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探讨我国不同地区粳稻的食味品质特性,以来自不同产地的75份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AC)、胶稠度(GC)、糊化温度(GT)等理化指标、快速黏度仪(RVA)特征值进行了测定,比较了不同产地粳稻间的食味品质性状差异,分析了各理化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指标中RVA谱消减值的变异系数最大,其余性状的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均较小。相比其他地区品种,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AC较高、GT较低,江苏省的GT较高;黑龙江与吉林省品种的RVA谱相似,北京天津与山东河南省的品种在GC、GT和RVA谱特征值上相近。相关性分析表明,AC与GT相关性显著,GT与多个RVA谱特征值相关性显著,RVA谱特征值间大多相关性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AC和RVA谱特征值为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特性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优良食味粳稻育种中可以通过AC及RVA谱等理化指标进行食味品质筛选和改良。  相似文献   

2.
以14个水稻品种及亲本为材料,通过检测各材料的Wx基因型,测定其直链淀粉含量(AC)、胶稠度(GC)和糊化温度(GT),对参试品种的Wx基因与AC、GC和GT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为GG的品种具有较高的AC和较低的GC,而TT型品种具有中等的AC和较高的GC;AC与GC、GT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Wx除了控制稻米的AC之外,Wx与之紧密连锁的基因位点还可能影响GC的高低程度和GT的大小.对属于同一个恢复系的杂交组合的不育系和品种之间作偏相关性分析表明,优良品种的AC与不育系呈显著负相关,而品种的GC和GT与不育系之间的相关性却没有那么明显.  相似文献   

3.
节水栽培对稻米品质影响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辽宁省主栽品种为试材,以减产程度对品种耐旱性进行强、中、弱分类,研究了节水栽培对不同抗旱类型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节水栽培时,总体而言.稻米的整精米率、长宽比降低;强耐旱品种AC%升高,不耐旱品种AC%降低;垩白粒率与垩白面积的变化较复杂,不同抗旱类型间及同一类型内品种间均存在增减变化。GT与GC在不同品种间无一致性反应,并且平均变幅较小。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穗型强势粒与弱势粒米质差异比较,研究了稻米品质生理。结果表明,强势粒较弱势粒有较大的精米长度、精米宽度、垩白粒率、AC、GC,和较小的长/宽、垩白面积、GT,直立穗型品种强势粒与弱势粒米质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穗型强势粒与弱势粒米质差异比较,研究了稻米品质生理。结果表明,强势粒较弱势有较大的精米长度、精米宽度、垩白粒率、AC、GC,和较小的长/宽、垩白面积、GT,直立穗型品种强势粒与弱势粒米质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精糙米蒸煮食用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8个品种精、糙米直链淀粉含量 ( AC)、胶凝度 ( GC)、糊化温度 ( GT)、体积膨胀系数 ( VE)、长度伸长系数 ( ER)5个性状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精、糙米间 AC无显著差异 ,在性状的筛选和品种评价过程中 ,糙米的测定可替代精米 ;2精、糙米间 GT虽有显著差异 ,但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表明 ,糙米各品种的 GT变化与精米趋于同步 ,糙米的测定亦可替代精米 ;3精、糙米的 GC相互替代尚不能定论 ,但可从糙米的 AC和 GC极显著相关得到补充信息 ;4 VE和 ER这 2个性状的精、糙米间差异显著 ,且精、糙米各品种测定值的变化并不表现同步 ,故不宜相互替代 ,糙米的 VE和 ER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58个品种的 5个性状差异均显著 ,所以在遗传育种和分子标记中可选作合适的亲本  相似文献   

7.
