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易晓冬 《绿色科技》2019,(9):196-198
为丰富沙县造林树种,开展了峦大杉引种和不同造林密度试验。对7年生造林密度分别为2500株/hm^2、2000株/hm^2、1667株/hm^2和1600株/hm^2的峦大杉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峦大杉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均降低,不同密度的峦大杉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试验中,峦大杉在造林密度为1600株/hm^2时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2.
从福建省国有来舟林业试验场购进台湾峦大杉母树林种子,在闽西地区开展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台湾峦大杉成林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平均蓄积可望达到福建省乡土树种杉木的速生丰产标准,并以种植密度2500株·hm-2的林分生长效果最好。该树种非常适合在龙岩地区生长,值得在闽西地区大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峦大杉引种造林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峦大杉与黄山木兰、桤木混交造林与营造峦大杉、杉木纯林对比 ,进行峦大杉引种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福建省三明市适宜峦大杉生长。峦大杉、黄山木兰混交造林效果最好 ,峦×兰混交林比纯林中峦大杉的树高、年抽高、地径、冠幅分别高 10 7%、114 %、114 %、10 8%。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峦大杉12年的引种造林试验,观察其生态适应性、抗逆性及其生长表现,表明峦大杉适生于福建闽北的生态环境,并能保持原产地的速生丰产优良性状,引种造林基本成功,可为区域性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引种台湾珍贵针叶树种苗期生长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浙江观测了引种的台湾珍贵针叶树种2~3龄苗高生长的年周期。生长期长度:红桧和峦大杉为210天,台湾扁柏和台杉200天,台湾黄杉约170天。峦大杉和台杉各在8、9月形成1次生长高峰;台湾扁柏、红桧和台湾黄杉均形成2次生长高峰,第1次在5、6月,第二次在9、10月。生长季结束时苗高:红桧77cm,台湾扁柏36cm,台杉和峦大杉均24cm,台湾黄杉15cm。前4个树种大部分苗木可出圃,台湾黄杉还需留圃培育1~2年。  相似文献   

6.
峦大杉适宜在闽西生长,早期生长比杉木缓慢,但生长后劲优势明显,7年生峦大杉的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均明显超过杉木,分别超出5.5%、4.5%、3.8%、14.6%、9.5%。峦大杉在闽西栽植合理密度为1.8m×1.8m。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省国有来舟林业试验场24年生的峦大杉与1.5代杉木对比试验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样木进行分层取样测定不同器官生物量,对峦大杉与杉木的生物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峦大杉和杉木样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差异极显著或显著。生物量模型W=a DbHc对峦大杉和杉木生物量模拟效果较好。峦大杉和杉木各器官生物量在垂直结构分布上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树干、树皮各区分段的生物量随树干高度的升高而呈明显减小的趋势,树枝、树叶各区分段的生物量随高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而后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在相同的立地质量条件下,峦大杉林分生物量为185.20 t·hm-2,杉木林分生物量为133.73 t·hm-2,峦大杉林分表现出的生产力高于1.5代杉木林分的生产力。通过研究初步揭示峦大杉生物量的分布规律,为峦大杉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台湾峦大杉幼林年生长动态,以永定仙岽国有林场工区的峦大杉为例,采取一定的试验方法,进行了相关试验,进而得出了峦大杉幼林的逐月生长的结果、峦大杉幼林逐月生长过程的数学模型以及峦大杉幼林生长期的划分,从而推出了台湾峦大杉幼林年生长动态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浍澥新河水杉林带位于宿州市桥区南部。1991年造林,面积50hm2,以水杉为主要目的树种,栽植各种苗木12万株,形成混交林,密度为2100株/hm2。立地条件在淮北平原具有代表  相似文献   

