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寻求小儿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捷径。方法:选10岁以下患儿100例,平均年龄(6.2±2.1)岁,随机分为两组(n=50),Ⅰ组(实验组)用18号短套针直接低位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Ⅱ组(对照组)用传统高位穿插导引置管。结果:首次穿刺置管成功Ⅰ组49例(占98%)、Ⅱ组40例(占80%),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误穿动脉Ⅰ组1例(占2%),Ⅱ组6例(占12%),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4例首次穿刺未见回血。结论:低位右颈内静脉直接套针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的高位穿刺导引置管法,且并发症少,更适用于10岁以下小儿经皮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效果。方法 4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25例)和体表定位组(23例)。超声引导组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体表定位组使用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法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试穿次数及穿刺并发症。结果超声引导组一次成功率为92.0%,明显高于体表定位组的60.9%(P<0.05);超声引导组穿刺时间短于体表定位组(P<0.01),穿刺次数少于体表定位组(P<0.01);穿刺相关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穿刺时间缩短,穿刺次数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穿刺置管在休克抢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75例休克抢救患者随机分为A组(29例)、B组(24例)、C组(22例)3组,其中A组行动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行蝶型静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穿刺置管;C组行中心静脉导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比3组穿刺时间、出血量、静脉通畅情况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A、B组穿刺时间均比C组短(P〈0.01),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出血量最多,A组出血量最少,3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B组通畅率比A、C组低(P〈0.05),A、C两组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B组,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置管是休克抢救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方法:正确实施50例颈内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护理。结果:45例透析者选择颈内静脉穿刺1次性穿刺成功;2例失败,改为股静脉穿刺置管;余3例因颈内血管条件差直接改为股静脉穿刺置管。结论:此方法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是安全有效的紧急通路。拔管后伤口愈合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老年穿刺困难患者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15例穿刺困难患者,不使用留置针,连续输液15 d,即225例次,按单双日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静脉穿刺。双日采用传统法即热水袋热敷拍打局部顺向穿刺,单日采用改良法即是采用逆向穿刺配合血压计袖带加压法。比较两种方法浅静脉充盈度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改良式穿刺法的浅静脉充盈程度明显优于传统法(Hc=16.36,P〈0.01),其充盈良好率(83.9%)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6.4%)亦均明显高于传统法(分别为59.3%及87.7%,P〈0.05)。结论逆向穿刺配合血压计袖带加压法可提高老年穿刺困难患者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降低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后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4月至2009年10月的156例作为对照组,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的1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行循证和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管道脱出、堵塞、感染、下肢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分别为0.6%、1.3%、0%、0.6%,对照组则分别为5.1%、6.4%、3.8%、5.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解决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后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左肝管造影术临床应用的优点。方法;对67例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穿刺左肝管造影,观察其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67例中成功63例(成功率为94.0%),无并发症发生,并经手术证实无出血及胆漏。结论:B超引导经皮穿刺左肝管造影术行黄疸定位诊断具有准确性高、损伤小、操作简便和无出血、胆漏、血气胸发生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颈内静脉置管常用于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压监测、快速扩容、肿瘤病人的大剂量化疗和肠外营养治疗等.2001年至今本科采用导丝引导颈内静脉置管运用于血液透析治疗10例,无1例发生空气栓塞、堵管、感染等并发症,且透析疗效好.现将操作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大面积烧伤患儿液体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42例烧伤总面积达30% ~ 50%、2~5岁的小儿按前臂肘部皮肤是否被烧伤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2例,采用PICC进行输液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对比两组方式置管的保留时间和静脉炎发生的情况及程度.结果 观察组留管时间为(100.0±20.3)d,远长于对照组的(5.0±2.3)d,(P<0.01);且治疗期间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1%vs 40.0%,P<0.05).结论 PICC置管在救治小儿大面积烧伤时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和护士工作量,降低了治疗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的不同途径给药途径对防治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疗效。方法:盐酸氨溴索经静脉给药(A组32例)、气管内给药(B组38例)及联合气管、静脉给药(C组36例)3种方法防治HMD,比较3组HMD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HMD发生率:A组为15.6%(5/32例).B组为10.5%(4/38例).C组为5.6%(2/36例);以C组的HMD发生率为低.但3组间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C组例中无1例死亡.A组死亡2例.B组死亡1例。C组的呼吸衰竭、肺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8%,明显低于A、B组(P〈0.05)。绪论:联合气管、静脉应用盐酸氨溴索防治HMD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呼吸衰竭、肺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体位固定在婴幼儿静脉穿刺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行输液治疗的婴幼儿肺炎60例,患儿年龄1个月~3岁,采取自身前后对照,静脉输液开始3 d为对照组,输液后3 d为实验组,实验组采用体位固定进行输液,对照组采用随意体位进行输液。结果实验组、对照组静脉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3.3%、74.4%,家属满意度分别为93.3%、76.6%,护士对穿刺有信心者分别为96.7%、7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体位固定是一种简便实用、能提高婴幼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恶性肿瘤患者行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的应用效果.方法 96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9例)采用PIOC置管,B组(47例)采用CVC置管,对比两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的长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3.9%,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导管留置时间为(112.2±68.7)d,明显长于B组的(48.0±26.2)d(P<0.01);A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B组的导管相关感染、导管脱出、误入动脉及发生气胸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方便、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轻微,因此提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锁骨下静脉与股静脉穿刺置管在颅脑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探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颅脑病人45例,分为A组,选行股静脉穿刺的颅脑病人55例,分为B组。分别行穿刺置管后,比较两组病人的穿刺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穿刺成功率及术中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但在术后并发症中,A组患者明显低于B组。结论对于颅脑手术病人使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更安全、有效、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4.
