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测量5批次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黑龙江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共644尾)的体长、体质量,观察其生长、个体繁殖力、卵巢发育、卵径、卵质量和卵色等。结果表明:3种鲟雌亲鱼的体长与体质量差异显著,施氏鲟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小于杂交鲟与达氏鳇(P0.05),而杂交鲟的体长和体质量则显著小于达氏鳇(P0.05)。施氏鲟、杂交鲟和达氏鳇雌亲鱼的成熟系数(GSI)和繁殖力差异显著,杂交鲟的GSI和平均绝对繁殖力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达氏鳇(P0.05),而施氏鲟与达氏鳇的GSI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鲟的相对繁殖力(Fw)显著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3种鲟雌亲鱼产卵质量与体质量比值以10%~15%为主,该比值范围内雌性施氏鲟个体数约占同龄雌性个体的42.66%,杂交鲟为42.91%,达氏鳇为41.93%。施氏鲟和杂交鲟的卵多为棕色,而达氏鳇的卵为棕灰色。达氏鳇的卵径显著大于施氏鲟与杂交鲟。杂交鲟的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及成熟系数均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2.
对达氏鳇繁殖生物学作了分析,认为卵巢重量随体重的增大而增大.成熟卵子呈黑色,卵外膜色泽光亮,而未成熟卵子为灰黑斑色,卵外膜色泽暗淡.其怀卵量明显小于史氏鲟,而卵粒重却大于史氏鲟.人工催情利用抗低温催情剂类固醇激素17α-羟基-20β双羟孕酮诱导达氏鳇排卵,排精,并与史氏鲟进行了正反杂交,获得产卵率75%和杂交受精率73-91%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将由黑龙江引进的达氏鳇苗种在华中地区养殖并培育成亲鱼。早期苗种培育使用生物饵料,后期转投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方式采用不同规格的水泥池,流水和循环水养殖。2010年春季,经13年培育,达氏鳇平均体质量达73.25kg,平均全长219cm,经检查1组亲鱼性腺发育成熟至Ⅳ期末。经人工催产,采用活体取卵技术获卵20.4万粒,受精率为95%;人工孵化获水花1.75×105尾;产后亲鱼康复存活良好。全人工繁殖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达氏鳇人工繁殖及其与史氏鲟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达氏鳇繁殖生物学作了分析,认为卵巢重量随体重的增大而增大。成熟卵子呈黑色,卵外膜色泽光亮,而未成熟卵子为灰黑斑色,卵外膜色泽暗淡。其怀卵量明显小于史氏鲟,而卵粒重却大于史氏鲟。人工催情利用抗低温催情剂类固醇激素17a-羟基-20β双羟孕酮诱导达氏鳇排卵,排精,并与史氏鲟进行了正反杂交,获得产卵率75%和杂交受精率73-91%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郑玥  吴善福 《河北渔业》2019,(8):56-59,61
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达氏鳇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日益枯竭。近年来,国内外对达氏鳇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为达氏鳇的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为科学开发达氏鳇资源,促进达氏鳇产业可持续发展,回顾和概述了有关达氏鳇的分布、生物学特征、资源状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达氏鳇的形态特征、食性、年龄与生长、繁殖、洄游及利用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人工饲养的达氏鳇和欧洲鳇的杂交繁殖技术,利用工厂化养殖车间人工驯养达氏鳇和欧洲鳇.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70%的达氏鳇、欧洲鳇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于2010年12月选择2尾达氏鳇雌鱼与1尾欧洲鳇雄鱼进行杂交,获得受精卵41.8万粒,共孵化出优质鱼苗36.5万尾,平均受精率为82%,孵化率87.5%,亲鱼成活率100%.  相似文献   

