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作为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苜蓿具有营养丰富、粗蛋白含量高的显著特点,在我国农业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苜蓿蛋白质,不同因素对苜蓿粗蛋白含量的影响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苜蓿蛋白质及影响苜蓿粗蛋白含量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苜蓿具有营养丰富、粗蛋白含量高的显著特点,在我国农业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苜蓿蛋白质,不同因素对苜蓿粗蛋白含量的影响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苜蓿施用磷、钾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13,他引:46
采用过磷酸钙与氯化钾进行2因素4水平随机区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过磷酸钙600kg hm2与氯化钾100kg hm2施肥处理,苜蓿鲜草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0 0%,纯收入增988元 hm2。新复极差测验表明:不同水平施用过磷酸钙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 05),且随着过磷酸钙用量的增加鲜草产量相应地增加。不同水平施用氯化钾与不施氯化钾鲜草总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 01),但施氯化钾150kg hm2与50kg hm2鲜草总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施用氯化钾水平的提高,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均呈先升高后略有下降的趋势,氯化钾施用量以100kg hm2为宜。氯化钾、过磷酸钙及其互作效应均以第1次刈割显著,第2次刈割施肥效应均有所下降,其中氯化钾及氯化钾与过磷酸钙互作效应下降更为明显。增施氯化钾有利于提高苜蓿粗蛋白含量,但粗蛋白含量不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过磷酸钙200kg hm2苜蓿粗蛋白含量最高,施400kg hm2苜蓿粗蛋白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6.
7.
8.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地区均有苜蓿种植,据不完全考证,清代有21个省的176个县(州、府、地区等)种植苜蓿。苜蓿的考证亦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雍正《畿辅通志》曰:"藤蔓菀,叶丛生,紫花,荚实。"徐松曰:苜蓿"今中国有之,惟西域紫花为异"。在清代亦有学者对苜蓿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清代苜蓿的植物学与生长特性研究也比较突出,程瑶田和吴其濬开展了苜蓿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程瑶田还对苜蓿生长特性、物候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苜蓿的治碱改土和固氮肥田等生态特性在清代被广泛利用,并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中,苜蓿的饲蔬两用性和本草性得到广泛利用,特别是在灾荒年里,苜蓿的食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罗振玉提倡在僻远地区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肥田,并建议引进国外苜蓿良种;为了保护苜蓿,陕西有些县村都制定了苜蓿保护条例;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苜蓿适宜土壤的选择,利用苜蓿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将苜蓿种植在了碱地、沙地、石地、淤地、虫地、草地和阴地等上;认识到了苜蓿种子的硬实性,并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掌握了苜蓿的适宜播种时间,并制定了苜蓿刈割制度,规范了苜蓿干草调制方法,强调苜蓿地的冬春季管理,在清代有了比较清晰系统的苜蓿农事月龄。 相似文献
9.
基于PAID4.0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面向对象的VB6.0程序语言,辅助以InterDev、Asp、HTML语言,Dream Weaver网页制作工具,SQL Server后台数据库管理,以北京地区的地理环境、水土、气候等生产条件为主要依据,将苜蓿Medicago sativa产业化过程所需的知识库、模型库和逻辑推理机有机结合,贯穿了苜蓿适宜品种与播期选择、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病虫草害诊断与防治、适宜刈割时期预测、草产品质量评价等苜蓿产业化过程的所有环节,构建并完成了在单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科学实用的北京地区苜蓿栽培管理专家系统,为北京地区的苜蓿种植户和企业等用户实时查询和掌握科学的苜蓿栽培管理知识与技术提供信息服务与支持。 相似文献
10.
苜蓿蛋白质及影响苜蓿粗蛋白含量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花苜蓿为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伊朗在有历史记载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就已种植,因此被认为是苜蓿的起源中心。如今,苜蓿是世界土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种植面积达八千万英亩。苜蓿营养成分齐全而均衡,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产量高,是一种重要的饲料作物,同时它还可以控制土壤侵蚀,改善水的质量,保护生态平衡,而且为后续作物提供大量的氮,因而事有“牧草之王”的美誉。苜蓿的粗蛋白含量高,品质好是优于其它牧草的显著特征之一,本文就苜蓿蛋白质的特征和近年来关于影响苜蓿粗蛋白含量的因素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苜蓿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以及明皇帝实录与方志等经典要籍所记载,充分体现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种植的广泛性。本研究以记载明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明代苜蓿种植分布与状况、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等进行尝试性研究考查。结果表明,明代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甘肃和宁夏等省均有苜蓿种植,其中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苜蓿植株形态、花色及其着生部位、荚果种子形状的精准描述已达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准。同时,对苜蓿的轴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记载其根的形态与黄芪的根相类似。在明代出现了紫花和黄花2种苜蓿的记载;主张苜蓿与荞麦混作,并利用苜蓿的肥田能力,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度中;提倡7、8月种苜蓿,一年三刈,种子田一刈;苜蓿3年后生长进入旺盛期,7、8年后衰退垦去。在苜蓿饲用方面明代王象晋提出了最佳利用时期,即“苜蓿花时,刈取喂马牛,易肥健食”。同时,在苜蓿的食用、药用等方面人们利用得更加具体有效。此外,苜蓿还可做贡品。 相似文献
12.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 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 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 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牧草根系的生物学特性对于制定合理的牧草栽培技术措施和采用科学的轮作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对生长第4年的栽培芋县苜蓿根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 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相似文献
15.
根据黄淮海低平原区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提出了苜蓿高产栽培管理措施及适宜本地条件、适宜苜蓿产业化生产的科学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寒牧区栽培苜蓿根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牧草根系的生物学特性对于制定合理的牧草栽培技术措施和采用科学的轮作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对生长第4年的栽培芋县苜蓿根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牧草种子在人工草地建设和草地改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草地改良、生态治理、环境绿化及农业结构调整等均需要大量的优良牧草种子。优良牧草种子是指不仅具有优良的性状表现,而且具有良好的播种品质的种子。其生产不仅要求较高的种子产量,而且更要保证获得品质优良的种子。牧草种子生产可以通过适宜环境的选择和改善、田间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来提高产量,特别是营养生长期的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8.
19.
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提出了苜蓿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及适宜本地区条件、适宜苜蓿产业化生产的科学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特点是在传统苜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试验科学理论与技术,在品种类型之特性、引种驯化、种植栽培、加工贮藏和饲喂利用等方面构建形成了苜蓿栽培学框架。本研究采用文献考证法,在收集查阅近代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的整理排比、甄别考证和爬梳剔抉,并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在近代我国苜蓿引种试验广泛,从东北、华东、西北乃至南方均进行了苜蓿的适应性观察研究,同时也对苜蓿栽培生物学、干草与青贮调制技术及饲喂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民国时期,中美农业科技考察团对我国畜牧业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发展以苜蓿为主的饲料作物种植提出了建议。在近代,苜蓿与其他作物一样,其西方科学技术乃至本土试验研究成果已得到了快速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