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干旱区地下滴灌对加工番茄生长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3年的田间试验,探索地下滴灌条件下水分对加工番茄生长的调控效应.采用地表滴灌DI及地下滴灌SDI两种处理方式.地面滴灌DI1,Dl2,DI3,处理0~60cm土壤水分含量分别设定田间持水量的(80±5)%,(60±5)%和(40±5)%;地下滴灌SDI,SDI,SDI.处理灌水量及灌水时间与地面滴灌DI1,DI2,DI3相同.结果表明:加工番茄花期后水分处理对地面滴灌及地下滴灌番茄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影响不显著,但盛果期地下滴灌处理根系生物量及根长密度显著增加,且地下滴灌处理根系分布明显比地表滴灌分布均匀;花期后地下滴灌水分亏缺处理植株地上部生长量显著低于地面滴灌相应处理,即SDI2和SDI3显著低于DI2和DI3,而盛果期则相反.适度干旱条件下,地下滴灌总体上单果重、单果数及水分利用效率都显著大于地表滴灌.在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地下滴灌与地表滴灌相比,对加工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在轻度干早条件下,地下滴灌显著促进了加工番茄根系及地上部分的生长,显著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加工番茄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高寒矮嵩草草甸植物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1年和2003年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海北站)矮嵩草草甸土壤水分的日变化、植物生长季期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及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寒矮嵩草草甸土壤水分的日变化在各季节表现出早晚高,中午低的U型分布变化;在植物生长季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与植物生长、土壤消融与冻结、气候条件等有很大的联系,少降水年与多降水年变化基本一致;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增厚而降低;根据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利用情况将土层分为根系利用层和根系微利用层。  相似文献   

3.
微润带埋深对温室番茄生长和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微润灌溉对番茄生长和土壤水分的影响,设置了3种不同埋深和2种不同工作压力,研究了微润带埋设深度和压力对番茄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后94天,微润带压力水头为180cm、埋深为15 cm时的番茄株高分别比埋深10 cm和20 cm的处理增加9.17%和7.55%;此时番茄气孔导度最小,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分别比埋深为10 cm和20 cm的处理增产3.24%和7.45%;不同埋深土壤含水率垂直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存在差异,15 cm埋深时的土壤含水率最大。微润带埋深是影响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压力对土壤含水量时间变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养分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小麦地上部及整体植株生物量均呈明显增加趋势,而根系生物量在水肥条件适宜时较小,次适宜时较大;当水分进一步亏缺时,根系生长受阻,其生物量下降。水肥条件对小麦成穗率及穗粒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了籽粒产量在不同水肥条件下的差异;千粒重受水肥条件影响不大。适宜的水肥条件有利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有利于植株的协调生长;而当水分供应不足时,根系与地上部分存在对养分和光合产物的竞争,根系成为光合产物的优势库,根系养分含量增加,根/冠亦增大。当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时,根系及茎秆中的养分向穗粒部运输受阻,养分相对积累在根系和茎秆中。  相似文献   

5.
2种荒漠植物根系生物量分布与土壤水分、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野外挖根试验和室内样品分析测试的研究,测定了2种荒漠植物多枝柽柳和梭梭群落内土壤水分、养分的含量及其分层根系生物量,分析了2种荒漠植物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与土壤水分、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2种荒漠植物的根系生物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符合指数递减模型,多枝柽柳的根系生物量是同林龄梭梭的2.36倍。2 2种荒漠植物群落内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显著,养分差异不显著。3 2种荒漠植物的根系生物量与土壤水分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其中多枝柽柳与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梭梭与土壤水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在干旱区,土壤水分状况对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极大。4 2种荒漠植物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表明在本地区极端干旱的恶劣环境中,土壤养分不是植物根系生长的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6.
高寒针茅草原植物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9~2007年青海省兴海县牧业气象观测站0~50 cm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针茅草原植物生长季土壤水分的年变化、月变化和旬际变化规律及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高寒针茅草原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年际变化振荡明显,呈多波动变化,与年降水量相关关系显著;植物生长季逐月土壤水分变化曲线基本呈"M"型分布,按土壤水分月变化曲线可分为春季缓慢增墒期、春夏快速增墒期、盛夏快速失墒期、秋季快速增墒期和秋末快速失墒期5个阶段;土壤水分在20~30 cm层最大,就其垂直变化而言,0~10 cm为多变层,10~50 cm为缓变层;根据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利用情况将土层分为根系利用层和根系微利用层;土壤水分垂直剖面的季节变化按变异系数大小可分为两个阶段,土壤水分变异系数雨季(6~9月)大于干季.  相似文献   

