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引近来茶文化界,有几篇关于谈中日茶事的文章。虽然不尽可读,但“不为无益之事,怎遣有涯之生”,再加上有几位茶友多次希望我写点东西,所以也借此题目写成这篇“刍议”。窃以为谈学术,就以唯学术为不二法门,不必参杂其他。更认为学术讨论的前提,第一是对所讨论的问题要有真识见,唯此,才能“知解对等”地讨论起来,也才有意思,否则,枰上初手怎能对弈九段———有什么看头,又如何过招呢?第二,学术讨论的文笔应当大气典丽,起码要对评论的对方尊重、客气,不失儒雅之风,斯为学术讨论之上品。总之,学术讨论不必檄文式———毕竟不是声讨、口诛、笔…  相似文献   

2.
赵化 《农业考古》2001,(2):303-303
一、茶文化的日本化茶文化源于中国 ,在传入日本后形成了草庵茶道。草庵茶道是从客人步入茶室开始直到离开过程中一整套繁琐的接客、待客、点茶的仪式。它是以禅宗思想为依托 ,集建筑园林、书法、插花与点茶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草庵茶道无论在形式 ,内容还是精神内核上都与中国茶文化有了很大的区别。它既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也融铸了日本本土文化的性格。它的发展衍变的过程发生在两种文化碰撞、交织调和变形的文化整合的大背景下。茶在日本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过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奈良至平安初期。这一时期的日本茶…  相似文献   

3.
顾雯 《农业考古》2001,(4):326-328
20 0 1年 1月 1 7日上午 ,文学博士、中国史学家、日本中国茶文化史研究的开创者、被尊称为“茶经博士”(1) 的布目潮氵风( 1 91 9— 2 0 0 1年 )先生逝世了。在布目先生去世的前一天晚上 ,我接到了先生打来了电话。为吴觉农著《茶经述评》的日文翻译的校正一事 ,先生告诉我 ,今晚已完成了二校 ,明天可以寄出去。由于还有很多汉字的印刷字没有出来 ,先生不放心 ,想请求第三校。对第三校先生提出由自己来做就可以了。当天晚上日本的关西地区和九州地区都正下着小雪。布目先生问起九州的天气情况 ,并嘱咐我当心别着凉。 2 0 0 1年对布目先生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2,(2):317-321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 ,在世界文明史上 ,各显风彩、引人深思。要比较深刻地、内在地理解中、日两个民族 ,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 ,都是难于达到全面地和内在地理解。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深刻蕴含和充分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性。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茶文化 ,然而 ,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 ,而最终成为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种文化作些比较 ,以说明这两种文化所体现的不同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和未来可能的不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永华 《农业考古》2001,(4):314-317
古代中国 ,在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 ,很长时期内都处于高势位 ,对日本文化产生较大影响。日本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和中国都存在着渊源关系 ,但日本文化从来都不是中国文化的简单翻版。换言之 ,日本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 ,不仅有接受的一面 ,也有在接受以后再创造 ,从而输出的一面 ,这种现象也就是一种文化倒流。随着时间的推移 ,所谓的高势位与低势位的界限日益缩小 ,文化交流更多的表现出双向性。本文拟就在这一理念下对中日茶道文化的交流作出分析。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渊源关系可用以下图式表式 :从表中显示出来的最大特征就是日…  相似文献   

6.
茶,原产自中国,后来被日本僧侣带回日本,并结合禅宗思想和日本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通过考察日本茶道的内容可以发现,在茶礼、茶仪和茶精神当中,中国元素普遍存在。日本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能够充分体现东方哲理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石慧敏 《农业考古》2000,(2):289-293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人民心灵的寄托。但根据茶文化界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表明,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日本人的饮茶风尚是从中国传入的,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这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茶及中国饮茶风尚,除了传入日本外,还曾陆续传向了世界各地。 11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威尼斯作家拉摩晓( Giambaftiata Ramusio)著《中国茶摘记》等书,使中国饮茶知识开始在欧洲传播。 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我国茶种输入沙俄。 1637年(明崇祯十年)英国威特斯船长专程率船队…  相似文献   

8.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4,(4):97-102
中国是茶道的发源地。“茶道”一词首见于中唐,是中国茶人的发明。中华茶道萌于晋,兴于唐,继于宋,盛于明,衰于近代。近现代,中华茶道幽而不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华茶道重又走上复兴之路。然而目前茶文化界对中华茶道的理解是见仁见智,多有分歧。为进一步弘扬中华茶道,有必要对中华茶道的概念作出科学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追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国茶传入日本大致可以分为三次。第一次是日本的平安时代(794-1192),由遣唐使把中国唐代的煮茶法带回日本;第二次是镰仓时代(1185-1333),日本佛教僧侣把宋代的点茶法传到了日本;第三次也就是当代。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之  相似文献   

10.
茶人和为贵     
茶人本是精行俭德之人,茶人应该具有宽容、平和之心。我们的茶德有许多说法,从茶学大师庄晚芳先生的“廉、美、和、敬”到茶界泰斗张天福提出的“俭、清、和、静”,“和”字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茶导和,陈香白先生说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他认为“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老和尚在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会上提出: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是“正、清、和、雅”,也可以理解为“茶德”。陈文华先生说:佛学主张“慈悲为怀”、“宽容”和“与人为善”等等,都是与“和”字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产物,融儒、释…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道发展到今天,如果从唐陆羽《茶经》刻印开始计算(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其中兴衰成坏,发展式微,不胜枚举。有关茶的著作、论述很多。《茶谱》、《茶录》、《茶笺》、《茶史》、《茶论》、《茶述》等均见于历代茶文化典籍,而有关茶的诗词文章等就更多了,如唐诗、宋词以及明清笔记中有关茶的资料就颇为丰瞻,流布也很广泛,影响深远,而一些有关茶道礼法、清规、烹茶技艺、茶法、茶诀等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在唐宋以来的禅宗典籍中,仍然保留了不少,譬如《百丈清规》、《禅苑清规》、《五灯会元》等多有有关茶事、茶礼…  相似文献   

