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隆德县退耕还林工程林药间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实现退耕还林能够"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在确保退耕还林建设生态成效的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退耕农民的经济利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退耕还林通过在条件适宜的地区,采取林药间作的模式,在林下种植道地中药材,既解决了生态问题,又解决了退耕农户的收入问题,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培育找到了有效途径。该文介绍了退耕还林工程林药间作模式的技术与管护措施,并总结其取得的成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促进麻江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麻江县退耕还林工程中的主要造林模式进行调查分析,提出适合麻江县发展的造林模式,[结果]麻江县的退耕还林区划把全县划分为3个退耕还林类型区、6个立地类型亚区、2个立地类型组。根据气候特点和立地类型,结合麻江县森林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当前既能提高森林植被、保持水土,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造林模式是:林药结合模式、林草结合模式、经济林模式和杉竹混交模式,且从长远来看,杉竹混交模式最具发展潜力。[结论]该研究为麻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贵州省镇宁县六马镇结合自身优势、抢抓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蜂糖李产业模式的情况,总结了相关栽培技术,分析了该模式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该模式的建设经验和启示进行了归纳,以期为贵州其他地区依托退耕还林实现脱贫致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花江低热河谷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植被恢复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跃军  刘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439-1440,1459
对贵州花江低热河谷区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柚木林模式在退耕还林中高生长和茎生长以及植被覆盖率都取得了较大的效益,其次为花椒生态经济林模式,而林草结合模式以及柿树林模式因农户管护力度相对滞后导致效果不如前者,但总体水平上退耕还林后花江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加,恢复了石漠化植被景观。表明退耕还林模式的建立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农户经济收入,实现可持续的林业生产机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从真正意义上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面貌和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  相似文献   

5.
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 a来,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政策工程,为了解决退耕还林区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在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同时,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以及长短兼顾、以短养长的原则.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模式主要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林草间作-畜牧业-畜牧产品加工模式、林药间作-药材-制药模式和生态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典型技术模式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贵州省大方县退耕还林柳杉模式为样本,从模式建群种生物、生态学特性、种植技术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对模式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对模式的推广、应用作了理性限制,以期能为退耕还林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SD的退耕还林典型立地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典型立地条件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配合,综合效益最佳的退耕还林模式,推动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区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典型立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入户调研集成等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共获取原始数据10 000多个,对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凉城县试验点退耕还林优化模式为山杏×沙棘×紫花苜蓿,并研究提出了其系统仿真模型、模式配套技术及模式机理.   相似文献   

8.
罗萌  李桂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37-5939,5955
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在介绍研究区概况的基础上,依据当地种植模式和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经过系统分析和筛选,选取生态林、林—草—牧、林—药、经济林和大棚蔬菜5种退耕还林(草)经营模式,选择吴旗镇、白豹镇、吴仓堡乡、新寨乡、薛岔乡和五谷城乡6个乡镇为样本地,对每个乡镇的5种模式分别从乡(镇)、村、农户3个层次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和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访问获取相关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法对吴起县退耕还林(草)工程5种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各种经营模式对农村经济效益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模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除经济林模式和林—药模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模式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性;林—草—牧模式和经济林模式的效果最好,分别位于1、2位,林—药、生态林和大棚蔬菜模式分别位于3、4、5。  相似文献   

9.
西宁市彭家寨火烧沟是典型的干旱浅山地区 ,也是西宁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的重点地区之一。本文结合火烧沟的自然环境和立地条件 ,对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中的整地方式和造林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 ,提出了比较可行的做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项政策工程,退耕还林若要实现长足发展,就必须在该政策得以妥善进行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发展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且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增收等相结合的原则,其主要的发展模式包括: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林业产业化模式;发展林草间作-畜牧业-畜牧产品加工模式;发展林药间作-药材-制药模式;发展生态旅游模式等。  相似文献   

11.
龙卫红  陈晶 《甘肃农业》2011,(12):66-67
后续产业的发展是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重要机制,宁夏南部山区形成了林药间作——药材——制药的经济发展模式。作者依据SWOT基本理论,对林药间作——药材——制药产业链高端的宁夏医药制造业进行了分析,并对宁夏医药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柳锦宝  何政伟  段英杰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1):201-204,211,237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能够将多源数据进行叠加分析,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实现预期效果,同时提供表格和图形两种数据。基于GIS技术、组件式开发技术,实现用计算机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数据管理、可行性分析、辅助决策以及各种查询;以岷江上游汶川县作为干旱河谷草地的典型,采用系统集成开发模式,在VB6.0开发环境中,基于ArcGIS Engine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利用该地区土壤侵蚀等级、坡度、水体分布等因素作为退耕还林还草依据,进行空间分析,得出需要退耕还林还草旱地的数量及空间和属性数据。研究结果可以为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天水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的实施概况,总结了近年来天水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对天水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浅析,以期为该地区的退耕还林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途径之一。以桂西北河池市为例,在分析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的基础上,对当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解决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中现存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述了豫西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意义,并主要从树种结构、抗旱造林的技术方法和乔灌草混交造林模式3个方面介绍了退耕还林造林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6.
乌兰察布市退耕还林工程的绩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旨在改善生态环境、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必须兼顾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文章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退耕还林工程为例。通过数据调研和农户调查,对该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绩效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重视后续发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对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要与贫困地区的脱贫与持续发展相结合,以宁夏酸刺村为例,在退耕还林的背景下实施科技扶贫,以优化地区发展条件和提高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切入点开展工作,充分体现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改善的"三生共赢"的原则,在短短的5年内使全村初步实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典型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和生态效益监测的重点地区,工程实施面积占到全国退耕面积的33.60%。为了对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定量化监测和评估,对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生态区划十分必要。方法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范围、年平均降水量、≥10 ℃积温、地貌数据以及中国行政区划,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中叠加分析法,区划得出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区。结果分别选取地貌、水热条件和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功能强度作为3个级别的区划指标,得到1级区域4个,2级区域19个,3级区域31个。结论基于能够表征其特性的多重指标对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范围进行区划,直观地反映了该区域的实际地理分域规律,为其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奠定基础,便于对相应生态区的生态效益结合其所属的区划指标进行合理的分析,用分区特征来印证生态效益的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9.
《新农业》2015,(21)
辽东山区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合理利用林间空地进行林药间作,不仅保持生态环境,而且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中药材喜湿耐阴、荫蔽怕晒的生长习性,实施以"药"养林、林"药"套种的高效种植模式。以林下栽培人参、西洋参为例,提出实施林药间作套种需注意的问题及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定点定时观测方法,在春夏秋3季对安塞县具有代表性的退耕模式如混交林、人工乔木林、人工灌木林及对照裸地进行小气候观测,选取光照强度、大气温湿度、土壤温度进行小气候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退耕模式对小气候均有改善作用,较对照裸地降低了光照强度、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增加了大气湿度;混交林在改善小气候方面的作用最明显,人工乔木林次之,人工灌木林较差;季节更替对不同退耕模式的影响不明显。建议加大退耕还林力度,优化退耕地植被结构,增加退耕还林地区的植被覆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