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豆种质资源脂肪酸组分含量及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黑龙江省大豆种质资源的脂肪酸含量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科学地评价和利用大豆种质资源奠定基础.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100个大豆品种(系)的脂肪酸组分进行了测定,并对各组分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中的脂肪酸含量高低顺序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亚麻酸>硬脂酸.不同大豆品种各脂肪酸含量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硬脂酸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3.24%,亚油酸的变异系数最小,为4.57%.通过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和棕榈酸呈极显著负相关,棕榈酸与硬脂酸呈显著负相关,而亚油酸与亚麻酸呈显著正相关.蛋自质与油份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东北春大豆推广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齐宁 《大豆科学》2001,20(1):45-48
对东北三省自 50年代至 90年代 3 2 0份大豆推广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看出 ,三省大豆推广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以辽宁省品种最高为 42 .45% ,吉林省品种蛋白质含量最低为 3 9.87%。平均脂肪含量吉林省最高为 2 0 .49% ,辽宁省最低为 1 9.48% ,黑龙江省品种平均蛋白质脂肪含量均居中 ,分别为 40 .57%和 2 0 .2 0 %。五十年来 ,三省大豆推广品种蛋白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提高的幅度吉林 >辽宁 >黑龙江。平均脂肪含量吉林辽宁两省品种 50年代至 90年代均呈下降趋势 ,黑龙江品种平均脂肪含量略有提高。吉林辽宁两省不同熟期品种蛋白质含量均从早熟组至晚熟组呈逐渐上升趋势 ,脂肪含量则从早熟组到晚熟组依次降低 ,黑龙江品种蛋白质含量从早熟组到晚熟组逐渐降低 ,脂肪含量从早熟组到晚熟组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陈霞 《大豆科学》1996,15(1):91-95
本文对1988 ̄1994年间,黑龙江省7个地区,60个县市主栽的92个大豆品种的脂肪,脂肪酸组份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主栽的大豆品种脂肪含量较高。92个品种脂肪平均含量为20.73%。不同大豆品种亚麻酸含量变异系数大,表明黑龙江省大豆品种间亚麻酸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92个大豆品种脂肪含量与亚麻酸含量呈负相关趋势,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亚油酸与亚麻酸呈  相似文献   

4.
陈霞 《大豆科学》1996,15(1):91-95
本文对1988~1994年间,黑龙江省7个地区,60个县市主栽的22个大豆品种的脂肪,脂肪酸组份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主栽的大豆品种脂肪含量较高。92个品种脂肪平均含量为20.73%。不同大豆品种亚麻酸含量变异系数大,表明黑龙江省大豆品种间亚麻酸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92个大豆品种脂肪含量与亚麻酸含量呈负相关趋势,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是极显著的负相关,亚油酸与亚麻酸是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试验采用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法以黑龙江省各地区栽培大豆品种为材料,对豆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栽培大豆品种脂肪酸组成的特点是亚油酸含量较高,是构成我省豆油品质优良的重要原因,但油酸稍低而亚麻酸偏高。不同大豆品种脂肪酸组成有明显差异,在试验的69个栽培品种中,有10个品种不但亚油酸含量高于51%,亚麻酸含量低于8%,而且蛋白质,脂肪总含量高于61%。大豆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中,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呈负相关,亚油酸与亚麻酸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东北大豆品种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及其亚基相对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省(区)近10 a来通过审定的163个大豆品种的11s和7s球蛋白亚基组成、相对百分含量和11s/7S比值,并对其进行了省份问比较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问大豆蛋白各亚基的相埘含量存在较大差异;163份供试材料的7s、11S球蛋白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28.95%和56.30%.变幅分别为18.40%~36.20%和47.90%~71.50%,11S/7S比值的变异幅度在1.34~3.32之间,平均值为1.97;初步筛选出α和A3缺失或稀少的特异大豆品种9份;吉林、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4个地区大豆群体蛋白亚基组成及11S/7S比值存在显著差异.7S和11S组分含量问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r=-0.2862,P<0.01).