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用型向日葵新品种白葵杂7号是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利用自选不育系99101-122A与恢复系211-21121R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的突出优点是优质、高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2.
白葵杂16号是以自选不育系94(SX)-1125A为母本,自育恢复系01023-121132R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油用型向日葵杂交种。该品种优质、高产、抗性优良。  相似文献   

3.
食用型向日葵白葵杂12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产抗病食用型向日葵新品种白葵杂12是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以不育系CH668A为母本,恢复系9849R为父本杂交育成的食用型向日葵杂交种。该品种的特点是熟期适中、品质优良、丰产性、抗逆性突出。  相似文献   

4.
白葵杂15号是以自选不育系"48A"为母本,自育恢复系"09R"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油用型向日葵杂交种。该品种优质、高产、抗性优良。  相似文献   

5.
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陇葵杂5号是以y07m4A为不育系、y07m4B为保持系、y08-431R为恢复系,选育而成的三系杂交种。在2014—2015年的甘肃省油用向日葵2 a 10点(次)区域试验中,陇葵杂5号9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平均折合产量4 185.1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葵杂2号增产7.5%,生长势强、整齐度好、稳产性好、丰产性突出,籽实脂肪酸含量471.9 g/kg,粗蛋白含量19.02 g/kg,品质优良。适宜在平凉、白银、张掖、武威等市及同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龙葵杂系列油用向日葵杂交种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龙葵杂6号经全国向日葵鉴定委员会鉴定推广;龙葵杂1~5号和7号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推广。介绍了该系列杂交种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为广大葵农在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油用型向日葵杂交种晋葵8号(原名汾葵杂13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F51-01-2A"作母本、"99-261"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3-2004年山西省油葵区域试验中,2 a 2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2 308.50 kg/hm2,比对照品种G101增产5.2%.春播生育期105 d,夏播麦茬复种生育期85~90 d,株高150~170cm,花盘直径20~24 cm,种皮黑色,百粒重5.8 g.籽实含粗脂肪45.51%,纯仁率85.00%.适宜在各地冬小麦区麦茬复种,丘陵山区及胡麻产区春播.水地、旱地、轻盐碱地均能种植.  相似文献   

8.
龙葵杂3号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食用向日葵生产效益好,农民种植食葵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但是食葵杂交种选育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各育种单位才陆续开展食葵杂交种选育。为了适应向日葵生产的新形势,满足生产对食葵杂交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食用型向日葵A9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与甘肃金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胞质互作型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其杂交组合是G06A×8198R。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抗倒伏,较抗菌核病、黄萎病和白粉病。在2011—2015年甘肃省食用型向日葵多点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4 111.5 kg/hm~2,较对照品种LD5009增产6.3%。在2015年甘肃省食用型向日葵生产试验中,A9平均折合产量4 272.0 kg/hm~2,比对照品种LD5009增产6.7%。该品种品质优良,粗脂肪含量为24.2%(干基),粗蛋白含量为19.7%(干基)。适宜在甘肃省沿黄灌区、河西、天水及新疆、内蒙古、宁夏向日葵种植区推广种植,或在低海拔光照充足地区麦后复种。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向日葵产业发展,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龙葵杂10号,于2016年5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登记推广。杂交种母本为胞质雄性不育系"02102A",父本为恢复系"R5"。龙葵杂10号属中熟品种,生育日数为106d左右,需要10℃有效活动积温约为2 245℃。株高为168.1cm,茎粗为2.8cm,叶片数为29片,花盘直径为23.5cm,子实含油率为40.69%。在2015年黑龙江省生产试验中,子实、油平均产量为3 305.7kg·hm~(-2)和1 344.2kg·hm~(-2),分别较对照龙葵杂3号增产16.3%和18.2%。龙葵杂10号的适宜种植区为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第三积温带的齐齐哈尔、大庆、绥化等市、县或其它省份相应地区。另外,还提出了龙葵杂10号的配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油用向日葵杂交种巴葵29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葵29是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以Y05-1A为母本,Y05-1C为父本育成的油用向日葵杂交种。2010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区域试验,产量3457.6kg/hm2,比对照MGS增产11.0%;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油用向日葵杂交种区域试验,产量3526.5kg/hm2,比对照S31增产9.5%;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526.5kg/hm2,比对照S31增产5.6%。2012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证号为蒙审葵2012004。  相似文献   