10.
峦大杉引种造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峦大杉经 12a的引种造林试验表明 :1年生苗平均高 2 0 5cm ,平均地径 0 37cm ;造林后第 12a林分平均树高 10 4~11 1m ,胸径 13 5~ 14 1cm ;造林初期生长缓慢 ,树高在第 2a后、胸径在第 4a后年生长量与本地杉木无显著差异 ;12年生的纯林与混交林树高、胸径值差异不显著 ;育苗与造林技术均容易掌握 ,具有重要的引种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江西大岗山丘陵区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惠刚盈  罗云伍 《林业科学》1989,25(6):564-569
我们对江西大岗山丘陵区杉木人工林生产的生态特性、净生产量及生产力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寻求杉木人工林合理的经营途径,提供科学依据。一、林分概况试验是在江西大岗山山下林场陂元杉木人工林中进行的。该地位于中亚热带东部,罗霄山北端武功山余脉,属丘陵地形。调查林分为12年生的杉木人工林,初植密度为1530—3345株/ha,土壤为页岩上发育起来的黄红壤,土层80—150cm,腐殖质层(A+AB)厚度为10—50cm,海拔高度130—220m,坡向东南,坡度30°,主要林下植被为:杜茎山、紫珠、柃木、黄瑞木、芒萁、狗脊蕨等。  相似文献   

12.
杉木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及重复力估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浙江省12个杉木无性系扦插苗在Ⅱ、Ⅲ类立地的不同坡位上与福建省大田桃源国有林场初级种子园实生苗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 a生时12个无性系间在树高、胸径、冠幅、单株平均材积生长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枝下高因造林密度原因差异不显著;不同坡位造林对无性系的影响,除冠幅显著外,其它各生长性状均极显著;与实生苗对比,适宜本地发展的杉木无性系首选57号、28号,其次为38号、A1、110号,可作为建立采穗圃的优良种源.无性系各生长性状重复力测算结果表明,20 a生时各无性系与原株之间的遗传特性保持极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杉木造林密度试验研究Ⅰ.密度对幼林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loata(Lamb.)Hook]为我国南方重要用材树种,造林历史悠久,分布面积广,集约化经营程度高,经济效益大,深受群众喜爱。研究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对了解我国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6年2月我们在江西大岗山实验局年珠林场的五年生杉木造林密度试验林内,进行了生物量测定,旨在探讨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幼林生物量的影响,研究其分配规律,为今后科学造林和营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杉木马尾松混交林CO_2互补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具有CO2 互补作用机制所产生的正效应 ,根据杉木马尾松需光特性的差异 ,采用合理的混交林结构 ,能有效地调节混交林间CO2 的能力 ,可以相互促进 ,有利于群体光合积累 ,能够改善林分生态条件 ,维护地力 ,减少种间和种内矛盾 ,有利于杉木生长 ,利用CO2 互补施肥 ,解决杉木连栽地力衰退和林地持续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不同营林模式对杉木林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作者以不同林龄的杉木纯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和杉木×枫香混交林为对象,研究了其乔木层生物量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在22年生杉木林下套种马尾松和枫香,经18年培育之后,与40年生杉木纯林相比,林分总生物量无显著差异,但林分净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以林下套种阔叶树种枫香的样地提高更为明显,不同营林模式乔木层生物量的空间分配皆表现为千〉根〉枝〉叶,干器官的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占较大比重,并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混交林可有效提高林分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改善其生物量分配格局,提高森林对空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罗田垂枝杉是湖北省特有的速生优质用材树种,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并保证子代优良性状遗传的稳定性,笔者通过对湖北省红安县老君山林场罗田垂枝杉种子园的子代林遗传特性和遗传增益的研究,结果表明:罗田垂枝杉初级无性系种子园子代林所具有的冠幅小、生长快、干形通直圆满等优良特性都能够稳定遗传;罗田垂枝杉适宜较高密度造林,单位面积产量明显提升,增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杉木纯林为对照,对同林龄楠木+杉木、鹅掌楸+杉木混交林的生长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造林9年后,鹅掌楸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均高于楠木,混交林中杉木的生长差异不大,但胸径和材积显著小于纯林;2种混交林的经济产出均高于纯林,但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8.
杉木是我国重要速生用材树种,也是川南优质乡土树种。本文针对杉木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通过其不同初植密度和经营方法对林分生长及效益的对比实验和分析,提出杉木在川南的合理初植密度和新的栽培方法,进行推广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其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9.
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群落学特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志伟 《林业科学》2001,37(Z1):208-211
The effects of human disturbance on community features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mixed forest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 the proportion of phanerophyes in the not burning forests were larger than in the control burn-ing forests; 2)the species richness in the control burning forests were larger than that in not burning forests, but the speciesdiversity and Simpson evenness in the control burning forests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t burning forests;3)the effect ofcontrol burning on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ree and shrub layers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mixed forests were little, buton the herb layer was very large,which dominated by positive plant species; 4)the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more complexwhich would increase the crown density of st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