东北大豆品种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及其亚基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变异,为大豆品质育种和豆制品加工业原料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豆脂肪酸及其组成成分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本研究利用来自我国东北和引自国外的三十份大豆栽培品种,以相关系数对大豆脂肪酸及其组成成分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和品种相关系数的趋势基本一致,且品种相关系数更接近于遗传相关系数。油酸和亚油酸及亚麻酸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而亚麻酸和亚油酸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除了亚麻酸以外,所有酯肪酸的组分对油分含量的直接效应都为正的,但油酸和亚油酸的效应较大,且二者各自通过对方具有一个较大的负间接效应。亚麻酸对油分含量的净效应最大,主要来自直接效应和通过油酸负的间接效应。由此看来,改善油质和提高含油量并没有矛盾,但使二者都有明显地改善是有一定困难的。利用轮回选择进行高油酸的选择是大豆品质育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高油大豆品种山宁11和高蛋白大豆品种菏豆12为试验材料,于分枝期末进行氮素和磷素处理.结果表明适当施氮肥均可以提高籽粒中粗脂肪的含量,降低棕榈酸、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提高亚油酸的含量.山宁11以施氮量在N1处理水平(尿素120 kg hm-2)时表现最佳,比不施氮处理棕榈酸含量降低了0.65%,亚油酸含量提高了1.0%左右,而对于高蛋白品种则表现为在N2处理水平(尿素240 kg hm-2)时最佳,比不施氮肥处理油分含量提高了0.56%,棕榈酸含量降低了0.18%,硬脂酸含量降低了0.31%,亚油酸和油酸总量提高了2.37%,亚麻酸含量显著降低.施磷肥均可降低粗脂肪的含量,同时也降低棕榈酸和亚油酸的含量,但对于高蛋白品种则有利于其油酸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脂肪酸组成成分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淮海地区大豆种质资源不同脂肪酸含量的差异,掌握各脂肪酸成分含量间的相关关系,对黄淮海地区8个省份的2141份大豆品种的粗脂肪与脂肪酸各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长期的人工定向选择,大豆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但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下降.不同省份之间的大豆品种资源在脂肪酸的不同组成成分上存在较明显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亚油酸、亚麻酸与百粒重和粗脂肪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在提高百粒重和粗脂肪含量的同时提高必需脂肪酸含量,采用常规育种技术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鉴定和评价亚麻种质资源的脂肪酸组分含量,采用近红外仪检测国内外102份亚麻种质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含量,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结果 表明,5种脂肪酸含量变异系数为11.78% ~35.61%,依次排序为硬脂酸>亚油酸>油酸>亚麻酸>棕榈酸;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4~ ...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籽粒植酸含量降低率作为磷高效大豆品种筛选指标的可行性,本试验以2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沙培盆栽法,测定正常磷和低磷水平下各品种产量、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和植酸含量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根据产量损失率将26个品种聚类成A^G共7个类型,A类品种产量损失率均小于10%,G类品种产量损失率大于60%;B^F各类品种产量损失率介于A、G中间。产量、植酸含量与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地上及地下部含磷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茎粗和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在正常磷及低磷条件下,A^G各类型品种籽粒植酸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但A类大豆品种籽粒植酸含量降低率小于30%,G类则大于80%。田间种植试验进一步证实植酸含量降低率低于30%的品种耐低磷指数大于1.0,属于强磷高效类型;G类品种耐低磷指数小于0.6,属于弱磷高效类型;B^F各类品种介于A、G中间。综上所述,正常磷与低磷水平下大豆籽粒植酸含量降低率可以作为又一个关键指标,与产量及部分农艺性状协同筛选磷高效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2.
南方酸性红壤中有效磷含量低是限制大豆生产的不利因素之一,选育磷高效品种是最有效的途径。采用高、低磷土壤盆栽试验,利用冠干重、根干重、冠磷含量、根磷含量、植株磷吸收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磷利用效率和磷吸收效率等10个性状对5个巴西大豆和11个由其与桂早1号育成品种的磷效率进行了评价,进一步利用主成分和隶属函数对19个大豆品种的磷效率做综合分析,结果发现,除巴西13号和巴西9号外,其他巴西大豆资源磷效率性状均优于桂早1号。由巴西大豆与桂早1号衍生育成的品种华夏5号、桂夏豆2号也优于其双亲,表现正向超亲遗传;衍生育成的品种华夏1号和华夏3号介于其双亲间;其余衍生育成的品种低于双亲,表现负向超亲遗传。结果表明大部分巴西大豆资源在磷效率性状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可在改良华南地区大豆品种的磷效率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栽培大豆资源的耐酸雨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我国出现的酸雨成分 ,设置不同的 pH值梯度 ,对大豆耐酸雨性敏感值进行了确定。为了快速、大量、准确的鉴定、筛选出强耐酸雨性的大豆品种资源 ,发现 2 .0 0为较为适宜的 pH值。并用这一方法对我国来源不同的 10 33份大豆品种资源进行了耐酸雨性鉴定 ,筛选出 1级耐酸雨性大豆品种 68份 ,其中 6份为强耐酸雨性品种  相似文献   

14.
