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2014年甘肃省白龙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响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综合分析1990-2014年甘肃省白龙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以期为该区未来的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90年,2002年,2014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程度.[结果] 1990-2014年流域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从10.24%增长到17.59%;1990-2014年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草地、耕地和林地的转换为主;1990-2002年流域内各县(区)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变化指数介于1.38~6.65,而2002-2014年流域内各县(区)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变化指数介于一15.43~0.17.[结论]1990-2014年流域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利用由简单索取开发型转变为保护与生态建设型,从破坏性、粗放式和低利用效率向保护性、集约式和高利用效率发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从土地利用角度开展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研究,为该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利用1990,2002,2010,2014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近25a来该流域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和定量分析。[结果](1)时间尺度上,25a来流域生态承载力呈现\"降—升—降\"的波动变化趋势,各地类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不同。(2)空间尺度上,流域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西北与西南部高,东北部低,随海拔和坡度增加而递增的不均匀分布格局;随时间推移,流域不同区域和坡度范围的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各异。(3)1990—2002年,2002—2010年,2010—2014年间流域各地类生态承载力转换频繁,转变趋势明显,导致近25a来流域生态承载力及其内部组成变化较大。[结论]近25a来流域生态承载力在波动中上升,流域生态质量有所改善;受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流域生态承载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流域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云南不同海拔栽培附子与道地产区出产附子的品质差异,以云南西北地区9个不同海拔栽培的附子为试材,以四川江油附子为对比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附子样品中的3种毒性检测指标物(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和3种药效检测指标物(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进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云南9个高海拔试验田种植的附子毒性检测指标物含量明显低于四川江油对比样、药效检测指标物含量明显高于四川江油对比样;且在海拔为2169 m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永春乡拖枝村等地,附子的毒性检测指标物含量较低,接近药典规定的毒性指标,药效检测指标物含量远高于药典规定的药效指标。此发现,可为利用海拔优势推广种植高效低毒附子的栽培研究提供参考,为当地布局优势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白龙江流域甘肃省境内部分为研究区,在收集资料和野外勘查的基础上,选取海拔、坡度、滑坡密度、地层岩性、距断层距离、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平均10 min降雨量、距水系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对研究区内外动力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和AHP模型建立了研究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泥石流空间分布密度大、空间异质性明显,危险性呈现从西北至东南等级递增的趋势,并据此进行了泥石流危险性分区。 相似文献
6.
基于InVEST模型的甘肃白龙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分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77年、1990年、2002年、2014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运用GIS和InVEST模型,分析了甘肃白龙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旨在为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 1977-2014年,林地和草地是该流域的主要土地覆被类型,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率为0.4%,0.36%和3.7%,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的减少率约为0.5%。(2) 1977-2014年,生境质量总体表现出先降低后缓慢增加的趋势。(3) 生境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北部与文县南部,集聚于自然保护区和林业管护区;生境质量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谷近岸、农耕区、城乡聚落区、裸地和低覆盖草地等,集聚于舟曲-武都段白龙江近岸区及文县和武都交界区、宕昌西北部等。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生境保育及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SRP模型的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综合评估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为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和可持续性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层次分析法和GIS/RS软件等,通过计算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将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划分为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和极度脆弱5个不同等级。[结果]甘肃省白龙江流域中度和重度脆弱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较大,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94%和22.76%。其中,重度与极度脆弱区集中分布在植被覆盖度较低,城镇化较快,工农业发展迅速且人类活动强度较强的流域中部。[结论]研究区总体生态环境压力非常严峻,亟需研究其驱动机制及演变规律,以期为后续的生态恢复重建做准备。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陇南市不同种植地对不同品种油橄榄果实生长的影响,对陇南市武都区种植的莱星、鄂植 8号、奇迹、皮削利等 4 个油橄榄品种,分别在其果实生长的受精和坐果期、种子生长期、果核变硬期、中果皮形成期和果实成熟期比较判断果实表型性状,分析果实生长期间含水率和含油率的变化,以探明不同油橄榄品种的适宜栽培区,为优化陇南地区油橄榄种植资源配置提供支持.结果表明,在陇南市武都区锦屏村和稻畦村种植的不同品种油橄榄果实外观均呈长圆形,且锦屏村种植的莱星油橄榄果实百粒鲜质量和含油率均高于稻畦村,中果皮形成期百粒鲜质量和含油率分别高于稻畦村 34.82%和 72.53%.稻畦村种植的鄂植 8 号油橄榄果实百粒鲜质量在果实生长前期低于锦屏村,生长后期则高于锦屏村,中果皮形成期稻畦村油橄榄果实百粒鲜质量高于锦屏村 26.00%.锦屏村种植的鄂植 8 号油橄榄果实含油率均高于稻畦村,果实成熟期含油率高于稻畦村84.48%.锦屏村种植的奇迹油橄榄果实百粒鲜质量和含油率均高于稻畦村,果核变硬期百粒鲜质量高于稻畦村36.00%,果实成熟期的含油率高于稻畦村 53.71%.锦屏村种植的皮削利油橄榄果实含油率高于稻畦村,中果皮形成期的含油率高于稻畦村 76.13%.由此可知,锦屏村种植的油橄榄莱星、奇迹均优于稻畦村,且果实用途偏向于油用,油橄榄鄂植8 号和皮削利作为油果兼用型果实,在锦屏村和稻畦村均可种植.且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9.
