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一直是学校乃至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心理问题外化的一些行为也给学校以及学生个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文章根据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心理调节能力,早日走出心理泥沼。  相似文献   

2.
<正>职业学校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在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突显,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容易产生困惑,发生心理冲突。需要特别关注,倾心爱护,正确引导,并进行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职业学校学生在思想和言行上呈现多种多样的特征,但归根结底,这些都取决于他们内在的心理状  相似文献   

3.
郭庆 《河南农业》2011,(20):37+39
高职学生在生活、学习期间,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可能诱发焦虑、冷漠、狭隘、自卑等心理问题,分析各种心理问题的成因,有利于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当前中专、高职校学生的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探寻了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初步探讨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职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这是职校生从众心理的表现。从众心理是职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研究职校生从众心理,是职校思想政治教师了解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把握职校生思想波动轨迹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职校生从众心理的现状了解,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论述了职校思想政治教师应怎样正确对待学生中存在的从众心理,以及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从众心理,消除其消极的从众心理。  相似文献   

6.
对某高校部分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自我觉察位居前四位的心理问题分别是情绪、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和恋爱问题。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通常有的心理问题排序有所不同;大学生认为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压力大、不懂恋爱或失恋后的消极心理和人际关系不当。不同年级、城乡大学生在心理问题形成原因上表现出不同特点;他们在遇到心理困扰时,绝大多数人会自己解决,而较少寻求他人的帮助。在自行解决方式的选择上,男女生既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也表现出性别特点。他们最希望求助的人是要好的朋友、恋人、室友或同学等。  相似文献   

7.
胡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4155-14156,14159
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林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指出社会环境因素、就业机制、教育体制与思想工作、学生自身原因,是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最后提出了农林类院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对策与能力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职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相对不成熟、抗压能力不足、情绪管控能力弱,再加上高职学生学业较差、自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低、人际关系紧张、家庭问题以及就业压力等原因,其心理问题越来越多。针对高职学生以上常见心理问题,采用PERMA理论,激发问题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使之学会运用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提升抗挫能力,获得更多成功体验,更好适应大学生活,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  相似文献   

9.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根据有关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近年来新闻报道上出现的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走向极端的事例屡见不鲜,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心理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列举了大学生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提出了预防对策及心理疾病几种治疗方法,特别强调了"音乐疗法"及中国博大精深的儒、释、道文化对平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疾病所起的根本性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调查法对H校2020级、2021级农村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展开调查,发现农村籍大学新生群体中无心理问题学生逐年下降,有心理问题学生逐年增加。本文从学校管理角度出发,对高职院校农村籍新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当前状况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帮助农村籍大学新生克服心理困扰,更好的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但长期以来,以学生心理问题为焦点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了一些的误区,难以更好地发挥本应有的作用。改变传统心理教育模式,将积极心理教育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增进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贫困生是高校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如何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工作,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是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分析了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主要行为特征,并进一步对其成因进行了探寻,提出了解决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对贫困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尤其在诚信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3.
该校是农村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有着很大差别的不同类型的教育,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基于具体岗位需求、基于个性成长规律的一种教育形态。根据调查,10%左右的学生来自单亲或贫困的问题家庭,20%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同时全校超过85%的学生是带着失败、无奈的心理状态选择职业学校的。这批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他们是最值得关心、帮助的。要想让他们真正个个成才,必须抛弃"千人一面"的大锅饭式的同质化教育模式,落实个性化、多元化、人性化的教育形态,追求班级管理艺术化、民主化,打造学习型班集体,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乐园。学校里的任何工作都是教育,只要学生思想问题解决了,什么都可解决。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养成规范化的做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对此认真地加以分析,寻找对策,最终有效减少、消除不良心理,帮助学生迅速完成角色转换,顺利走向理想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15.
应用SCL-90对427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北京教学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用SCL-90问卷对其2006级学生进行测定,并将06级学生样本与全国同龄常模、样本中男生与女生、样本的五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对比。对比指标显示,06级学生总体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与全国同龄群体相比也呈现出群体显著特征,有部分学生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还有少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已达到中等以上甚至严重的程度及时分析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仅会为学生的科学管理、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提供依据,还将有助于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曾迎霄 《河南农业》2023,(24):14-15
随着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压力也日趋增加,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部分职业教育学生在就业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恐慌、焦虑、自卑、自傲、盲目等心理问题。主要从认知心理和情绪心理两个维度分析了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的心理状况,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提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提升学生就业意识和竞争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浅谈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教育一直是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针对大一新生存在的某些心理问题,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与建议,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自我调适,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从而更快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相似文献   

18.
健康的心理是人的发展的中枢,是人不断进去,不断探索的催化剂,一、细心观察。随时把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二、对症下药,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高考制度下的“失败者”,由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而被界定为“差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一部分学生长期不受重视、甚至被歧视,由此常常表现出缺乏自信、麻木、拖拉、不求上进,甚至叛逆、敌对、以破坏力示人等负向心理和行为。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缺乏自信和懈怠。积极心理学对于提升人的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高职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则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和谐心理培育的路径研究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路径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1999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已经上升到国家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