张太平  朱星陶 《大豆科学》2000,19(2):131-139
从贵州大豆品种中随机抽取144份进行脂肪氧化酶测定、豆奶加工试验和品质、农艺性状分析。结果发现了33份楷氧酶缺失品种(其中包括2份育成品种),占鉴定总数的22.9%,包括缺失Lox2、Lox3和Lox2、3几种类型,以缺失Lox3类型较多。脂氧酶民缺失的地方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含量较低,其氨基酸成分及比例与正常品种一样,而缺失的育成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则高达47%以上。利用强碱高温消除豆浆中的豆腥味后,  相似文献   

15.
抗(耐)连作大豆品种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抗性强且丰产性较好的7个品种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评价和筛选抗(耐)连作大豆品种。试验结果表明,抗线5号较其它6个品种出苗率高,根表胞囊线虫雌虫数量较少,产量最高,为2298kg/hm^2,各项产量构成因素表现得也最好。合丰47的大豆根腐病和黑农48的叶部灰斑病发病程度最轻,但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GmPEPc基因的植物RNAi双元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方法将控制油脂和蛋白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GmPEPc转入受体品种沈农9号中,通过抑制大豆内源GmPEPc基因的表达,增加油脂积累,从而获得高油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在大豆组织培养过程中,共切取大豆外植体407块,获得T0代转化苗35株,转化率8.9%。通过对转基因后代中目的基因的整合及表达情况进行分子鉴定。获得23株T_1代转基因后代,其中高抗草丁膦除草剂(喷施浓度300 mg·mL~(-1))14株,通过PCR检测结果表明其中12株为PCR阳性;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GmPEPc基因已经成功插入到转基因大豆植株基因组DNA中。对T_1代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大豆籽粒的平均含油量比对照高9.51%,平均蛋白质含量下降5.44%。这些研究结果为筛选高油脂含量的转基因大豆新株系提供了依据,为下一步高油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大豆不同品种对磷胁迫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25  
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不同来源的8个大豆品种对南方酸性低磷红壤的适应性,并初步分析其磷效率的机理。试验表明:生物学产量、经济学产量、总体磷效率和磷吸收效率具有显著的品种差异。从吸收效率(以吸磷量为标准)来看,BX10属于磷高效、不敏感品种,BD2、GD1和GD3属于磷低效、敏感品种,而BX11、BD1、GD2和GD4则表现不稳定。供试大豆总体磷效率(以生物量为标准)与磷吸收效率表现趋势基本一致,而磷利用效率并没有显著的品种差异。在本试验中,总体磷效率主要取决于磷吸收效率。此外,磷吸收效率较高的品种,其根长和根表面积并没有优势,供试大豆对土壤磷的吸收效率可能受其它根系性状,如根构型和根分泌物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豆子粒比重与生态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纬度、不同品种类型大豆子粒比重有差异。随着纬度的增加 ,春大豆子粒比重增加。同一产地大豆子粒比重春豆 <夏、秋豆 ;但变异系数春豆 >夏、秋豆。大粒子粒比重不如小粒种子 ,大豆百粒重、体积和比重均呈显著和不显著的负相关。大豆子粒比重和生育日数、结荚日数呈正相关和开花与结荚日数二者比值呈显著的负相关 ,缓慢的鼓粒速度有利于增加大豆比重。在大豆生育阶段子粒比重和日照、温度关系由显著的正相关演变为极显著的负相关 ,和温差由负相关演变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在大豆营养生长时期长日照、高温、较小温差 ,在生殖时期短日照、较低温和大的温差有利大豆干物质积累。大豆子粒比重的变化与品种的遗传型本身和物质积累时的气候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阜阳主要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划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阜阳大豆产业的发展和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相互科学引种以及便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为大豆育种改良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大豆遗传特性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美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13份为参照、当地主栽品种和新近选育品种等为主要试验材料25份,3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阜阳大豆熟期组除徐豆16、周豆11和周豆19生育期组是Ⅴ外,其余均属于生育期组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