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 胴体品质比较 表2列出了公猪与阉公猪的胴体品质比较。与阉公猪相比,公猪背膘薄,胴体长,背最长肌面积(眼肌面积)较大。阉公猪比其同窝同胎次的未阉割公猪的屠宰率略高,原因之一是公猪的生殖器官重量较大。公猪比阉公猪的瘦肉率高,脂肪少,骨骼及猪皮的比例较大,见表3。小母猪的屠体成分介于公猪与母猪之间。无论阉公猪还是母猪,其骨铬与肌肉的比例相对稳定,分别为1:5.4和1:5.5。公猪胴体比阉公猪的胴体含水量高,蛋白含量高而脂肪少,见表4。  相似文献   

2.
3 饲喂对胴体和猪肉品质的影响 3.1 饲喂水平与胴体肉脂比的关系 到目前,通过饲养改善胴体品质(肉脂比)的较有效方法是用低于自由采食水平的限制饲喂方式饲养,限制的程序取决于猪的生长潜力(基因型、性别和去势效应)和市场情况,对于在自由采食情况下能沉积较多脂肪的传统猪种尤其如此。传统品种(瘦肉率50%左右)的母猪和阉公猪通常采用分别低于自由采食10%和20%的水平限制饲喂。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杜洛克猪对梅山猪生长育肥性状的改良效果,选择杜×梅杂交一代猪48头(26公、22母),测定体重20~100 kg阶段的平均日增重、体长、体高、屠宰率、胴体瘦肉率、后腿比例、眼肌面积等。结果:阉公猪的全期日增重为(622.30±20.93)g/d,比阉母猪的低18.2 g/d,阉公猪的全期饲料转化率为2.92∶1,比阉母猪的多0.27;宰前体尺中,阉母猪体长、体高和腿臀围均高于阉公猪(P0.01),不同屠宰体重组所测定的体尺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体尺随宰前体重的增加而增加;阉母猪的胴体指标优于阉公猪,不同屠宰体重组大部分胴体指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杜×梅杂交一代商品猪宜公、母分栏饲养,其出栏体重控制在90~95 kg为宜。  相似文献   

4.
15年来,美国农业部第一次复审了猪胴体分级标准。在美国,虽然对猪胴体分级是自愿的,但政府制定的标准仍被广泛用作分割猪肉定价的基础,也是屠宰或加工厂制定各自猪胴体分级方案的基础。业已提出了修改标准的建议,以使现行分级标准更符合美国猪肉质量的提高。现行分级标准是1968年制定的,而现在猪背瞟厚度已经缩小,肌肉质量也已提高。根据美国农业部1980年的调查,71.7%的堵胴体列为优级;反之,当现行标准在1968年被通过时,美国农业部分级的猪胴体,只有  相似文献   

5.
新老美系杜洛克猪生长性能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初始重为20kg左右的新、老美系杜洛克猪各12头进行肥育试验,体重达90kg左右结束,之后进行胴体品质测定。结果表明,新美系杜洛克猪日增重770g,老美系杜洛克猪日增重728g,差异极显著;不同性别日增重为公猪813.4g、母猪698.1g、阉公猪813.7g,母猪与公猪、阉公猪日增重差异极显著,而公猪与阉公猪日增重仅差0.3g,差异不显著;瘦肉率新美系杜洛克猪64.21%,老美系杜洛克猪61.17%,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育肥猪性别必须考虑,例如,阉公猪育肥对经济收入的影响,如同饲料价格提高10%一样重要。而且,阉公猪达到屠宰体重需要多养5天左右,其胴体背膘厚增加了3—4毫米。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认为未阉公猪育肥作肉用不会导致减价。还应指出,即使阉公猪与小母猪混合育肥,在经济上仍有损失。美国Central Soya公司的专家已提出小母猪和阉公猪分别育肥,旨在发挥增重潜  相似文献   

