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少雨,水稻生产受到很大影响,群众迫切希望改进水稻栽培技术,对此,我们从1979年起进行了水稻节水栽培的试验并总结出一套水稻栽培技术。现已取得了明显的节水和增产效果。试区位于东经118°02′至118°39′,北纬34°52′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在秋分节内(9月16~30日)播种的小麦为适时麦,而在寒露节(10月1~16日)内播种称晚播麦。过去晚播麦由于栽培技术不配套,产量低而不稳。一般在同样条件下比适时麦要减产20~30%。所以栽培上要尽量力争10月1日前种完。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一前言茶叶,是我国最大的特产之一,栽培面积遍及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江苏、河南、陕西等15省。在这些省内,不论那一省,也不论是高山与丘林茶区或平地茶区,都有间作习惯。有的是与 相似文献
9.
在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义工商業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今天,对社会各方面的生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然也同样推动了茶叶生產的發展。过去几年來茶叶生產無疑地有顯著成就,但总的生產水平还不能滿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增產速度还赶不上其他農作物。这虽然有許多原因的影响,而其中生产技術沒有及时很好的 相似文献
10.
人們知道,茶樹是一种采叶植物,我們栽培的目的,主要地是要求它能使我們有高額的生叶收獲量並且是具备着优良的品質。因此我們必須通过合適的農業技術措施,來培养其具有廣闊而平整的采叶面,使其不僅嫩芽萌發得多而肥壯,並且易于采摘。应該說,这种良好的采叶面,是 相似文献
11.
浙江平阳县桥墩茶場从1955年开始种植綠肥,三年试种綠肥結果証明,綠肥上山是解决目前茶园肥料不足的重要途徑。 現把1957年春該場秋冬綠肥施肥試驗結果介紹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試驗結果暫可得出以下結論: 1.茶树种子适当浅播,可使幼苗提前出土,并能增高种子的成苗率; 2.幼苗上胚軸的長度是随着播种深度而增加,上胚軸增長,对幼苗发育有不良影响。 3.幼苗主干粗度、高度与体重是随播种深度而下降; 4.地上部纖弱的茶苗,其他下部也不发达,与播种深度为負相关的关系,即播种愈深,幼苗地上部与地下部表現越差。 5.在本試驗条件下,播种深度以3.0cm处理为最适宜。 相似文献
13.
14.
试论耕作栽培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耕作栽培学科是农业科学前沿学科之一,它是研究农作物生产体系及其与环境、措施关系的系统理论,并有针对性地把农学各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组装配套直接应用于生产,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土地生产力。耕作栽培学科的发展趋势是:宏观再拓宽更综合,微观再分解更深化。宏观研究要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提供战略决策;微观研究必须把握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为发展农业生产奠定理论基础,提供技术储备和实用配套技术,实现农作物持续增产增收。当前,耕作栽培学科的研究应迅速适应商品农业生产的新形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耕作栽培学科应用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为发展我国集约化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16.
刘祖香同志的这篇文章曾在“全苏茶叶及亞热带作物研究所公报”1956年第2期上摘要刊載。作者根据李森科的植物階段發育理論和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提出对茶樹营养和施肥制度的看法。我們征得刘同志的同意,把原文刊出,以供大家研究討論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不同耕作方式和栽培密度下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三系杂交组合金优253和中优315为试验材料,在两种土壤耕作方式和三种栽培密度下,研究了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栽培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明显影响。相同耕作方式不同密度下,单株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面积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其衰减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以中等密度的最大,但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免耕条件下的强化栽培水稻产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常耕条件下的产量则以中等株行距处理的最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汉中宜茶气候的优势与不足和宜茶地势虽广而质差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并对在这种状况下,在栽培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国棉花耕作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耕作栽培学科紧密围绕棉花高产优质高效,面向全国开展棉花栽培试验研究、经验总结和生产服务,在棉花生产区域划分、麦棉两熟种植、棉花需水和棉田灌溉、棉花营养和施肥、盐碱地植棉、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化学和农艺调控、合理密植、模拟决策支持和监测预警信息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科技兴棉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棉花增产,棉农增效,品质改良,丰富和发展了棉花栽培理论,取得一批技术成果和专利,其中一些领域居国内外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近10年,又从产中科学化向产前信息化和产后市场化延伸,棉花生产现代化技术也初见端倪,促进棉花产量、质量和效益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