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IBD病毒(IBDV)侵袭并危害3~8周青年鸡的一种烈性高度传染性疾病;1957年最先发生于美国特拉华州的甘布罗镇,1962年由Cosgrove首次报道该病。IBDV的靶器官和靶细胞主要是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组织中的B淋巴细胞并导致B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该病的直接损伤是感染鸡群有一定的死亡率、而间接的危害是亚临床感染的鸡群或耐过鸡群会出现长期的、严重的免疫抑制,导致鸡群对其它疫病,如禽流感、新城疫等的易感性增高,对疫苗的反应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2.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以破坏鸡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由cosgrove首次报道于美国甘布罗镇的肉鸡,所以,该病也称为甘布罗病(Gumboro disease)。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主要侵害3~6周龄雏鸡和青年鸡,以损害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为特征,感染鸡的B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卓  周君 《吉林畜牧兽医》2009,30(10):23-23,25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virus,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Gumboro)镇的肉鸡群中首次发现,因此该病又称为甘布罗病。该病主要侵害3~6周龄雏鸡和青年鸡,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lBD病毒(IBDV)侵袭并危害3~8周青年鸡的一种烈性高度传染性疾病;1957年最先发生于美国特拉华州的甘布罗镇,1962年由Cosgmve首次报道该病.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幼龄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并引起免疫抑制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该病最早于1957年发现于美国的特拉华州甘布罗地区肉鸡群中,又称甘布罗病.我国学者周蛟于1982年在北京从进口鸡群中分离出该病毒.目前,该病已遍及世界各地,给养鸡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幼龄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并引起免疫抑制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该病最早于1957年发现予美国的特拉华州甘布罗地区肉鸡群中,又称甘布罗病。我国学者周蛟于1982年在北京从进口鸡群中分离出该病毒。目前,该病已遍及世界各地,给养鸡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分布范围广,发病率高,尤其对鸡、火鸡的危害大。鸡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以后,可以导致鸡群发病,生产性能下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同时,法氏囊也是机体的重要中枢免疫器官,发病后会损伤机体体液免疫功能,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增加疾病的治疗难度和治疗成本。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容易引起变异,其诊断和防控非常困难。文章根据当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情况,详细阐述了该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以期降低发病率,减少该病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正>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又称甘布罗病(Gumboro Disease),最早于1962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市发现,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IBDV主要侵害雏鸡法氏囊内的B淋巴细胞,损伤法氏囊,造成免疫抑制~([2]),干扰各种疫苗的效力,使感染鸡对其他细菌性、病毒性以及寄生虫性疾病更  相似文献   

9.
曹永长  毕英佐 《动物保健》2009,(7):14-16,3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3~12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在孵化后3~6周,当法氏囊生长成熟时,此时鸡群极易感染病毒。该病不但会使感染鸡致病死亡,生产性能下降,而且还会引起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导致其他疫苗免疫失败,因而常继发和混合感染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3~6周龄的鸡发病,还可导致感染鸡产生免疫抑制,致使机体免疫应答降低和对其它疾病的易感性增高,造成更大的损失。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病毒的抗原变异及血清不同亚型的存在等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穴IBDV雪可引起鸡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即传染性法氏囊病(IBD)。该病是由Gosgrove穴1957年雪在美国首次发现的,现已遍及全世界主要养禽地区,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被国际公认为鸡的三大疫病之一。1962年Cosgrove正式报道了该病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镇的肉鸡群中发生,因此又称“甘布罗病”。本病先后流行于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印度等30个国家和地区,呈世界性流行。IBD疫苗的使用,曾使本病一度得到控制,但进入80年代中期后,IBD的流行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一是IBD呈暴发性流行,区域广;二是…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甘布罗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以法氏囊肿大、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影响免疫效果,是严重危害养鸡业发展的传染病之一,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为鸡传染性囊病、甘布罗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的传染病。以突然发病、病程短、发病率高、法氏囊受损和鸡体免疫机能受抑制为特征。1法氏囊疫苗免疫存在的问题成功防控IBD的目的已不再局限于不发生IBD,而是更关注是否对法氏囊的破坏而造成的免疫抑制问题。传统疫苗防控IBD存在几个困惑:母源抗体与免疫时间;母源抗体与疫苗  相似文献   

14.
[引言]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双股RNA病毒引起的未成年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感染鸡导致免疫抑制。该病在1957年就已出现,1962年Cosgrove正式报道了该病在美国特拉华州(Delaware)甘布罗镇(Gumboro)的肉鸡群中发生,因此又称“甘布罗病”。起初,因其引起明显的肾脏损伤,称该病为“鸡肾炎——肾病综合症”,但病理学家们也发现患鸡法氏囊肿胀。至70年代中期,IBD已遍及包括澳大利亚的大多数工业化养鸡国家。新西兰在80年代中期无传染性法氏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双股核糖核酸病毒科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3-10周龄的雏鸡、青年鸡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原主要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导致感染鸡对其他致病因子的感染性增加并对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其发病率高达70%-100%,死亡率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雏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其表现特点:一是由于该病病毒主要侵害鸡的免疫器官,使机体自身免疫机能下降,导致患病鸡对多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致使鸡的死亡率、淘汰率上升,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双RNA病毒科双RNA病毒属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自该病传入我国以来,就一直严重危害着我国的养禽业发展,尤其是变异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给该病的防制带来了困难,尽管我国采取了控制与扑灭IBD的措施,但由于目前养禽业管理的不规范化和污染源的存在,IBD迄今仍然是威胁养鸡业的头号传染病之一。IBD自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的甘布罗镇(Gumboro)首次发生后,几十年来几乎遍及所有的养鸡国家。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IBD)为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幼龄鸡,其病原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IBDV).1957年,首先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地区肉鸡群中发生,故又称甘布罗病,现已流行于美国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我国自]979年在广州、北京首先发现该病后,已逐渐传遍全国各地.虽然本病直接死亡率并不很高,但其更严重的危害是产生免疫抑制,影响对其他传染病的免疫效果和使鸡体抗病力降低,导致各种传染病和并发症发病死亡率剧增.近年来,本病仍呈不断扩大之势,且出现变异株、超强毒株等新情况,已成为国内外广大禽病工作…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危害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3~12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一法氏囊,在孵化后3~6周,当法氏囊生长成熟时,此时鸡群极易感染病毒.该病不但会使感染鸡致病死亡,生产性能下降,而且还会引起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导致其他疫苗免疫失败,因而常继发和混合感染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该病发病突然(潜伏期2-3天)、病程短(7~8天)、呈尖峰死亡曲线。IBD对养禽业危害巨大,一方面由于鸡只死亡率、淘汰翠增加,影响鸡体增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由于IBDV诱发免疫抑制,使鸡体对多种疫苗(如鸡新城疫活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鸡马立克氏病活疫苗等)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或无免疫应答,同时由于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病鸡对病原体易感性增加,容易并发或继发多种疾病,如大肠杆菌病等,所以有人将IBD比喻为鸡的“艾滋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