稻米蒸煮品质性状与分子标记关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调查分析代表性水稻种质重要的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变异,筛选与性状显著关联的分子标记,为稻米品质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48份国内外水稻多样性种质为材料,进行稻米品质性状变异调查分析;利用快速淀粉粘滞测定仪(rapid visco analyzer)鉴定材料淀粉RVA谱。利用已报道的稻米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等位标记及稻米籽粒相关QTL连锁分子标记对种质材料进行基因分型。利用GLM模型进行分子标记与品质性状的关联检测,并对显著关联标记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评估等位基因及其组合对目标性状的表型影响效应,同时鉴别对应优异等位基因型及载体品种。【结果】供试材料在直链淀粉含量(AC)、胶稠度(GC)和碱消值(ASV)等表现出广泛的表型变异和多样性,变异系数为26.5%—36.3%。RVA谱检测表明崩解值、消减值和回复值等在材料间具有明显差异,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种质的淀粉糊化特性。相关分析表明,AC与冷胶黏度、消减值和回复值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高黏度和崩解值呈显著负相关;GC同时与消减值和回复值呈显著负相关。利用154个多态性标记共检测到491个等位变异,基因多样性平均为0.447,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390。性状-标记关联检测共获得22个与稻米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单个关联标记位点解释的表型变异(R~2)范围为14.11%—75.62%。GBSSI是影响AC和GC的主效基因,分子标记Wx-G/T对AC和GC的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61.44%和41.87%。SSIIa是影响ASV的主效基因,alk-GC/TT和SSIIa-F对ASV的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75.62%和74.46%。利用显著关联标记构建AC、GC和ASV的回归模型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85.30%、40.62%和80.38%。【结论】水稻淀粉RVA谱与AC、GC和ASV密切相关,利用RVA谱可更全面地评价稻米品质性状。利用稻米品质表型-分子标记关联,共鉴定出22个与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其中5个位点同时与AC和GC关联。回归模型表明标记的组合可产生不同的表型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型低AC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方法】对21份不同海拔种植的低AC稻米的蒸煮理化指标和RVA谱特征值进行测定,分析籼、粳稻低AC米的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以及各食味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生态型低AC籼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差异,分析不同海拔种植条件下各食味品质指标间的相关特点。【结果】籼、粳低AC稻米的食味品质指标中,仅PAT和ASV的差异性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蒸煮理化指标间相关均不显著,而RVA谱特征值间相关较大,并与部分蒸煮理化指标相关显著。不同生态型低AC籼米的AC、FC和SBV存在显著性差异,受环境影响较大;随着种植海拔的降低,温度升高,AC和SBV降低,米饭变软变粘;不同生态型低AC籼米PKV、BDV和CSV相关性均表现一致,仅在遮放籼稻的AC与RVA谱部分特征值间有极显著相关性。【结论】低AC籼米GT显著大于粳米,其食味品质略优于粳米。低AC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主要由支链淀粉差异引起,RVA谱特征值中决定食味品质的关键指标是PKV,PKV越高,米饭更软更粘;GT较低,达到PKV所需的时间较短。不同生态型低AC稻米品种,种植海拔越低,AC越低,食味品质理化指标以及RVA谱特征值间的关系越密切。  相似文献   

9.
