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清县自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桑地分户经营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蚕桑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92 年全县饲育蚕种30.6万盒,蚕茧产量达到 11053t,比承包前的1982年蚕种增加69.3%, 蚕茧增加97.2%,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但 1993年开始,蚕桑生产连年下降,到1999年 全县蚕种饲养量只有21.1万盒,总产蚕茧只 有7393t,比1992年蚕种下降了31.0%,蚕茧 下降33.1%.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第 一轮桑园承包造成了地小块分散、管理不便、 工本浪费、效益低下,其他矛盾突出.  相似文献   

2.
我县东风公社共联大队胜利生产队在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蚕桑生产,从1975年以来,退田还桑,积极改造老桑园,发展集中成片新桑园33.9亩,五年时间,已亩产蚕茧超过200斤,1979年全生产队全年饲养蚕种88张,张产83.46斤,总产蚕茧7344斤,平均亩产蚕茧216.6斤。1980年春夏两季蚕茧饲养蚕种40张,张产106.41斤,总产蚕茧4256.5斤(春蚕30张,张产110.02斤,总产3300.5斤,夏蚕10张,张产95.6斤,总产956斤),平均亩产已达125.57斤。为全县蚕桑战线树立了高产典型。  相似文献   

3.
<正> 安康县是我省蚕茧主产县,历来居全省首位。80年产茧220万斤,占全省蚕茧总产的38%。省蚕桑所从59年开始在安康县蹲点,跑面,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发现该县在蚕桑生产上存在以下几个较突出的技术问题:①夏秋蚕发种量比重偏少;②夏秋季饲养春用品种,产量低而不稳;③注意抓张种产量,把张产高低作为计酬计奖的标准,忽视扩大发种量影响总产增长,造成一些社队桑叶大量浪费;④土石山坡等地生长不良桑树连年夏伐使树势衰败,产叶量很低。针对这些问题,在全县范围内试验示范推广了以下几项增加蚕茧总产的综合技术措施,促进了全县蚕茧总产量的迅速增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我县针对部分地区挖桑、毁桑、抛荒现象严重,蚕桑生产出现“滑坡”旧状况,因地制宜有步骤地对桑田的区域布局进行了调整。稳定了桑田面积,蚕茧产量逐年增加。一、确立桑田布局调整的战略思想我县蚕茧生产是从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1981年全县仅有桑田6641亩,总产茧618吨,桑田主要分布在九圩港两岸。1982年开始,在通吕河沿线13个乡镇扩桑,三年中,新建桑园2.7万亩,全县累计达到3.91万  相似文献   

5.
<正> 我县在遭受了1983年秋季特大水灾的袭击后,全县人民积极恢复蚕桑生产。经过多方努力,1984年蚕茧又获丰收。全县发种61133张,生产蚕茧3022700斤。发种量虽比83年减少5544张,但总产增加。平均张产茧49.9斤,较83年高4.1斤。春蚕发种减少6493张,总产茧减少232500斤;夏秋蚕发种增加  相似文献   

6.
<正> 一、一九八三年我县蚕茧质量情况我县1949年产茧1050担,1972年突破万担关;1973年产茧14504担;特别是在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发展较快,1980年产茧达22541担;1982年产茧31052担,为1949年的29.5倍,1983年全县遭受特大洪水为害,蚕茧总产仍达到30558担。目前全县栽桑养蚕已遍及到11个区,95个乡831个村,5700多个村民小组35000个养蚕户。其中蚕茧总产万斤以上的村有61个,5万斤以上的乡有18个,10万斤以上的乡1个,养2张蚕产茧120斤有10466户,总产蚕茧153.57万斤,养蚕5张以上,产茧300斤以上有874户,总产茧28.65万斤。1982年农村蚕桑收入达到了605.24万元,人均9.13元。所  相似文献   

7.
1995年受国际丝绸市场的影响,如东县的蚕桑生产受到很大冲击,1997年全县养蚕仅8万张.1999年抓住茧丝市场复苏的机遇,及时调整全年养蚕生产布局,通过推广"两春两秋"的全年养蚕生产布局,提高蚕桑生产效益,使全县的蚕桑生产得到了恢复性发展.2000~2002年三年三大步,年发种量从原来的8万多张猛增到18万张,恢复到1990年的生产规模.目前,全县新老桑园达到5000hm2,2003年全年养蚕17.9万张,生产蚕茧7300t,农民茧款收入达到1.2亿元,蚕茧产量名列全省前茅.  相似文献   

8.
<正> 紫阳县1989年蚕桑生产实现新突破,蚕桑基本建设,蚕茧产量,蚕桑总产值,均创历史最高成绩。(一)全县春季自育良桑苗2433亩,总产苗1917万株,出圃率89.33%。夏播实生苗256亩,为来年育良桑苗打好了基础。春季成片栽桑2393亩,零星植桑276万株,秋季开带、挖坑栽桑1100万株,全  相似文献   

9.
射阳县是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也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基地县。目前在全国蚕桑生产普遍下行的情况下,我县蚕桑生产仍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年增幅在5%左右,得到了国家、省、市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誉。1射阳县蚕桑业的现状全县现有桑园4000 hm2,2012年饲养蚕种16万张,产蚕茧6250 t,生产一代杂交种10万张,优质桑苗5000万株,蚕桑总产值2.6亿元,单位面积产值5000元/667 m2,蚕茧总量和蚕桑总产值双超历史,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均创17年来的新高。目前蚕业经济总量列全省第四、全市第二。全县蚕桑主要集中在特庸、盘湾、洋马3个镇,分别占全县的63.6%、28.6%、5.5%。  相似文献   

