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豆根潜蝇     
大豆根潜蝇(Opnimyia shbatsuji)又名大豆根蛆。属双翅目潜蝇科,是我区近几年新发现的,为害大豆幼苗。 一、为害损失的调查: 1973年以来,据146个点的调查,我区6个县普遍发生,严重地块苗期被害株率达60—80%,百株虫数一般在45—66头,受害地块减产20—  相似文献   

2.
盐城地区麦黑斑潜叶蝇发生情况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黑斑潜叶蝇(Cerodonta denticornis Panle)属双翅目,潜蝇科。主要分布于甘肃、台湾等省。射阳县植保植检站2002年发现麦黑斑潜叶蝇为害大、小麦,并对其为害情况作了初步调查。 发生情况:本县麦田有麦黑斑潜叶蝇的占90%,株害率平均为5.18%,其中小麦株害率为2.44%-  相似文献   

3.
豆秆黑潜蝇(Melanagromyza sojae)是汉中盆地夏大豆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前我区很少发生,自1980年以来,随着大豆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种植面积也随之增加,发生量逐年上升,为害日趋加重,特别是近两年来,豆秆黑潜蝇已成为汉中地区大豆生产上的障碍因素。自1988年以来,大豆苗期被害株率常在50%左右,严重的达80%以上,生长后期被害株率90~100%。现将我们对该虫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刺足根螨严重为害大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刺足根螨犤Rhizoglyphusechinopus(FumouzeetRobin)犦属蜱螨目,粉螨科。近几年该螨在嘉祥县大葱产区发生为害严重。1999年5月在本县嘉祥镇菜庄李村、石庄村、孔庄村发现该螨为害,大葱被害株率达30%~40%,经济损失20%~35%。2000年扩展至万张乡、疃里镇、卧龙山镇。2001年在嘉祥镇满庄、杜庄葱田调查,随机抽取100株,有虫株率达20%。该螨还为害大蒜,造成减产。刺足根螨在嘉祥县1a发生9代,世代重叠。以成、若螨在土壤内或被害植株内越冬。发育起点温度6℃。完成1代所需时间,在18~23℃条件…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水稻潜叶蝇发生规律及为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黑龙江省3个地区5个市县对水稻潜叶蝇进行研究,初步明确了黑龙江省水稻潜叶蝇的发生规律,生产上以二、三代为害为主,并测定了水稻潜叶蝇的产量损失,水稻潜叶蝇的百株虫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y=-1.151+0.208x±1.793(r**=0.989),防治指标为百株虫量20头。该研究经多年实践检验,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水稻潜叶蝇(Hydrellia griseola Fallén)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可造成10%~20%的减产,广泛分布于温带地区,而在海南之前未有该虫发生为害的相关记录或报道。2018年8月笔者在海南三亚发现了疑似该虫为害,经鉴定,确为水稻潜叶蝇,补充了水稻潜叶蝇新的分布记录。评述了该虫对水稻种植及水稻南繁育种制种的的潜在为害,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7.
豆秆黑潜蝇Melanagromyzasojae(Zehntner)属双翅目 ,潜蝇科。江苏省滨海县 1年发生 4~ 5代。寄主植物以大豆为主 ,也能为害赤豆、绿豆、四季豆和豇豆等豆科作物。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豆秆黑潜蝇发生呈加重趋势 ,一般年份夏秋大豆最终被害株率在 80 %以上 ,产量损失较大。为掌握豆秆黑潜蝇的发生规律 ,为测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于 2 0 0 1年至 2 0 0 2年度对滨海县豆秆黑潜蝇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研究 ,2年趋势基本一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采用系统法 ,大豆按不同播期 (早播春大豆、晚播春大豆、早茬夏大豆、中茬夏大豆…  相似文献   

8.
小麦黑潜蝇生物学特性研究牟秀君,陈贵平,鞠金鑫(山东枣庄市山亭区农业局277200)小麦黑潜蝇(AgromyzaambyguayanonisMats)属双翅目,潜蝇科。该虫自1989年以来在山东枣庄一带为害小麦严重。据调查小麦出苗后即受小麦黑潜蝇幼虫...  相似文献   

9.
蔬菜上11种潜叶蝇的鉴别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蔬菜上11种潜叶蝇的鉴别雷仲仁王音问锦曾(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近年蔬菜上潜叶蝇为害日趋严重,几乎各种蔬菜包括叶菜、番茄、土豆、瓜类都被害,并造成毁产事例。为害蔬菜的潜叶蝇种类很多,不同虫种为害习性不同,防治方法也不同,有些为...  相似文献   

10.
高唐县小麦金针虫发生加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针虫是高唐县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本县为害小麦的金针虫主要是沟金针虫和细胸金针虫.金针虫主要在小麦越冬前和小麦返青后两个时期为害.在土中为害播下的小麦种子、植株的根和地下茎等,常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苗断垄.据本县植保站春、秋两季调查结果(表1),近年来该虫在本县麦区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发生范围不断扩大.虫口密度由20世纪90年代每平方米0.1头.发展到现在的0.58头,严重地块高达8头,平均死苗率由20世纪90年代的0.2%,发展为现在的1.5%,严重地块高达30%左右.在部分地区已对小麦生产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