白雪公主’和‘银皇后’的抗寒性较差,而红叶类品种的抗寒性较强;按抗寒性从强到弱可将红叶类品种分为3类,抗寒性最强‘孔雀开屏’的抗寒性最差,‘红龙’、‘午夜女郎’、‘如意’、‘灿烂’、‘贵夫人’、‘邦德’、‘日出’、‘极光’等8个品种抗寒性次之,‘甜梦’、‘龙焰’、‘柠檬美’和‘口红’等4个品种;抗寒性较强的粗肋草品种其丙二醛浓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8个国产苜蓿品种的抗寒性判定方法,为科尔沁沙地筛选抗寒性强的苜蓿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个苜蓿品种(草原2号、草原3号、东苜1号、农菁1号、农菁8号、肇东、龙牧801、公农1号)的1龄期越冬器官为材料,对其分别进行-10,-15,-20,-25,-30和-35℃低温处理,4℃处理为对照,统计不同处理材料在盆栽试验中的存活率,测定其相对电导率、根颈活力,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拟合Logistic回归方程,对8个品种抗寒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东苜1号和草原3号存活率表现较好,而草原2号和农菁8号存活率表现较差。8个苜蓿品种根颈相对电导率均随处理温度下降而上升,根颈活力均随处理温度下降而减弱;用电导率法协同Logistic回归方程所得LT50的8个苜蓿品种抗寒性强弱排序为:草原3号东苜1号农菁1号公农1号肇东龙牧801草原2号农菁8号;根据根颈活力法协同Logistic回归方程所得LT50的8个苜蓿品种抗寒性排序为:东苜1号草原3号农菁1号公农1号龙牧801肇东农菁8号草原2号;用单一电导率法或根颈活力法对8个苜蓿品种抗寒性的聚类分析结果不同,且以根颈活力法可信度较高,而综合2种方法的聚类分析更具代表性、准确性更高;8个苜蓿品种抗寒性可分为3类,其中东苜1号、草原3号和农菁1号为高抗寒品种,公农1号、肇东和龙牧801为一般抗寒品种,草原2号和农菁8号为低抗寒品种;8个苜蓿品种不同低温处理下的植株存活率与其抗寒性测定结果表现一致。【结论】利用电导率法或根颈活力法协同Logistic方程计算苜蓿LT50可行,LT50可作为评价苜蓿抗寒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