13.
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龙葵杂7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龙葵杂7号是以胞质雄性不育系97115为母本,同型恢复系ALBE为父本杂交育成,2010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登记委员会登记推广。其生育日数104 d左右,需活动积温2 165℃,株高215.0 cm,茎粗2.7 cm,叶片数41片,花盘直径20.6 cm,籽实含油率42.83%。在黑龙江省生产试验中,籽实和油平均产量为3 345.0和1 432.6 kg.hm-2,分别比对照(龙葵杂3号)增产14.8%和25.0%。适于黑龙江省第二、三积温带种植,也适宜同积温的其它省、区种植。同时提出了龙葵杂7号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抗病高产食用型向日葵新品种白葵 6号是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以匈牙利 4号为原群体 ,采用半分法育成。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熟期中晚、高产稳产、优质、高耐菌核病等  相似文献   

15.
优质油用向日葵新品种内葵杂4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葵杂4号是利用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通过连续回交,育成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再与恢复系杂交,育成的三系油用向日葵新品种。2011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新品种审定命名。该杂交种生育期94d,抗病、高产,在内蒙古自治区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34.1kg/667m2,比对照MGS增产8.8%,籽实含油率46.73%。适宜在≥10℃活动积温2100℃以上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全国油用型向日葵杂交种区域试验——吉林通榆总结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各杂交种的生育表现、丰产性、抗逆性及其适应区域,选育出适于当地生产应用的杂交种,为通榆县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第一手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向日葵杂种优势利用始于1975年。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育种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80年代初就实现了三系配套,育成了我国第一批杂种向日葵:辽葵杂一号、白葵杂一号、沈葵杂一号等。目前又有新的杂种用于生产。杂种向日葵以其强大的产量优势和优于常规品种的综合性状,一经投入生产即倍受青睐。特别是早熟杂种向日葵,由于生育期短(85~90天左右),产量高,适于在无霜期160天的小麦产区复种,变一年一茬为两茬,既不与粮食作物争地,又能发展油料生产,深受农民的欢迎。特别是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更有大发展的趋势。新疆已把推广和生产辽葵杂二号列入了自治区的“星火计划”,预计在“八五”期间全疆种植面积可达  相似文献   

18.
食用型向日葵杂交种A6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甘肃金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胞质互作型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其杂交组合是612A×39R。在2010—2014年甘肃省食用型向日葵多点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4 680.0 kg/hm~2,较对照品种LD5009增产6.66%。在2014年甘肃省食用型向日葵生产试验中,A6平均折合产量4 318.5 kg/hm~2,比对照LD5009增产9.05%。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抗倒伏,抗向日葵霜霉病、黄萎病和白粉病,较耐向日葵菌核病。葵仁粗脂肪含量为291.5 g/kg(干基),粗蛋白含量为178.8 g/kg(干基)。适宜在甘肃省沿黄灌区、河西、天水及新疆、内蒙古、宁夏向日葵种植区推广种植,或在低海拔光照充足地区麦后复种。  相似文献   

19.
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龙葵杂6号的选育和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我国向日葵的主要产区之一,2000~2005年6年的平均播种面积20万hm2以上,年子实总产量21~37万t(2000~2004),居全国的第二位,直接影响着我国向日葵生产和加工业的发展.我所在"八五"至"十五"期间,先后育成了"龙葵杂1~5号"5个油用向日葵杂交种,并在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大庆、绥化等地以及辽宁、山西等省大面积推广,对促进和稳定我省乃至我国的向日葵生产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