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苜蓿夜蛾是影响我国大豆生产的重要食叶性害虫之一.在实验室和网室人工接虫条件下,对已获得的遗传稳定的双价抗虫转基因大豆抗苜蓿夜蛾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非转基因大豆相比,抗虫转基因大豆株系T5-150和T5-195的叶片损害程度明显减轻;同时,苜蓿夜蛾幼虫食叶量显著下降、存活天数缩短,发育变慢,蛹化数也显著降低.表明抗虫转基因大豆抗苜蓿夜蛾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抗蚜虫棉花新种质的培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外源抗蚜基因导入棉花的研究结果,温室内苗期共检测出75棵抗蚜单株.应用PCR技术对其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70个样品出现阳性扩增,阳性扩增率为93.3%.与受体品种相比,转基因抗蚜棉单株蚜虫着生量仅为受体品种的20%~50%,蚜害指数减退率分别比受体品种减少65.13%~82.23%,表明转基因抗蚜棉大田期的抗蚜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利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1996年抗农达转基因大豆正式上市以来,有关转基因大豆问题就展开了争论.13年的实践表明,抗农达大豆得到了迅速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大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了积极作用.减少了除草剂使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加速了免耕技术的推广,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抗农达大豆也有负而影响,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产量可能降低,出现了13种抗农达杂草.已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开发出了新一代转基因产品,这项技术正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用17种大豆品系特异性检测方法对我国进口自美国、巴西、加拿大和阿根廷四个国家的41批转基因大豆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在41批进口大豆中仅17个品系中的7种批准大豆品系被检出,分别是MON89788、GTS40-3-2、MON87701、MON87708、A2704-12、A5547-127和FG72,检出率分别为90.24%、87.80%、43.90%、41.46%、36.59%、17.07%和2.44%;不同批次样品检出品系不同,其中6批样品检出1种品系,其余样品均能检出2~5种品系;各国大豆检出品系也不同,其中美国检出7种,而巴西、加拿大和阿根廷分别检出6、5和3种;尽管不同国家大豆检出品系和含量不同,但4大转基因大豆出口国均有GTS40-3-2和MON89788两种品系检出,且含量高。期待以上结果为我国进境转基因大豆检测提供参考,并作为进口转基因大豆安全监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野生大豆是大豆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转基因大豆可能对野生大豆资源存在潜在的农业和生态风险.外源基因从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向野生大豆材料的逃逸不仅需要成功的杂交,还要依赖于杂交后代的适合度.因此野生大豆和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杂交后代的适合度分析,对评价抗草甘膦转基因逃逸引起的生态风险非常必要.在网室条件下,4个野生大豆材料和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RR能够杂交结实,获得有抗草甘膦基因杂交后代群体F1和F2(江浦野生豆-5×RR).对杂交后代及其母本野生大豆材料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计算适合度并进行t测验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草甘膦的选择压力下,杂交后代在一些性状上的相对适合度高于母本野生大豆材料;江浦野生豆-5和RR杂交F2代敏感株与抗性株在7个农艺性状有相对适合度上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后代植株遗传存在不稳定性,能够快速有效地筛选后代阳性植株成为转基因研究工作的重点。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草铵膦进行种子萌发试验,结果普通受体大豆品种东农50在大于5.0 mg.L-1草铵膦筛选压力下,种子萌发率显著降低,植株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基本不能完成正常的生活史;携带bar基因的Southern拷贝T2代转基因大豆种子在添加5.0 mg.L-1草铵膦的MS培养基中34.7%能正常萌发生长,利用CaMV35S和bar 2对引物对5.0 mg.L-1草铵膦筛选得到的转基因植株进行检测,能扩增出正确的条带,结果均为阳性。研究表明应用种子萌发法能够快速检测草铵膦转基因大豆。  相似文献   