7.
选择体重30 kg左右的鲁农2号猪配套系商品猪110头,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其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公猪组与母猪组的胴体性能、肉质性状、背最长肌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性别对试验猪的胴体性能和肉品质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选择体重100 kg左右的商品猪100头,阉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宰前体尺性状、活膘及宰后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倒数3~4腰椎膘厚和倒数3~4胸椎膘厚,母猪组分别比阉公猪组降低5.97%(P>0.05)和7.32%(P>0.05);倒数3~4胸椎肌肉厚度,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7.09%(P>0.05);活体瘦肉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2.67%(P>0.05);皮脂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降低3.39%(P>0.05);瘦肉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1.36%(P>0.05);肉质性状,母猪组与阉公猪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选择体重30 kg左右的鲁农2号猪配套系商品猪110头,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其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公猪组与母猪组的胴体性能、肉质性状、背最长肌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性别对试验猪的胴体性能和肉品质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综述了公猪与阉公猪在生产性能、胴体性状、猪肉品质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与阉公猪相比,公猪采食量低,饲料转化率高,背膘厚度小,氮沉积率高,并具有更高的瘦肉率。如果日粮提供足够的氨基酸,公猪的生长速度高于阉公猪。生产性能和胴体性状的改善主要归因于睾丸产生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促合成作用,但是给予人工合成的促合成制剂(雄激素和雌激素)之后,并未改善阉公猪的生长速度和胴体性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对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与皮杜长大四元杂交猪的多个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准确的评估,并分析不同品种和性别对胴体和肉质性状的影响。选取平均日龄约180天的304头杜长大三元杂交猪(DLY)和213头皮杜长大四元杂交猪(PDLY),按同一饲养标准饲养并屠宰,测定了眼肌面积、背膘厚和瘦肉率等胴体性状及pH、电导率和滴水损失等肉质性状,进而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DLY和PDLY的瘦肉率均大于55%、屠宰率均大于84%且变异系数均小于6.2%;与之相对的是,上述两种群体的电导率(24h)和滴水损失的变异系数均高于45%,提示通过品种内的选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述两个品种的猪肉滴水损失,提高肉品质均一性;品种间的比较发现,PDLY的眼肌面积和眼肌厚度均高于DLY(P0.01),而DLY的屠宰率则优于PDLY(P0.001);就性别而言,两品种阉公猪的宰前活重均高于母猪(P0.01),而母猪的瘦肉率更高且背膘厚更低(P0.001)。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PDLY和DLY的胴体瘦肉率与宰前活重和背膘厚均极显著负相关(|r|0.45,P0.001),而眼肌面积与眼肌厚度则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P0.001);此外,PDLY和DLY的眼肌pH24h与滴水损失及电导率(24h)均呈显著负相关(|r|0.22,P0.05)。PDLY的胴体性状种质资源特性整体上优于DLY,而DLY的肉品质则优于PDLY;性别方面,PDLY和DLY母猪的胴体性状种质资源特性均优于阉公猪;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猪肉pH有利于降低滴水损失,进而增加猪肉的观感和新鲜度。本研究结果加深了人们对DLY和PDLY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的认识,为今后商品猪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宁乡猪生长肥育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针对宁乡猪早熟、易肥、蓄脂力强的种质特性和耐粗饲传统观念,按15~35kg、35~55kg、55~75kg和15~35kg、35~60kg、60~70kg体重阶段分别设计阉公猪和母猪“玉米-豆粕-鱼粉”型饲粮,探讨宁乡猪的肥育及胴体性能。结果表明,阉公猪生长肥育全期日增重达719.46g,阉公猪、母猪分别表现为前高、中低、后回升和前低、中高、后回落的日增重曲线。日增重、屠宰率、眼肌面积、瘦肉率阉公猪比母猪分别高48.74%、1.76个百分点、5.34%和0.44个百分点,料重比、6~7肋背膘厚、皮厚、三点均膘厚和肥膘率比母猪低22.89%、13.64%、9.43%、7.11%和2.55个百分点,表明阉公猪的生长肥育性能优于母猪。同时,与历史资料比较表明,宁乡猪生长肥育性能的可塑性强,优化饲粮是提高宁乡猪肥育性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屠体重 88.53kg;瘦肉品质:包括猪肉色泽、酸碱值、保水能力、肌间脂肪;阉公猪腰眼面积: 41.9cm2以上;育肥母猪腰眼面积: 45.7cm2以上;阉公猪肌间脂肪含量大于 2.9%;育肥母猪肌间脂肪含量大于 2.5%;抗病性强;无紧迫基因;二元杂交公猪作为肉用种公猪;纯种母系猪每年离乳 25头仔猪;阉公猪上市日龄 156d,育肥母猪上市日龄为 164d;上市体重 118kg;活体重饲料效率 2.4;瘦肉部分饲料效率阉公猪 6.4,育肥母猪 5.9;平均每日瘦肉增重量 0.35kg;背脂厚度阉公猪 2.03cm,育肥母猪 1.52cm。 21世纪美国肉猪将达到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研究初生重、性别和屠宰体重对扬翔华系杜洛克所产后代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胴体性和肉品质性状的影响,为降低商品猪饲养成本和改善猪肉品质提供指导意见。试验选取体况相近且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共317头,按照其初生重(BW)分为低初生重组(BW1.22 kg)、中初生重组(1.23 kgBW1.43 kg)和高初生重组(BW1.44 kg)。公猪均在7日龄时去势,饲养条件相同并分析其胴体性能的差异,且在3个体重阶段(90~110 kg、110~130 kg和130~150 kg)屠宰进行肉质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在胴体性能方面,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在不同初生重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阉公猪的背膘厚(BF)显著高于母猪,提高了17.97%(P0.01);此外,眼肌面积和背膘厚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肉质性状方面,与母猪相比,公猪的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均分别极显著提高了4.34%、15.82%(P0.01);而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均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下降,其中低屠宰体重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高屠宰体重(P0.05),提高了18.5%,但与中屠宰体重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初生重对猪胴体性状及肉质品质影响较小,阉公猪胴体性能良好,肉品质更优;猪肉品质在不同屠宰体重间稍有差异,为提高其风味、肉质感观等,建议扬翔1号猪配套系商品猪屠宰体重在110~130 kg范围最佳。  相似文献   