雅鲁藏布江流域生长季NDVI对湿季降水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和奇异值分解法对2000—201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生长季植被覆盖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及时空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雅鲁藏布江流域湿季降水的主要空间分布型是东西差异分布型,每年7,8,9月份这一特征逐渐显著,且长期变化趋势的显著性逐渐增强。植被覆盖的主要模态贡献率达到55.7%。东部米林宽谷地区植被覆盖度较高,时间系数震荡周期明显且呈微弱的上升趋势。研究区内的植被覆盖与湿季降水的耦合模态基本成正相关,最大耦合贡献率达到61.8%。植被覆盖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最为直接,其次受地形地貌因素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特征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甘肃白龙江流域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储量的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储量的空间格局特征不仅可为土壤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及人类活动管控提供参考。基于GIS软件平台,统计分析了甘肃白龙江流域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储量及碳氮比的空间格局特征,并探讨了海拔、坡度、坡向和植被覆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白龙江流域平均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分别约为87.94×10~3 kg hm~(-2)和7.02×10~3 kg hm~(-2),两者在空间上均呈现西北向东南逐级递减的态势;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2053~3779 m和20°~35°区段;土壤全氮储量随海拔上升而增加,随坡度增加呈先减再增后减的趋势,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20°~35°区段;坡向对流域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小;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针叶林是流域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的高值区,低值区集中在耕地。 相似文献
11.
基于SRTM-DEM数据,以青藏高原东缘白龙江流域33个子流域为例,利用Arc GIS的邻域分析及均值变点分析方法确定了白龙江流域地势起伏度提取的最佳分析窗口面积,并分析了子流域地势起伏度与坡度、坡度变率、高差等微观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白龙江流域地势起伏度的最佳分析窗口面积为2.340 9 km2;白龙江不同子流域的地势起伏度可依据流域高差、平均坡度、平均坡度变率等微观地形因子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2.
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未来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建立了16种气候变化情景,结合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水文过程,对滦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WAT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滦河流域的月流量过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流域气温升高将会导致蒸发量增加、径流减少。在以升温为主、降水变化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滦河流域径流量可能进一步衰减。在未来降水增加的情况下,流域年均地表径流增加趋势的空间差异显著,尤其是流域下游的迁西县等地增加幅度超过12mm,研究结果将为变化环境下滦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甘肃省白龙江流域土壤氮素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甘肃省白龙江流域土壤氮素(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空间变异规律,为土壤氮素管理与流域综合生态系统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0—20cm土壤氮素样点,室内试验得到样本土壤氮素含量,利用ArcGIS 10.2和地统计学方法等探讨研究区内土壤氮素的空间异质性和分布格局。[结果]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都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变异系数范围在35%~90%之间;土壤氮素半方差模型的块基比在25%~75%之间,具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变异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总体上,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主要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铵态氮含量整体分布表现为西北低,东南高的趋势。[结论]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海拔高度间呈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土壤铵态氮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海拔高度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实施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指标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综合治理指标评价体系,对湖北省宜昌县乐天溪流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效益指标进行评价,其结论是:总效益指数为0.826,效益良好,尤其是经济效益和削洪减沙效果十分显著,但从分项指标看出土壤肥力、土壤侵蚀的控制、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尚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海拔梯度高寒草甸土基本理化指标及氮素的变化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海拔对高寒草甸土供氮能力的影响,以祁连山脉高寒草甸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pH值、有机质、氨态氮、硝态氮、全氮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1)以KCl提取法测定的土壤pH值随海拔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在海拔3 000 m处最大,土壤整体呈酸性。(2)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 000 m以下的较低海拔区随海拔的升高缓慢减少,在3 000 m以上的较高海拔区随海拔的升高而明显增加。(3)土壤氨态氮含量随海拔的升高整体呈减少趋势,在2 500~3 000 m处变化较平缓。(4)土壤硝态氮含量在0~5 cm深度土层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在5~10 cm深度土层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在10~30 cm深度土层随海拔的升高先减少后增加,在3 000 m处最低。(5)土壤全氮含量在0~5和5~10 cm深度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在2 600 m处达最高;在10~30 cm深度随海拔的上升整体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嫩江流域控制站大赉水文站的春季解冻期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和同期嫩江流域16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1963-1988年嫩江流域春季解冻期土壤侵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春季解冻期平均气温的升高,温差呈明显减少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对径流量的增加有正向作用,但降水较气温对径流的影响更为显著;通过对平均气温、降水量、径流量(包括融雪径流)和输沙量进行偏相关分析,春季解冻期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对输沙量的影响显著,且为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成负相关,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百色干热河谷气候油橄榄扦插的基质选择,做好下一步扦插激素配置、繁育技术研究前沿探索.通过设置黄泥土基质、椰糠黄泥土混合基质、椰糠沙土混合基质、椰糠基质,比较分析不同基质的愈合生根数量和愈合生根时间指标.结果表明:椰糠沙土混合基质愈合生根率为87.80%,24天出现愈伤组织,70天生根,为最适合油橄榄扦插基质.本研... 相似文献
20.
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土壤酶对不同海拔、坡向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内分海拔和坡向采集土样,测定分析了尿酶、蛋白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4种主要土壤酶活性和主要养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含量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阳坡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呈现由中间向两端减小的趋势,阴坡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波动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随海拔呈现由中间向两端减小趋势;蛋白酶活性高海拔 > 低海拔,海拔对表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脲酶、蔗糖酶活性随海拔呈现波动。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含量阳坡 > 阴坡;土壤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阴坡 > 阳坡,各土层土壤脲酶活性阳坡 > 阴坡。各养分含量及酶活性表层 > 中下层。土壤酶活性与各肥力因子间相关关系显著,各土壤酶活性间相关性显著。有机质、全氮、全磷是影响蛋白酶活性的主导因子,速效磷和水解氮为次要因子;全磷、速效磷、水解氮为影响脲酶活性的主要因子,有机质、全磷、速效钾为次要因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作为保护区土壤肥力指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