10.
王佛桑 《中国蚕业》2003,24(3):77-78
1 蚕桑生产发展概况 黟县地处皖南山区,全县城面积只有847km~2,总人口不足10万。蚕桑生产1973年开始起步,1982年产茧175.5t,1988年进入全省6个产500t茧县行列。1990年全县桑园887.5hm~2,1991年产茧1008.5t。近年更以产业基础牢、发展速度快、收入比重大,服务体系全及种、茧、丝配套,行业整体效益较好而驰名。2001年全县投产桑园1797hm~2,生产蚕茧1907t,蚕茧销售收入2968.9万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我县蚕桑生产发展较快,成了致富的拳头项目。据统计78年,全县桑园面积9837亩,养蚕946张,蚕茧总产51377斤。82年,桑园面积一跃发展到27600亩,比78年  相似文献   

12.
“七五”期间广东的蚕桑生产走过了艰难的历程,认真回顾一下对今后恢复和发展广东的蚕桑生产是有益的。一、“七五”期间广东蚕桑生产的特点。“七五”期间广东的蚕桑生产有下列三个特点: 1.老蚕区珠江三角洲的蚕茧产量急剧下降。历史上珠江三角洲都是广东省蚕茧的主产区,1979年以前珠江三角洲的桑地面积占全省桑地面积的80%左右,蚕茧产量占全省总产茧量的90%以上。从1980年开始,老蚕区珠江三角洲的蚕茧产量逐年下降,1984年产茧1.072万吨,占全省总产茧量2.3351  相似文献   

13.
《四川蚕业》2017,(3):51-53
<正>蚕品种是生产优质蚕茧的基础,随着我省蚕桑产业提档升级,以及茧丝市场结构的变化,推广使用能缫高品位生丝的优质、高产、高效的蚕品种已成为各地蚕茧生产的重点工作。2015年开始,兴文县石海茧丝绸有限公司狠抓新蚕品种的引进、试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今年全县全面推广使用"芳·绣×白·春"新蚕品种,更是将兴文县的蚕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月六日至九日,省农林厅在海安县召开了全省蚕桑工作总结会议,总结交流1981年蚕桑生产经验,研究部署1982年蚕桑生产任务,讨论制订蚕桑区划,要求全省蚕区各地,总结经验,继续前进,力争今年蚕茧总产突破90万担。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地、市、县多管(农林、林副业)局,典型社队和科研、学校的蚕桑领导干部、专家、教授、科技人员以及新闻单位的代表共158人。  相似文献   

15.
《蚕学通讯》2012,(2):38-40
1基本情况 四川省宁南县蚕桑产业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40年的发展,养蚕区域已遍布全县25个乡镇,带动全县2.5万户、10.2万农业人口从事蚕桑生产。截至2011年,全县拥有桑园8 000hm^2,年养蚕22.5万张,产茧1万t,农户蚕业收入3亿元,养蚕农户户平收入突破1万元,1年养蚕最高收入15万多元。“蚕茧总产、养蚕单产、人均产茧、蚕茧质量、蚕农收入”五项指标连续11年稳居四川省第一。  相似文献   

16.
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县因地制宜,大胆调整生产布局,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一九七九年全县总产蚕茧一万担,一九八○年增到一万六千三百担,一九八一年达到二万二千六百五十四担。今年至年底止产茧二万七千一百七十一担,比去年同期增产百分之十九点九。三年来,平均每年增产五千多担,在发展蚕桑生产中,我们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7.
<正> 如东县蚕桑生产在连续多年增产的基础上,去年全县蚕茧总产达到4370吨。但是,无论是张种产量还是桑园亩产水平,乡与乡、村与村、户与户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部分地区的培桑养蚕水平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为了挖掘内涵潜力,增强后劲,适应分户承包后蚕桑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我  相似文献   

18.
<正> 1986年我们在石泉县池河区建立蚕桑科学实验基地。三年来,在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提高蚕农科学文化素质,推广蚕桑新技术。新品种、新药剂等措施,使池河区蚕茧产量,三年迈了三大步,并影响幅射到全县。基地建立前的1985年,全区总产108885公斤,张产28.5公斤,亩产34.67公斤。  相似文献   

19.
<正> 阳城县是山西省重点蚕区,产茧量占全省蚕茧总产的60%。自1982年发现桑赤锈病以来,危害面积逐年扩大,几乎遍及全县,严重影响了蚕桑生产的发展。为了摸清该病发生规律,找出防治对策,我们采取了定点观察记载,实地调查病情,组织防治试验的方法,对桑赤锈病进行了综合治理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病源传播和危害情况桑赤锈病在阳城最早发现于南部山区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我县蚕桑生产在速度和数量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蚕茧单张产量的下降,尽管发种量年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蚕茧总产量却不能实现同步增长。乐至县从1955年开始栽桑养蚕,到1982年的28年间以社为单位的集体养蚕时期,共发种648818张。总计收茧19383055.5kg,平均单张产茧29.87kg;1983年至1995年的13年间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变革,养蚕由集体改为各农户经营,期间共养蚕1437314张总产茧344498790kg,平均单产只为24.00kg,比集体养蚕期间的平均单产下降5.87kg,下降幅度达20%。1995年全县养蚕18.8万张,总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