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盲目崇拜:我国民间祭山禁林习俗的原始宗教文化背景广州市农业委员会古开弼祭林拜树是普遍存在于我国历代各民族民间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作为祭林拜树习俗的伴生物,林业禁忌也是我国民间历代相沿的一种林业民俗文化现象。剖析林业禁忌习俗文化的产生与演变过程,透视各...  相似文献   

2.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树木与人类相生相伴、密不可分。远在人类的幼年时期,先民们出于对森林和林区内诸多事象和物象的神秘莫测.自然而然地产生敬畏和膜拜,并把森林中的树木和藤本植物等神化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精灵”,从而逐步形成树木崇拜习俗。树木崇拜源于原始人类的自然崇拜,由树木崇拜而产生的祭林拜树习俗文化,则属于原始宗教文化的范畴。恩格斯认为:产生宗教的两种压迫,一是自然力量对人们的压迫,二是社会力量对人们的压迫。早期人类对树木崇奉的祭祀活动,主要根源于对巨树大木所表现出来的伟岸挺拔形象而产生的震摄心…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二个问题《中原文物》编辑部张锴生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农业起源地之一,也是一处不可否认的稻作农业起源中心。稻谷是原始农作物中发现最多、食用最久的一种,探讨稻作农业的起源是研究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发展、农业文明进程的重要内容,这个问题的探讨已持...  相似文献   

4.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书中大量描述了当时该地区所举行的各种祭祀礼仪,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祈求丰收而进行的农业祭祀仪式。通过对这部分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祭祀仪式如籍田、祭社稷、祭风师、祭雨师、祭雷神、祭青苗神、送蝗虫等进行必要的整理和考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当时这一地区农业祭祀礼仪的基本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唐代农业祭祀礼仪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一轮世界产业革命浪潮正在悄然迫近。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世界经济已面临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联合国经合组织专家指出,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创新、流通、分配和应用基...  相似文献   

6.
都市农业比较研究及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都市农业作为一种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现象,正越来越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关注.都市农业正从一种社会现象发展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插秧祭     
“插秧祭”也称“栽秧节”,是傈僳族的祭祀活动之一,在每年插栽水稻的首日,傈僳族同胞都要在早晚举行传统的“插秧祭”。 “插秧祭”是傈僳族同胞按照传统习俗,进行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商代甲骨文中有一些动物专字,反映了当时家畜的细分、野生动物的捕猎、祭祀与祭牲等问题。这些动物专字是了解和研究商代社会驯化、饲养、狩猎、使用动物的珍贵材料,体现了其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相关产业与社会的关系,对于研究中国先秦时期的农牧业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对已公布的关于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材料和数据进行综合梳理,可以发现:一方面,诸多材料指向这一时期以渔猎采集而获得的野生动植物是原始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而栽培植物与家养动物在先民食谱中的比重则较低,揭示出农业生产出量较少;然而另一方面,在各遗址出土的遗存中用于农业生产、收获、加工的石器农具又占据很大比重,揭示出先民对农业较多的劳动量投入。本文参考聚落考古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上述投入与产出的矛盾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人类生理性特征要求其追求定居的生活方式,在可利用资源短缺的条件下,以对农业投入更多的劳动量获取较少产出,以弥补渔猎采集的食物不足,并换取迁徙行为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是原始人类斟酌权衡后的一种理性选择。同时,这一理性选择对原始人类的文明化进程产生了极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史家桥原始稻作农业遗存江西省湖口县鞋山风景名胜管理处杨赤宇一九九一年,在第一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我在《鄱阳湖原始稻作农业遗存的发现与研究》一文中,曾提出有关这一湖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稻作农业的空白问题。经过六年来的努力,对于这一课题研究,终...  相似文献   

11.
直销,起源于农村,原始直销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满足自给自足后的剩余农产品。将直销还源给农民,作为农产品销售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都市农业是发生在城市化过程中,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联系的一种农业现象。那么当代急速发展的城市化究竞给城市毗邻地区的农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农业究竟发生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这是所有研究都市农业的学者共同感兴趣的一个问题。都市农业的主体功能深化和多功能拓展,正是当代急速发展的城市化给其毗邻地区的农业带来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祈雨扫晴摭谈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陶思炎一、雨旱信仰在古代农业型社会中,雨水是农耕的命脉,也是造神诱因。先民所谓“神”者,多因其能“为风雨”而称之。《礼记·祭法》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荀子·天论》曰:“列星随旋,日月...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 ,全国绝大多数地方的农业生产逐步摆脱了小打小闹、自给自足的原始生产状态 ,正向规模生产、集约经营等产业化方向发展 ,这对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然而 ,在当前 ,一种有悖于农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产业化热”在一些地方滋生蔓延 ,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并不是反对农业走产业化的路子 ,而是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 ,谨防过热现象的发生。“农业产业化过热”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叫得响 ,动作大 ,大定“超常规发展”规划 ,兴师千万 ,结果虎头蛇尾 ,收效甚微 ,…  相似文献   

15.
《江淮东部的原始超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的补充说明南京博物院,江苏农科院张敏,汤陵华江淮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史前稻作农业栽培区。根据对江淮东部地区所发现的史前稻作农业遗存的研究,我们撰写了《江淮东部的原始稠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一文,在《农业考古》1...  相似文献   

16.
发展山区经济应将山区原始的自然经济引向市场经济的产业化发展,通过对资源的科学配置,把耕地、林地、水面、庭院四大板块的地表资源,组建成农业、林业、牧业、庭院、企业五大财源基地,建立适应山区经济发展的生产模式,培植出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经济的增长点,这样将更好地获取社会经济效益。建立山区特色的经济模式有以下五种:1.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型农业经济发展生态型农业经济,可建立三种生产模式。第一种是水尽基利的节水农业模式。即利用水资源兴修水利,扩大旱改水面积,建立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形成水稻、水产、水草的水陆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提高,农业生产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由于当前农业生产主要以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为主,而农业生产者越来越老年化,造成农业新技术接受应用困难的困境。针对这一现象,文章提出了走出这个困境的办法,对于广大农业技术推广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一、林业经营进行"生态利用"的发展历程(一)萌芽阶段这时的林业主要是放火驱兽、辟林为田的原始阶段。是我国历史上最原始的一段时期,这部分进行生态利用知识在萌芽阶段。因为这时的林业资源主要是提供木材。虽然现在还有部分地区有着对森林破坏现象的发生,这大概是保护环境的宣传不到位,或者是有些群众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很低,但是原始社发生此类现象确实是因为经济水平落后的自然表现,也是一种历史表现,但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19.
数字     
五条措施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就新农村建设提出五条措施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机制。改变过去的财政收支格局,让资源向农村流动: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如果农业仍然停留在原始的耕作方式,那么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局面就不会根本改变:三是深化农村改革。实行承包责任制,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本质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三结合”办学模式的产生及不同提法辨析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马原良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简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是适应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教育起源于劳动,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展。在人类社会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