7.
8.
根据转基因大豆的内源基因Lectin和外源基因CaMV35S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和探针,利用这些引物和探针,采用先定性后定量的方法对6份大豆加工产品转基因成分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有两份样品含有转基因成分,其转基因成分含量分别为1.4%和0.4%.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农贸市场中转基因大豆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市农贸市场中销售的大豆进行转基因大豆的初步筛查,以检测在广州市场是否有转基因大豆流通和销售,为相关标识和监管提供实验依据。根据转基因大豆内参凝集素Lectin基因及外源基因CaMV35S、NOS及EPSPS基因序列设计4对引物,对收集的大豆样品提取其基因组DNA后进行PCR检测。结果在所收集的14份大豆样品中检测出1份转基因大豆,表明在广州农贸市场中存在转基因大豆,并在市场流通,提醒相关部门需根据国家规定需要加强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0.
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6个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的高油或高蛋白大豆品种(垦农4号、垦农18、垦农19、垦农21、垦农22、垦农30)与6个转基因抗除草剂品种(TSB1~TSB6)进行杂交,对杂交后代F1、F2、F3和BC1的抗除草剂特性进行了遗传分析并对每个世代抗感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抗除草剂基因在F2代开始分离,各世代抗感比为F2代3∶1、F3代5∶1、BC1代1∶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表明抗除草剂基因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1.
在马铃薯同大豆间作中,采用喷洒蜂蜜水和早熟马铃薯刈秧的方法对马铃薯田内的天敌昆虫向大豆田内诱集和助迁,使得大豆田内天敌数量增加,从而使大豆蚜的防控更加有效。试验结果表明,喷洒蜂蜜水使得处理区内天敌总量增长率高于对照区,持续时间达7 d;早熟马铃薯刈秧使处理区内天敌数量增加,同时大豆蚜数量明显降低,该方法同马铃薯收获时间相吻合,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和较长的持效时间,因此在应用于促进马铃薯田中天敌向大豆田内转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玉米抗蚜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危害玉米的蚜虫主要是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近年来在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玉米蚜虫的危害呈上升趋势。玉米抗玉米蚜种质资源不丰富,迄今未发现对玉米蚜完全免疫的玉米材料。玉米对玉米蚜虫的抗性遗传机制比较复杂,多表现为隐性遗传,由1对基因、两对基因、两对互补基因和多基因控制。目前仅定位了少数抗蚜性位点,对玉米抗蚜性产生的生理生化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对冀东地区收集的162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材料进行大豆花叶病毒(SMV)抗性鉴定并对筛选到的抗、感材料植株体内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病程相关基因GmPR-1和GmPR-10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抗病野生大豆材料7份(4.3%),中抗材料6份(3.7%),中感材料62份(38.3%),感病材料87份(53.7%);抗病材料POD和CAT活性比对照显著增加,而感病材料显著降低,抗病材料的GmPR-1和GmPR-10基因表达量比对照显著增加,感病材料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初步表明POD、CAT及病程相关基因GmPR-1和GmPR-10可能与大豆抗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外早熟大豆对大豆食心虫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匈牙利、奥地利、德国、法国、波兰等20个国家的336份大豆材料进行大豆食心虫的抗性评价,鉴定筛选出高抗材料58份,抗性材料64份,抗虫材料占34.7%,主要来自中国和俄罗斯。大豆品种抗虫性与大豆品种农业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及不同地理生态区大豆资源的抗虫性结果表明:大豆品种抗虫性与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豆荚茸毛密度、种皮颜色呈显著相关,大豆植株矮小,籽粒小、豆荚荚毛少,种皮黑色的大豆品种抗虫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近十余年来世界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科技动力。2011年,国内外在大豆分子育种相关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分子标记开发与辅助育种方面,发掘出与产量、发育、品质、抗病和抗逆等性状相关的新的分子标记或QTL;在新基因挖掘方面,克隆了与光周期反应、共生固氮、品质及抗逆性相关的基因,并分析了其功能。在大豆转基因育种方面,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取得了新的进展,转化效率有所提高,同时对一些功能基因(包括来自其它物种的一些基因)进行了功能评价和育种利用价值评估。转基因大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出现一些新的发展方向。该文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利用4个普通优质大豆品种与3个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品种进行组配,采用4×3 NCIⅠ遗传交配设计,对产量、品质等性状的遗传力和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抗除草剂Bar基因能在F<,1>代得到显性遗传,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各性状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农大35306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农大15751×TS...  相似文献   

17.
农家品种作为重要的种质资源,其抗病性鉴定对大豆遗传育种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采用摩擦接种法对46份农家大豆种质进行N1和N3株系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对N1株系表现高抗的农家种质为6份,分别是铁荚子、天鹅蛋、青仁黑豆、黑豆、大青仁和冬豆;对N3株系表现高抗的农家种质为6份,分别是铁荚子、天鹅蛋、青仁黑豆、黑豆、化眉豆和小白脐;对N1和N3株系均表现高抗的种质为4份,分别是铁荚子、天鹅蛋、青仁黑豆、黑豆。这为SMV抗性育种奠定了材料基础。利用前期研究获得的与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基因相关的SSR标记Satt114,进行分子辅助鉴定,46份农家种质通过Satt114分子辅助鉴定,共筛选出8份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种质,分别是铁荚子、黑豆、天鹅蛋、大青仁、青仁黑豆、冬豆、丰地黄、小白脐,其中丰地黄和小白脐的鉴定结果与摩擦接种法的鉴定结果不符,需进一步试验鉴定。  相似文献   

18.
由大豆疫霉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对产量品质影响极大。利用抗病品种进行防治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大豆对疫霉菌株的抗性分为由单基因控制的完全抗性和由多基因控制的部分抗性两种。以对多个大豆疫霉生理小种具有抗性的大豆品种郑97196作为抗性亲本与大豆感病品系X242003杂交构建F_(2∶3)重组自交家系群体,用大豆疫霉菌株He N35对亲本及F_(2∶3)群体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并利用SSR技术对郑97196的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郑97196对大豆疫霉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的,抗病对感病表现为显性,再用9种毒力公式不同的疫霉菌株分别接种郑97196和14个国内外公认的含有单个抗病基因的大豆品种(鉴别寄主),观察并记录抗性反应类型,结果显示郑97196的抗性反应类型与14个鉴别寄主有所不同,推测其可能含有新的抗病基因,暂命名为Rps Zheng。通过SSR分子作图分析,该基因位于大豆分子遗传图谱N连锁群上satt485和satt584之间,与这两个标记之间的距离分别为2.1和3.7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