模拟机等中心技术在肺部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X线电视导向经皮穿刺肺活检技术进行改良,用模拟机准确进行肺穿刺部位及进针方向的定位,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应用模拟机放疗等中心定位技术确定穿刺点,通过测距灯确定病灶中心至胸壁的深度,以此为依据进行经皮穿刺肺活检术。结果:对500例肺部团块性质待查者进行经皮肺活检,总定位穿刺成功率达99.8%,其中,一次穿刺成功率91.0%(455/500);二次穿刺成功率99.4%[(455 42)/500];三次穿刺成功率99.8%[(455 42) 2/500]。本组病例并发症发生率4.6%(23/500),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模拟机放疗等中心定位技术行肺部穿刺活检术,操作简便,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高,医护人员可避免X线辐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PICC管(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和体外负压引流瓶持续引流的效果,总结其护理方法。方法选取确诊为癌症并胸腔积液患者60例,在B超定位后行胸穿,将PICC管置于胸腔并外接体外负压引流瓶持续引流,持续或间断引流5~21d。结果本组60例患者均一次成功置管,无气胸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采用PICC管和体外负压引流操作方法简单、安全,危险性小,患者痛苦少。术前的心理护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提高了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成功率,有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行深静脉穿刺置管适宜方法。方法:严格无菌操作技术,依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结果:152例次病人中,一针穿刺成功102例,占67.11%;再次穿刺成功47例,占30.92%;单侧失败改对侧穿刺3例,占1.97%;双侧穿刺失败0例,总成功率100%。并发症:导管阻塞1例,为1例休克病人;穿刺点出血1例,为1例DIC病人。结论:深静脉穿刺置管有特殊要求,要认真做好每个环节,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局限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局限性腹腔积液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均1次置管成功,手术过程顺利,成功率100%。术中抽液30~450 m L,平均105.0 m L;术后引流时间3~22 d,平均6.5 d;临床症状消失时间1~5 d,平均1.8 d;B超复查积液完全消失1~7 d,平均4.5 d。术后导管堵塞3例,冲洗后复通2例;需要无菌导丝通管1例。19例均治愈,术后随访1~6月,无异常发现。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局限性腹腔积液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够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有效引流积液,控制炎症发展,缩短住院时间,是治疗腹腔局限性积液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术对肺部疾病定性诊断的意义及安全性。方法:对41例经胸部X线、CT发现肺部病灶,但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和常规痰细胞学检查均未能定性诊断的病例,应用精细肺活检针在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术。结果;本组41例穿刺成功率97.6%(40/41),穿刺诊断率95.1%(39/41),穿刺诊断与临床符合率为90.2%(37/41)。本组病例并发症发生率29.3%(12/41),其中肺内出血为14.6%,气胸7.3%,咯血4.9%。结论:CT引导经皮肺活检实用、安全、准确性高、创伤小,是肺部疾病定性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肺癌胸腔积液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明确为肺癌胸腔积液的29例病人行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术后观察引流情况、临床症状及胸腔B超扫描等指标。结果:置管全部成功,CR17例,PR8例,NC4例(长期带管),有效率86.20%,均未出现穿刺出血、复张性肺水肿、纵隔摆动、严重胸膜肥厚、置管局部感染和胸壁针道转移。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治疗肺癌胸腔积液创伤小,操作方便,疗效好,引流较彻底,为随后注入化疗药物提供方便,能提高恶性胸水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复杂性胆囊炎胆囊切除的手术方式。方法 83例复杂性胆囊炎患者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术中的操作方法及术中胆囊管残端处理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83例中除3例中转开腹,2例术后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后痊愈外,其余病例均成功治愈,无胆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 LC治疗复杂性胆囊炎,术前采用B超和(或)CT检查与评估、术中细心分离粘连和不强求用钛夹夹闭或结扎胆囊管,而采用腹腔置管引流法,可减少胆管损伤和中转开腹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