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充分利用种植空间和资源的基础上,南疆棉田尝试间作套种种植模式,能够在增加收益的同时,减轻因多年重茬带来的病虫危害,有效促进增产增收。因此,本文通过探析棉田间作套种技术的优缺点,为南疆棉花产业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充分利用种植空间和资源的基础上,南疆棉田尝试间作套种种植模式,能够在增加收益的同时,减轻因多年重茬带来的病虫危害,有效促进增产增收。因此,本文通过探析棉田间作套种技术的优缺点,为南疆棉花产业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棉田立体多熟种植是以实现棉花多层次利用光、热、水资源,集技术、劳动力、物资为一体,密集型高集约的棉田耕作新技术,解决了棉花比较效益差的问题,是稳棉增效的一条有益途径。棉田多熟种植秋冬春三季田间农事繁忙,各个生产环节紧密相连,管理工序多,投入劳动力多,因此要求棉花栽培中通过合理运筹尽量来简化栽培,提高栽培质量,从而获得节本省工,提高棉田立体多熟种植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4.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在“二高一优”农业发展方针的指导下 ,棉田立体种植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棉田两熟以上种植的面积已经达到 70 % ,每公顷增收 75 0 0元左右。棉田立体种植对发展棉花生产 ,增加农产品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立体种植的发展棉田立体种植的形式多样 ,以季节划分有三类 :( 1 )前季套种。套种作物在棉花移栽前种植 ,与棉花生长前期短期共生。如秋播春 (夏 )收的麦、豆、油菜、大蒜、秋菜 ,冬播春 (夏 )收的马铃薯 ,春栽夏收的果豆类。 ( 2 )同季间作。与棉花生长部分或全期共生。如秋播夏收的百合 ,…  相似文献   

5.
黄淮海棉区麦棉两熟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麦棉两熟的发展概况黄淮海地区是棉产区,也是粮产区。过去在小面积上有麦棉两熟种植,一般亩产小麦100~150公斤,子棉100公斤。60年代起不少地区开始麦棉间作套种,一度发挥了增产效果。70年代麦棉间作套种面积有了一定发展,1976年麦棉两熟棉田约占棉田总面积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变棉田种植结构和综合效益低的状况,探索一条多熟制的路子,达到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笔者从1985~1987年,在棉田进行了以棉花为主的花生、大蒜、食荚豌豆的间作套种栽培实验,已取得初步成效。本文试图对棉田间作套种的综合效益和技术要点予以浅析。  相似文献   

7.
钱洪璋 《江西棉花》2002,24(6):31-32
盐城市棉田立体种植由过去从单一麦子套种,发展到多品种、多层次、多格局的立体种植模式,2001年全市棉田秋冬套种经济作物3 52万公顷,占棉田面积22 2%,春夏间作经济作物9 84万公顷,占棉田面积的62 3%,每公顷平均生产皮棉1431kg,每公顷增收15000元以上,部分高产高效田增收达37500元以上,东台春马铃薯套种棉花,每公顷增收16500元以上,大丰三龙镇刘如干0 41公顷棉田套种阳春白菜收入就达1 2万元,仅2000年棉田立体种植全市农民计增纯收入5 4亿元,有效地提高棉田综合效益。为适应市场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棉田种植业调整,提高农民增收增效,…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河南棉花生产目标已经从夺取优质高产转向了实现棉田高效,棉花生产模式逐渐发展为多熟套种高效种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河南省初步形成了小麦-西瓜-棉花、小麦-甘蓝-棉花、甘蓝-西瓜-棉花等多熟套种一系列成功的棉田高效栽培模式,现已成为实现提高复种指数和增加植棉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麦、瓜、棉、豆间作套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杂交棉花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普及,早熟大豆品种的育成与推广,棉田套种大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大豆、棉花、西瓜和小麦四种作物间作套种,既能增加生产效益,也能使大豆增产。简要介绍这四种作物的间作套种技术及获得高产、高效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0.
棉田立体化多元间作套种技术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操作简单、群众乐于接受的实用技术,是现阶段提高棉花单位面积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棉田间作套种的优势是:充分利用作物秸秆高低差,种植时间差,水肥需求差,根系深浅差,光照强弱差;充分利用温、光、水、土、气、肥、药;加强管理,科学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发挥多种作物的边行优势,挖掘群体的增产潜力,改善作物的生态环境,产值可成倍增长。一般棉田套种每公顷可增加收入4500~15000元。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并筛选出了河南安阳生产上技术成熟,便于推广,效果明显的麦棉菜套、…  相似文献   