7.
极端干旱区胡杨根系分布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依据2006和2007年6月至7月在极端干旱区额济纳的实测资料,利用分形和统计的方法对胡杨根系分布与根区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土壤含水率与根系分维值之间的函数关系。根系土壤水分的变化对胡杨根系分布有直接影响,当平均土壤含水率小于0.11 cm3/cm3时,根系分布的分形维数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当土壤含水率期望值大于0.11 cm3/cm3时,根系分布的分形维数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平均土壤含水率在0.06-0.3 cm3/cm3之间,是适宜胡杨根系生长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青枯病植物疫苗对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作为青枯病植物疫苗菌株对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群接种处理后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PLFAs组成、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接种菌株FJAT-1458后,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可分为减少型、无变化型和增加型。进一步分析表明,菌株FJAT-1458能促进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总量和真菌总量的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5.98%~47.36%、2.07%~58.07%和5.65%~74.42%,对放线菌生长起到先抑制后促进作用。此外,接种菌株FJAT-1458后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增加,21 d增加量最高(13.32%)。聚类分析表明,菌株FJAT-1458处理组与对照组的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均划分为3个群落类型(兰氏距离分别为3.28和4.62),但它们各自群落组成及特征不同;同时主成分分析也将2种处理划分在2个不同类群中。上述结果说明菌株FJAT-1458处理能明显改变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其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土壤抑制病害能力。  相似文献   

9.
微润灌溉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日光玻璃温室内,通过微润灌溉和滴灌的对比试验,来研究微润灌溉这项新型灌水方式对番茄生长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滴灌处理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大于微润灌溉,滴灌处理最大变幅达60.9%,微润灌处理含水量基本维持在20%左右;至生育期末,微润灌溉处理株高、茎粗比滴灌处理分别高6.36%、3.11%,微润灌溉更有利于植物生长;同时两种处理番茄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呈近似双峰曲线,叶片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滴灌处理的折算产量为98 654.45 kg·hm-2,微润灌溉处理的折算产量为99 142.2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滴灌为53.33 kg·m-3,微润灌溉为60.42 kg·m-3,无论是单位面积产量还是水分利用,微润灌溉处理都优于滴灌处理;两种灌水方式下,番茄的耗水规律较为相似,但滴灌处理番茄的耗水量大于微润灌溉处理。  相似文献   