15.
1.纯种大白猪肉品质一般优于兰德瑞斯猪肉。 2.与青年母猪相比,公猪胴体的滴损率较低而pH值则较高。 3.纯种猪的肉质因屠宰地点不同而有差异。 4.较瘦的猪与大腿部发育良好的猪易于出现系水力低的苍白色肉。 5.不同工厂间PSE猪肉的发生率在10%~2%;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养猪挑战WTO的国际接轨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伟力 《养猪》2000,(3):26-27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在面临WTO通关之际 ,世界同行为之瞩目。中国的养猪生产将融入国际竞争。中国养猪业能否保住国内市场而又雄居国际猪市是当今中国养猪的首要战略思路。探讨焦点在于猪肉产品的质量优化和肉检规范的国际化。1 中外猪文化差异与肉质观念国人对猪肉品质的讲究和饮食文化的历史遗产导致了中国地方猪种的优良肉质。达尔文在“动物在家养条件下的变异”和张仲葛在《中国实用养猪学》中对此作了详尽考证。国人习惯于吃肥育猪 (阉公或阉母 ) ,一般不吃母猪肉或公猪肉。在烹饪名谱中猪肉和内脏同属桌上佳肴” ,讲究爆炒 …  相似文献   

17.
信息与动态     
《养猪》2003,(5)
公猪不去势肥育的显著优点是生长快、饲料转化效率高和能生产出少脂肪高瘦肉率的胴体,因而在澳大利亚一些养猪业主利用公猪肥育增加养猪利润,已有30余年历史。但是,公猪肉的食用品质明显降低。公猪肉(主要在脂肪中)由于含有雄烯酮(androstenone,系睾丸中产生的雄性激素)和甲基吲哚(skatole)而具有公猪膻味,Hennessy和Wan(1993)研究表明,10%~15%的公猪肉在烹调时会表现公猪膻味。此外,公猪肉肌内脂肪含量低,因而其口感多汁性、软硬度和风味也很差。手术去势的阉公猪肥育,可以消除公猪膻味,增加肌内脂肪含量,显著改善猪肉的食用品质。但是阉…  相似文献   

18.
研究测定了不同性别杜长鲁烟三元猪的生长肥育性能、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结果表明:生长性能以杜长鲁烟阉公猪稍高,平均日增重比杜长鲁烟母猪提高1.08%(P〉0.05);不同性别杜长鲁烟猪的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差异不显著,其中,平均背膘厚、脂肪率和骨骼率都以杜长鲁烟阉公猪较高,分别比杜长鲁烟母猪提高13.00%(P〉0.05)、19.18%(P〉0.05)和1.03%(P〉0.05);瘦肉率以杜长鲁烟母猪较高为66.90%,比杜长鲁烟阉公猪提高3.10%(P〉0.05)。背最长肌17种氨基酸含量两者间差异不显著。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和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都以杜长鲁烟阉公猪组较高,分别比杜长鲁烟母猪组提高1.62%(P〉0.05)、1.75%(P〉0.05)、1.76%(P〉0.05)、0.16%(P〉0.05)、0.15%(P〉0.05);4种脂肪酸含量两者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正> 利用野猪与家猪的远缘杂交,其目的是为了探索瘦肉率的提高及猪肉品质的改善。我们于85年利用野猪公猪与本地冠朝母猪进行了杂交试验,并已经繁殖了野冠二元杂交的一代杂种猪及太约野冠三元杂交的二代杂种猪,对二元及三元杂交的后代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载。三元杂交后代较二元杂交后代的胴体瘦肉率提高0.79%,屠宰率提高6.76%,肥育日增  相似文献   

20.
25~55公斤生长猪日粮中理想的蛋白质含量试验采用公猪、阉公猪和母猪3种性别和8种日粮赖氨酸水平的交叉试验设计。供试猪只120头,选自40窝仔猪,每窝选公猪、阉公猪和母猪各一头,试验的8种日粮赖氨酸水平的含量为7.5~14.5克/公斤;日粮赖氨酸含量增加,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也相应增加,以保证形成理想的蛋白质水平,各日粮的消化能值相同(13.65兆焦耳)。供试猪均采用限制饲养,每日饲喂一次。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赖氨酸含量的增加,猪只的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有一段线性变化范围,然后趋于稳定。公猪、阉公猪和母猪的生长性能从线性变化到稳定阶段的转折点日粮,赖氨酸含量分别为11.1、10.2和10.9克/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