11.
棉花和油菜是我省的两种主要作物。棉油两熟制的发展,不仅稳定了棉花生产,而且油菜也获得了增产。1985年全县棉花面积15万亩,平均亩产皮棉95.3公斤,当年又在棉田里套种油菜13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县以麦棉两熟套种为主体的种植制度迅速发展。1984年全县麦棉两熟套种面积为21万亩,占棉田总面积的50%以上。在麦棉两熟套种中,有的区、乡采用了麦、棉、粮工作三熟的种植方式。有人认为麦棉套种应以棉为主,只能二作不宜三作三  相似文献   

13.
木薯间作套种穿心莲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薯作为全球重要的薯类作物,既是热带地区粮食安全的保障,也是重要的淀粉工业原料。为促进木薯产业的发展,提高木薯种植比较经济效益,根据我区木薯间作套种中药材穿心莲在平南县的种植管理经验,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木薯间作套种穿心莲栽培技术,为木薯间作套种规范化栽培和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棉田间作套种既有利于稳定棉花面积,又有利于提高棉田经济效益。近年来,平湖市以棉田套种西甜瓜为主的间作套种发展较快,但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瓜棉套种由于瓜类成熟偏迟,瓜棉共生期长、生长矛盾突出,棉花不仅难高产,而且棉田中后期的防病治虫对瓜类污染大,影响其食用安全性,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从1996年起,平湖市开始试验示范棉田套种大棚瓜菜的“万元百公斤皮棉”高产高效间作套种模式,旨在利用大棚甜瓜的早熟高效和早春瓜棉共生期间的大棚增温保湿效应,促进棉花早播早栽早发育,延长其有效结铃期,实现增铃增…  相似文献   

15.
慈溪县传统的棉田耕作制度是,冬作春粮(大小麦、蚕豆)与黄花苜蓿间作,夏作棉花与春粮套种的两熟栽培制度。六十年代间作绿肥面积占棉田总面积的85%左右。棉花产量高且稳定,平均皮棉亩产113.7斤。七十年代以来,绿肥面积不断减少。1982年统计,全县棉田绿肥面积6.63万亩,只占棉田总面积的16.64%,亩产鲜草量在千斤以下,棉田有机质肥料严重不足。绿肥面积迟  相似文献   

16.
椒、棉、玉米立体种植技术是充分利用棉地的休闲时间和面积,根据辣椒、棉花、玉米的高矮、熟性不同,合理安排茬口,进行立体间作套种,实现棉地一年三熟,增产增收新技术,该项技术在孔垅镇经过三年的试验、推广、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发展概况孔垅...  相似文献   

17.
1棉田多熟高效栽培主要配套模式适宜于城郊棉区推广的多熟高效栽培配套模式共有三大类型。第一类:夏收作物与棉、菜套种型,其中有小麦—棉花—叶菜;小麦—棉花—根菜;大麦—棉花—叶菜;大麦—棉花—根菜;油菜—棉花—叶菜;油菜—棉花—根菜;蚕豆—棉花—叶菜;蚕...  相似文献   

18.
麦玉棉间作套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王少华唐仕芳吴永红①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武汉4300641麦玉棉双膜高产栽培的探索与实践随着市场经济和棉田产业化的发展,传统的麦棉两熟比较效益低,严重影响棉田面积的相对稳定,使棉田面积呈逐年下滑趋势。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9.
六十年代,湖北省开始推广油—稻—稻三熟制油菜。据1963年统计,全省晚茬油菜(包括一季稻和双季稻茬口)近30万亩,占油菜总面积的15%左右。到七十年代初期,三熟制油菜发展很快,1975年已达100万亩,约占油菜总面积的40%。但由于三熟油菜发展历史短,单位面积产量低,生产上存在的技术问题较多。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油料所从1974年以来,开展了水田三熟制油菜高产栽培的研究,供试品种“甘油3号”,  相似文献   

20.
文山州地区玉米间套种大豆三熟制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文山州地区玉米间套种大豆技术的研究,总结出玉米间套种大豆"玉米-大豆-大豆"的三熟制栽培技术模式。在该种植模式下,玉米平均产量457.1公斤/亩,间套种大豆二熟合计平均产量154.2公斤/亩,综合产值1 993.6元/亩,而净种玉米平均产量为490.4公斤/亩,产值为980.8元/亩,玉米间套种大豆三熟模式比净种玉米增收1 012.8元,增103.3%。该种植模式能充分利用文山州地区独特的气候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文山州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