10.
负水头供水盘埋设方式对番茄生长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番茄为材料,于温室内采用负水头供水盆栽装置进行试验,研究了供水盘不同埋设方式对番茄生长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旨在为负水头灌溉技术应用于蔬菜栽培提供依据。试验设置3个处理,单盘倾角9°埋设于根系底部(处理Ⅰ)、单盘竖向埋设于根系一侧(处理Ⅱ)和双盘埋设于根系两侧(处理Ⅲ)。结果表明:处理Ⅱ控制的土壤含水量有利于控制植株长势、增加茎粗和叶片数量、降低番茄植株耗水量,显著提高水分利用率;处理Ⅱ分别与处理Ⅰ和Ⅲ相比,单株番茄增产12.70%和15.45%,节水18.14%和13.70%。结果表明,单盘竖向埋设于根系一侧为最佳供水盘埋设方式,可获得高产、节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宁夏春小麦发育历期影响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田间试验资料,建立了雨季和灌溉农业条件下春小麦各主要发育期间发育速率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模式,进而讨论了春小麦发育进程对温度和水分变化的反应。分析表明全球气温上升、降水分布变化将对春小麦发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温度上升将加快春小麦的生理发育速度,发育历期缩短,进而影响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梭梭年轮测定方法及生长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项研究在阿拉善荒漠区的吉兰泰、洪高勒、雅布赖等三地采集了梭梭主干解析木的样本 ,借助数码影像技术 ,完成了梭梭解析木分析方法的探讨。发现梭梭年轮的径生长为线性模式 ,这在双子叶木本植物中可能是仅有的。梭梭的高生长仍呈 L ogistic趋势和台阶式步进的特征。在梭梭的年轮分析中 ,可以看到一年生长 2个年轮的情况 ,但在解析木圆盘上的分布具有不确定性 ,大多表现为单侧优先生长的态势。本文确定了梭梭解析木圆盘中生长较快的一侧伪年轮发生频率为 0 .3 75 ,由此可确定梭梭的年龄。采集的样本中有 98年 (龄 )的植株 ,证明梭梭为百年寿命的植物  相似文献   