 利用AMMI模型对18个水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AC)、糊化温度(GT)和蛋白质含量(PC)进行两年三点的稳定性分析,并以AC、GT和PC的表型值及相应的稳定性参数(Di)为性状指标,对供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稻米AC、GT和PC在不同品种和环境间的差异以及G×E互作效应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项品质性状的稳定性随品种不同而变化较大(0.15≤Di≤2.68),AC、GT和PC稳定性都高的品种仅有W002;综合考虑AC、GT和PC等3项品质性状的表现、稳定性、产量水平等因素,W002、广陵香粳、早丰九号和南京16号等品种可作为育种亲本,以改良水稻品种食味品质及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稻米糊化温度的遗传与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糊化温度(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GT)是衡量稻米蒸煮品质和口感的重要参数之一。低GT稻米比高GT稻米蒸煮时需要较少的能量投入。支链淀粉的结构,特别是其分支链分布与GT密切相关,短链的含量越高,淀粉的GT越低。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已经将GT相关基因定位在第6染色体的编码淀粉合酶IIa(SSⅡa)的alk基因位点。SSⅡa基因的若干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与GT和支链淀粉结构有关。这些SNPs已经用于标记辅助育种来改良稻米品质。提出了通过SSⅡa控制高或低GT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水稻区试优质米组1999~2005年307份(次)品种的全套米质测试资料进行分析,主要性状的优质达标率依次为糙米率(100%)>直链淀粉含量(86.64%)>长宽比(78.18%)>胶稠度(72.96%)>垩白度(52.44%)>垩白米率(45.93%)>整精米率(44.3%);12项稻米理化指标中,呈极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6对,呈显著正相关的有3对,呈极显著负相关的有3对,呈显著负相关的有3对;构成四川杂交水稻优米品质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碾米因子、外观因子1、外观因子2、蒸煮因子1、外观因子3和蒸煮因子2,其贡献率分别是23.96%、22.04%、12.97%、10.21%、9.06%和6.5%。笔者认为四川省杂交水稻优质育种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但因各性状间有着复杂的互作关系,育种上应抓住主要矛盾,以提高稻米品质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2.
软米是云南种植历史悠久的一类优质特色稻种,研究其籽粒淀粉品质特性对阐明优质食味米机制、改良稻米食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36份云南软米地方品种为研究材料,以高直链淀粉品种、糯米品种、软米育成品种及其他育成品种为对照材料,测定不同环境下种植收获的稻谷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和RVA特征值等稻米淀粉品质指标,利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淀粉品质特性与环境稳定性。结果表明,36份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的籽粒淀粉品质主要特性为: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居中;糊化温度最高,但与对照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高;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峰值时间和起浆温度基本介于高直链淀粉品种与糯米品种之间。同时,云南软米品种(指云南软米地方品种和软米育成品种总称)与高直链淀粉品种、糯米品种和其他育成品种之间的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云南软米品种,尤其是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直链淀粉含量与RVA谱特征值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的籽粒淀粉品质特性受环境影响最大,10个性状中,除糊化温度外,其余9个性状均表现显著差异(P<0.05)。也发现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的淀粉品质特征与其来源地有关系,来自南部边缘水、陆稻区与滇南单、双季籼稻区材料的淀粉品质特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上,描述云南软米品种籽粒淀粉品质主要特征时,除了将直链淀粉含量作为基本描述性指标外,还需结合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3个RVA谱特征值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也需注意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籽粒淀粉品质特性的表现对环境敏感,选育广适应性软米品种难度极大。  相似文献   

13.
对2010年参加广西区常规优质籼稻组区试的25个品种的12个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5个参试品种中没有1个品种7项指标全部达到国标一级(GB/T 17891-1999),垩白米率、垩白度偏高和直链淀粉含量偏低是限制广西常规稻米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同时晚籼稻的稻米品质高于早籼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精米率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常规籼稻品种的稻米品质的主成分为碾磨因子、蒸煮因子及外观因子。稻米品质性状间的聚类分析表明:广西常规籼稻品种的品质性状之间的同质性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4.
以2006年安徽省各地推广种植的优质米品种为材料,进行稻米品质的理化指标与食味间的典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籼稻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4个理化指标与食味构成因子间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构成的线性组合已包含了原有变量全部信息的80.8%.籼稻的蒸煮、营养品质与食味构成因子之间的相关主要是蛋白质含量、碱消值与冷饭柔软性之间的相关.粳稻食味构成因子与长宽比、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等几个理化指标间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构成的线性组合已包含了原有变量全部信息的76.3%.粳稻的外观、蒸煮、营养品质与食味构成因子之间的相关主要是透明度、长宽比和碱消值与冷饭柔软性之间的相关.并对食味与理化品质性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5.
