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禽流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血清学实验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禽流感诊断技术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新进展,本文对有关该病的诊断方法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认为比较可行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2.
无菌采集病料经处理后接种9-11日龄鸡胚,收取尿囊液测定血凝活性,若为阴性则应继续盲传2—3代。对具有血凝活性的尿囊液需先用新城疫(ND)抗血清做血凝抑制(HD试验,以排除ND感染。然后用免疫扩散等方法来检测特异性核心抗原——核糖蛋白(NP)或基质蛋白(MP),再用血凝抑制试验  相似文献   

3.
禽流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禽流感不仅对世界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感染人,公共卫生意义重大。由于其病毒亚型众多,抗原性变异极快,毒株的致病性也相差很大,早期快速诊断和血清学检测就成为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的前提条件。禽流感病毒的传统诊断方法是分离病毒和检测抗体。近年来,又相继建立了血凝抑制试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诊断技术及分子诊断技术。文章对禽流感检测方法快速诊断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禽流感诊断方法概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禽流行性感冒 (AI)简称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 A型流感病毒 (AIV)引起的一种禽类疾病综合征。禽类感染 AIV后,表现从亚临 床到轻度上呼吸道症状、精神萎顿、食欲减退、种鸡产蛋量和种蛋孵化率严重下降,到急性全身致死性疾病综合症。 AIV广泛存在于多种家禽和野生禽类中,而且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易与 ND、 IB、 EDS- 76相混淆。虽然禽流感分离株大部分都不是高致病力毒株,但由于禽流感病毒抗原性及致病力的易变性,对养禽业已构成潜在的威胁。 1 AIV的遗传变异性   AIV的遗传变异包括抗原性变异和致病性变异…  相似文献   

5.
禽流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A型禽流感病毒(AvianInfluenzaVirus熏AIV)引起的禽流感,又称禽流行性感冒,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因感染禽的种类、年龄、病程长短、并发感染情况及感染毒株毒力等不同而表现不同,且无特征性性状和剖检变化眼1-4演。因此,禽流感诊断一直依赖于病原的分离鉴定。随着血清学实验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禽流感诊断技术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新进展眼5演。琼脂扩散试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等常规方法的使用虽有一定的优势,但免疫荧光法和ELISA也日益显示出其快捷准确的特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核酸序列分析法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也使PCR熏RT-PCR及核酸探针等检测技术成为可能。本文就是对有关该病的诊断方法加以总结,并提出了认为比较可行的改进方法,旨在方便对禽流感做出及时而有效的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6.
禽流感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禽流感病毒由于亚型众多,且各亚型之间无交叉反应性,这使得禽流感病毒的检测工作较为困难.目前,传统的禽流感病毒检测方法主要是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方法.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因其具有更加灵敏、特异、快速等特点,成为了当前禽流感病毒检测方法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人们也正致力于将一些新兴的检测方法应用到禽流感病毒的检测中来.论文就近年来禽流感分子生物检测方法和这些新兴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禽流感是严重危害畜牧业和人类健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多年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生过此病,危害巨大.世界各国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文章就目前国内外对禽流感病毒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禽流感是一种可以感染多种禽类和人的烈性传染病,其病毒亚型众多,宿主范围广,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和重组,该病毒可以突破种间障碍感染人,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近年来禽流感的发不仅给养禽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而且该病的快速诊断与防治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章就近年来禽流感检测方法的发展概况进行了简单的综述,主要包括传统的病毒分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方法,以及为了满足快速检测的需要所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伪狂犬病病毒(PRV)属于疱疹病毒科(Herpesvirdae)、a-疱疹病毒亚科(Alpherpesvirinae),可引起多种动物的临床或亚临床感染。猪是该病毒最主要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本病毒可引起怀孕母猪流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新生仔猪发热、神经症状、麻痹、衰竭死亡,死亡率可达100%;成年猪多耐过而呈隐性感染,成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有资料  相似文献   

10.
禽流感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 《中国禽业导刊》2006,23(22):37-37
禽流感亚型众多加上基因突变、重组和重排,使其变异极快,导致毒株的致病性也千差万别,早期快速诊断和血清学监测无疑是预防、控制禽流感的前提条件。随着血清学实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在检验检疫、疾病控制、农业及畜牧业领域、禽流感诊断技术的研究等方面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禽流感是一种可以感染多种禽类和人的烈性传染病,其病毒亚型众多,宿主范围广,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和重组,该病毒可以突破种间障碍感染人,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近年来禽流感的发不仅给养禽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而且该病的快速诊断与防治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章就近年来禽流感检测方法的发展概况进行了简单的综述,主要包括传统的病毒分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方法,以及为了满足快速检测的需要所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5.3.2.5 免疫荧光技术(IFT) 免疫荧光技术就是荧光抗体技术(FAT)。IFT早在1961年就开始用于人类流感的快速诊断。1984年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爆发禽流感时Skeeles将IFT首次用于AIV的检测。IFT最早用于病毒的鉴定和定位病毒感染细胞中特异性抗原,主要是核内荧光;用MP抗原的荧光抗体主要出现胞质荧光,核内也有部分荧光。  相似文献   

13.
禽流感及其防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禽流感严重威胁世界各国的养禽业,由于禽流感病毒抗原及其致病的易变性,这就要求未来的防制策略要采取早日检测,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进行病毒鉴定、检疫及免疫保护等措施,建立全国性禽流感检测网络,从而使禽流感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传统AIV诊断方法如病毒分离鉴定、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间接血凝抑制实验及病毒中和实验等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其操作过程繁琐费时,敏感度低  相似文献   

15.
禽流感检测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禽流感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全身的严重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禽类烈性传染病。2004年初,由高致病性H5N1亚型AIV引起越南、泰国、日本、中国等地的大批禽类死亡,给亚洲地区的畜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世界各国对禽流感的早期诊断和防治都很重视。  相似文献   

16.
禽流感的诊断检测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致病力禽流感(HPAI)被国际兽疫局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本文对HPAI的诊断检测技术及防制对策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禽流感诊断方法如病原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禽流感疫苗预防禽流感的效果和缺点。  相似文献   

17.
禽流感分子生物学快速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自1878年首次报道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遍布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烈性传染病,可对鸡群造成毁灭性的打击。1997年香港禽流感事件中,禽流感病毒首次突破种间屏  相似文献   

18.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而引发的一种发病快、病程短、高病死率的接触性猪传染病。目前缺乏成熟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早期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有利于ASF的诊断防控。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针对非洲猪瘟病毒分离和猪红细胞吸附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方法,以期为ASF的有效诊断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牧业通讯》2004,(5):58-60
以对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患病家禽流感病毒病原分离鉴定作为最后确诊的依据,即:  相似文献   

20.
禽流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家禽和野禽感染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本病自1878年在意大利首次报道以来,不断蔓延,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本病的暴发和流行[1]。每次禽流感暴发和流行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H PAI)的暴发和流行,都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禽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 yxoviridae)流感病毒属,根据血凝素H A与神经氨基酸酶NA的不同,可组成众多血清亚型流感病毒。迄今为止,在A型流感病毒中,已鉴定的H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