13.
揭示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动态变化过程,对掌握树木个体生长的基本规律和制定相应的抚育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准噶尔盆地防护林树种箭杆杨为研究对象, 运用树干解析法,对19 a生箭杆杨的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箭杆杨的树高速生阶段集中在第3~14 a,胸径速生期为第2~19 a,材积速生期为第2~18 a。树高早期生长缓慢, 其速生期比胸径和材积晚,材积表现为早期速生。在胸径快速增长期间适当进行施肥管理,有利于培育优质大径材。箭杆杨成熟年龄在第27~30 a。建立的箭杆杨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的6种模型:幂函数型、二、三次多项式回归型、对数型、Logistic以及Richards方程均取得显著的拟合效果(P<0.01),Richards方程是模拟箭杆杨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进程的最佳模型。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绿豆象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绿豆为食料饲养绿豆象,在20、25、30和35℃等4个温度条件下,逐日观察记录绿豆象产卵量、卵孵化数和成虫羽化数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绿豆象卵期、豆内期、未成熟期、雄虫历期及雌虫历期逐渐缩短,温度从20℃升至35℃时,卵历期从18.33d缩短为4.40d,豆内期从36.43d缩短为15.20d,未成熟期从54.76d缩短至19.60d,雄虫历期从43.93d缩短至8.07d,雌虫历期从25.33d缩短至8.07d。在20℃下,绿豆象卵、豆内期及未成熟期存活率均最低,且与其他3个温度差异显著。在20℃下,绿豆象产卵历期最长,为20.67d,但总产卵量及雌性比例均较其他3个温度低,分别为43.33粒和33.27%。绿豆象卵、豆内期、未成熟期及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69、11.11、12.03和13.73℃,有效积温分别为82.63、342.87、427.94和565.59日·度。在35℃时,绿豆象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大,分别为0.044 58和1.045 58。研究结果表明,在30~35℃条件下,最有利于种群增长,为绿豆象发育的最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ITGTM的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分析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趋势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入境旅游增长趋势理论模型(inbound tourism groth trend theoretical model简称ITGTM)。将入境旅游增长趋势理论模型应用于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趋势研究,依据1978~2006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年统计数据,建立了以1978年为起点,正常年份里的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的具体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结合微分学,分析入境旅游人数增长的趋势(包括增长性和波动性),对我国"89风波"、"98洪水和金融危机"、"SARS"与禽流感对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对我国2007~2010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做出预测,并将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划分为1978~1984、1985以来两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实现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第一,其高速增长的动力是什么?应用一般描述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内蒙古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能源消费。主要依赖能源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加强制度建设,规避"资源诅咒";实现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7.
揭示杨树人工林在生长特性方面的变化规律对进一步挖掘杨树人工林的生产潜力和保证林木速生丰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新疆准噶尔盆地农田防护林21a生青杨为研究对象,运用树干解析法对其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青杨生长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0~6a为幼树期,第7~15a为速生期,第16~21a为成熟期。树高速生阶段集中在第3~14a,胸径速生期为第6~16a,材积速生期为第7~15a。在胸径快速增长期间适当进行施肥管理,有利于培育优质大径材。青杨数量成熟年龄约为18a,初始防护成熟龄在第8a。建立的青杨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的六种模型:幂函数型、对数型、指数型、二/三次多项式回归型以及Logistic生长方程均取得较好的模拟效果(R2>0.809),三次多项式方程是模拟青杨树高和胸径生长进程的最佳模型,Logistic模型是模拟青杨材积生长进程的最佳模型。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区,田间试验不同化学及营养调控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以明显促进小麦分蘖,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与微量元素(MnSO4)配合对小麦分蘖有促进,其中以多效唑及其与MnSO4配合处理较为突出;多效唑处理降低了小麦株高。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与MnSO4配合增加了小麦叶面积和叶片的SPAD值,其中多效唑 MnSO4 甜菜碱处理的叶面积及SPAD值的增加尤为突出。采用多效唑、MnSO4和甜菜碱以及多效唑和MnSO4配合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较清水对照产量分别提高了1 014.7kg/hm2和640.5 kg/hm2。说明不同的化学及营养调控措施可以有效地调节小麦生长,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8年黑河流域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采用数学统计、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绿洲植被年内长势变化的过程、速度和幅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对各地区年内长势最佳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绿洲植被长势在一年中呈阶段性显著:第1-18旬(1-6月)明显上升,第19-22旬(7-8月上旬)波动,第23-36旬(8月中旬-12月)明显下降.(2)绿洲植被长势变化速度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第14-15旬的长势速度增加最快,第27-29旬的减少最快,而且增加和减少相当的区域略具空间一致性.(3)绿洲植被长势变化的幅度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绿洲核心区域年内长势变化最大,向外围依次递减.(4)各区域绿洲植被长势最佳期的出现具有差异性.总体而言以出现在第22旬(8月上旬)的区域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第20旬和第18旬等.因此在选择遥感影像时针对全流域绿洲整体的研究可以选择8月上旬的影像,而针对局部区域可以选择6月下旬、7月中旬或9月下旬的影像.  相似文献   

20.
We conducted a glasshouse study to examine effects of hydrology on the growth and physiology of Lygodium microphyllum (Old World climbing fern), an invasive exotic that is rapidly colonising forested wetlands in Florida, USA. We assessed the fern's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three hydrological treatments – flood, drought and field capacity.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hysiology of the treatment responses of L. microphyllum , we also sprayed each plant with gibberellic acid, paclobutrazol (gibberellin inhibitor) or a water control solution (at a rate of 5 mL three times per week) using a 3 × 3 factorial design. Flooding reduced relative growth rate by 55%, whereas periodic exposure of ferns to a soil water potential of −1 MPa did not affect growth or physiology. Flooding led to substantial decreases in specific leaf area and area-based rates of pinna photosynthesis, resulting in a 64% lower rate of photosynthesis per unit pinna mass. Application of growth regulators had no effect on fern growth, morphology or physiology. Even though flooding substantially reduced growth, L. microphyllum still showed a positive relative growth rate after >2 months of inundated soils. This apparent hydrological plasticity is likely 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the introduced fern's widespread establishment across a range of plant communities within the Florida Everglades ecosystem. Short-term manipulation of site hydrology does not appear to be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option. Consequently, this has considerable implications for the Everglades, which is undergoing a 30-year system-wide hydrological rest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