12.
潘嘉焱 《农业考古》2004,(2):163-164
春风拂面苏堤绿 ,西子湖畔龙井香。在一曲《从来佳茗似佳人———西湖龙井》的乐曲声中 ,我们屏息静气地观看着“龙井问茶”的茶道表演。晶莹剔透的玻璃茶具组合 ,清新典雅的丝绸服饰搭配 ,行云流水般独具韵律的泡茶过程 ,优美动听 ,淡泊清远的茶道音乐。同时展示了古代文人的四大艺“挂画、插花、焚香、点茶”。整个表演过程雅得令我惊叹 ,美得令我感动。如此绝妙感人的茶道表演 ,她的创作者、表演者是来自西子湖畔的袁勤迹。这次应上海茶叶协会的邀请 ,专程到上海来为我们首批高级茶艺师班的学员授课。她出身书画世家 ,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  相似文献   

13.
巩志 《农业考古》2004,(2):35-37,68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是生活艺术。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一种生活形态,上升为文化现象时,必须有伦理的、哲学的、思想的等诸种文化因素的渗透、积淀,并凝结为核心和灵魂,茶文化也如此,中国古代即重视茶文化思想的研究与总结。唐末的刘贞亮有“茶十德”之说,当代茶文化专家庄晚芳提出“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茶文化专家张天福也提出“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他们都是对中国茶文化思想作总体的归纳和阐发,主要发掘古代文人茶文化的独特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凯亚 《农业考古》2001,(2):167-168
那些坐落在杭州西湖岸边的、风貌各不相类的茶楼之中 ,湖畔居确乎称得上是最堪引人瞩目的 ;尤其是它那设于竹树荫下 ,亦即设于大自然氛围之中的露天茶座 ,则叫人觉得更富有中国茶道的传统审美格调 ,不失其雅俗共赏的自然之美。我在杭州西湖附近几度小住期间 ,几乎每日清晨都在湖畔居的露天茶座一带散步。有时或午间 ,或黄昏 ,亦曾与二三茶侣相约 ,茗憩于斯 ,娓娓茶叙而不已。这座茶楼本属水榭式的建筑格局 ,其南端的楼身则被托起在西湖的水波之上 ,三面无有遮挡外界的墙壁 ,全然是大扇的临湖落地玻璃窗 ,最是便于观光。而假如你想从室内的茶…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道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道是茶艺的哲学,它与美学发生关系,是因为作为茶道的主体(茶人)在茶艺的审美实践中,需要有相关的美学概念、术语和范畴来指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6.
“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事占陵(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无以复加矣!”这是宋人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一文中对有宋一代特别是宋徽宗时代茶文化兴盛局面的描述。“始于唐、兴于宋”的茶,至此已成为普通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开门七件事之一,成为文人雅士“棋琴书画诗曲茶”之修身品性要件之一。由相对奔放热情、色调热烈的唐文化向相对封闭内敛、色调淡雅的宋文化转型,得益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普遍发展、个体的主体价值意识和人格意识较为明朗、教育对象打破严格的门阀贵族限制、以及奉行“右文轻武”政策的宋王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从而创造出一种“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气象。  相似文献   

17.
径山茶考——陆羽《茶经》与日本茶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杭州市区西部的余杭区径山自唐宋以来是佛教临济宗的发源地,茶圣陆羽著茶经的圣地,日本高僧圆尔辨圆创“日本茶道”之源头,历史上演绎过许多令佛徒茶人顶礼膜拜的圣事。……  相似文献   

18.
茶树的种植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饮茶开始较早,但真正的发展期却在唐朝,宋朝之后逐渐兴盛,茶寮馆肆遍布民间,形成了独特的饮茶习俗和饮茶文化。而日本的饮茶始于8世纪,由日本来华僧人带回传入,其发展具备了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日本茶道。那么,中国的饮茶文化和日本茶道在本质上和内容上的区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日本草庵茶与中国文人茶艺术精神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书云 《农业考古》2006,(5):249-255,269
日本茶文化源于中国,在传入日本后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之最纯正者为草庵茶,它以禅宗思想为核心,在形式和精神上都与中国茶文化有了很大的区别。茶文化在日本的发展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奈良至平安初期,第二阶段是镰仓至室町时代末期,第三阶段是真正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草庵茶的形成时期。从国风文化开始的,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融合并获得独立,至16世纪日本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已摆脱了纯粹的中国模式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村田珠光在书院茶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茶汤简素的风格,提出了佗茶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陈云君 《农业考古》2001,(4):277-280
自从传说的圆悟克勤写出“禅茶一味”赠日本禅学弟子后 ,此四字便成了参禅者及饮茶者的“口头禅”传诵千年 ,至今不衰。这四个字固然为禅学浃肌之语 ,可注可疏 ,虽万语千言而无尽其意 ;这四个字无解无释 ,虽置之一言半句即为赘疣 (“禅茶一味”究竟是不是宋僧 (圆悟 )书赠日僧尚无确论 ,而且现在传世的圆悟墨迹中并无“茶禅一味”字样 ,所以我以为杭州赵天相君说是“日本的茶禅一味观念是在珠光时期形成 ,茶禅一味词语更在其后出现”的是 !)。茶与禅在中国唐代即多见于文人诗文、僧家公案之中 ,但自从驻赵州观音院的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