分析7个组合包括64个早籼高世代品系稻米蒸煮品质的结果表明,选用具有中等直链淀粉的籼稻品种作亲本,比选用糯稻品种作亲本,后代出现重组高产特性的中等直链淀粉品系的机率大,中等糊化温度亦然,软胶稠度则相反,尚未出现直链淀粉,糊化温度、胶稠度均理想的,即符合“中—中—软”的组合类型,但复交组合中编号为“130”品系为“中—中—中”组合方式,且食味上乘,据此,在原有组合的高世代品系中,利用“剩余变异”按优质标准进行二次选择,可加速获得优质高产多抗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With 10 rice cultivars (lines) as materials, the changes in activities of adenosine diphospho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 (ADPGPase), starch synthase (SSase) and starch branching enzyme (Q-enzyme) in the grains during grain filli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filling rate, gel consistency (GC), alkali spreading value (ASV) and amylose content (AC)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anges in activities of ADPGPase, SSase and Q-enzyme exhibited a single peak during grain filling, and the time of the activity peaks for the former two enzymes was earlier than that of the maximum grain-filling rate (Tmax), and the time reaching the peak for Q-enzyme was synchronous with Tmax. The activities at early grain filling stage, and the mean and maximum activities of each enzyme during grain filling period were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or ver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an and maximum grain filling rate and starch content (mg grain-1) in the grains.Activities of ADPGPase at all grain filling stages and those of Q-enzyme at the early and mid filling stag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he cooking quality (GC, ASV and AC). SSase activities at the early filling stage were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GC and ASV,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C. Activities of SSase at mid and late grain filling stages and Q-enzyme at the late filling stage wer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C and ASV,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C. Spraying zeatin or abscisic acid at early grain filling stage could obviously regulate the activities of ADPGPase, SSase and Q-enzyme in the grains.  相似文献   

17.
籼稻稻米外观品质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6个籼型不育系和3个籼型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杂交组合,考察稻米外观品质等米质性状,采用种子胚乳模型分析成对性状间的多种遗传相关。结果表明,粒长与长宽比、长宽比与直链淀粉含量、垩白面积与胶稠度、垩白面积与蛋白质指数以及垩白面积与赖氨酸指数性状间具有明显的种子直接加性相关、母体植株加性相关以及种子直接加性与母体植株加性相关,但也受制于一些显性相关分量,而粒长与粒宽、粒宽与长宽比、粒宽与垩白面积、粒宽与精米率、粒宽与直链淀粉含量、长宽比与精米率、垩白面积与蛋白质含量以及至白面积与赖氨酸/蛋白质比例的相关则以显性相关为主。对于以加性相关为主的成对性状,间接改良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氮素水平下水分处理对北方粳稻蒸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中肥节水灌溉、高肥节水灌溉、高肥正常灌溉、中肥正常灌溉处理对粳稻蒸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胶稠度不同:弯穗型品种>杂交稻>半直立穗型品种>直立穗型品种;施氮量对胶稠度的影响差异接近显著水平,水分对胶稠度的影响不显著,肥水之间存在耦合效应;氮肥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大于水分处理,中肥节水灌溉使直链淀粉含量升高,高肥节水灌溉可降低辽优3225、沈农8801及沈农8714直链淀粉含量,节水灌溉使弯穗品种粳稻的蒸煮品质变劣;肥水处理对碱消值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水稻新组合(品种)米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对安徽省 10 1个中籼、中粳和晚粳新组合 (品种 )进行主成分分析 ,对累计贡献率达 89.114 %的 6个主成分因子 ,即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胶稠度、糙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等 6项指标进行达标分析。结果表明 :糙米率全部达二级标准以上 ,胶稠度达标率为 89.1% ,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分别为 64 .4%和 71.3 % ,垩白米率和垩白度达标率仅为 3 2 .7%和 3 3 .7%。而且粳稻达标率高于籼稻 ,常规稻达标率高于杂交稻。提出今后杂交稻优质育种的主攻方向是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 ,重视整精米率的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