7.
史氏鲟、达氏鳇是黑龙江流域特有的极具经济价值的大型鱼类,其肉食用价值很高,其皮可制成优质皮革,特别是由其卵加工成的鱼籽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黑色黄金”、“黑珍珠”之称。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以及过度捕捞,导致史氏鲟、达氏鳇鱼类资源的急剧下降,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附录Ⅱ保护物种。为了保护涵养史氏鲟、达氏鳇种群资源,使之实现可持续利用,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8.
达氏鳇是《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附录Ⅱ保护物种,我国采取了人工增养殖放流等技术措施进行资源养护.在达氏鳇的幼鱼培养过程中,养殖集约化程度高,生活环境和行为状态的改变以及人工所投饲料的营养不平衡都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达氏鳇机体病变.由于达氏鳇的人工养殖历史较短,对达氏鳇病害的系统研究还未开展,历来关于达氏鳇病害的报道较少.目前,对多数达氏鳇病害的诊断程序,参照常规养殖品种和其他鳇鱼疾病的研究结果进行防治.本文对近几年达氏鳇养殖过程所遇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广大达氏鳇养殖场、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任华  蓝泽桥  兰大华 《河北渔业》2011,(6):44-45,53
湖北天峡鲟业有限公司利用工厂化车间培育达氏鳇、欧洲鳇亲本,经过多年精心培育,70%的达氏鳇、欧洲鳇亲鱼性腺发育成熟.2010年12月选择2尾达氏鳇雌鱼和1尾欧洲鳇雄鱼杂交成功,获得受精卵41.8万粒,孵化出优质鱼苗36.5万尾,平均受精率82%,孵化率87.5%,亲鱼成活率100%.  相似文献   

10.
达氏鳇是世界上仅存的两种鳇鱼之一,自然种群生存于黑龙江流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达氏鳇经过人工驯化,能食全价人工配合饲料。达氏鳇生长速度快,人工养殖达氏鳇,主要是养成大规格的商品鱼,一般均在5千克以上。在近几年达氏鳇人工养殖过程中,我们发现人工养殖达氏鳇畸形个体所占的比例很高,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前,鳇鱼天然资源近于枯竭,几乎不能形成天然群体。为了保护鳇鱼资源,发展黑龙江的经济鱼类,我们于“九五”期间对达氏鳇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通过几年的艰苦工作,1999年获得成功。现将达氏鳇人工繁殖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小结如下。1 亲鱼的选择达氏鳇个体硕大,性成熟晚,雌鱼初次性成熟在16龄以上。选择雌亲鱼要求体重在50千克以上;雄性亲鱼以能挤出精液为准。选择亲鱼时,钩伤较重的不宜作亲鱼。达氏鳇亲鱼在运输的过程中不能在船上、地下或车上拖,这样极易造成亲鱼体内出血而影响成熟卵粒的游离,从而导致催产的失败,运输时最好…  相似文献   

12.
<正>鲟科鱼类是淡水鱼类中重要的经济鱼类,而达氏鳇(Huso dauricus)是鲟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品种之一。世界上鳇属鱼类只有两种,即欧洲鳇和达氏鳇。达氏鳇作为黑龙江流域的特有经济鱼类具有繁殖周期长,性成熟晚,经济价值大的特点。近些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达氏鳇也作为经济鱼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推广养殖。而作为原产地的黑龙江由于气候水温的原因,达氏鳇作为经济鱼类养殖发展的速度比较慢。因此在2017  相似文献   

13.
用配合饲料饲养达氏鳇仔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德福 《淡水渔业》2000,30(1):32-33
达氏鳇 (HusodauricusGeorgi)系鲟科鲟属 ,栖息在黑龙江 ,属肉食性鱼类 ,有定栖和洄游两种 ,5~ 6月是其产卵繁殖活动主要季节 ,成熟年龄雌体为 16~ 17年 ,雄体 12年以上。达氏鳇一般体长为 70~ 2 3 0cm ,体重 80~ 15 0公斤 ,最大达 5 60cm ,体重在 10 0 0公斤以上。 1999年 ,达氏鳇第一次人工繁殖成功 ,利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表明达氏鳇对饲料适口性同其它鱼类没有明显差异 ,本实验为形成达氏鳇集约化 ,商品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和方法试验用的达氏鳇苗种来自黑龙江抚远江段 ,亲鱼所产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中国鲟鱼人工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达氏鳇人工养殖也是一片欣欣向荣。从1999年达氏鳇人工繁殖在抚远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取得成功至今,其人工养殖历经十多年。在这期间,达氏鳇人工养殖健康有序发展,并取得一些成绩。如人工养殖达氏鳇在2006年首次生产鱼子酱,并成功出口欧美多国;在2008年对养殖达氏鳇性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试验,并取得成功。在人工养殖达氏鳇过程中,成果与问题共存。达氏鳇苗种成活率低下是其人工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当然,苗种成活率低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遗传因素造成的,包括卵子质量、精子质量及受精卵质量等。卵子和精子质量直接影响苗种成活率,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偏重于卵子质量,而忽视精子质量,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从遗传及养殖等方面来讲,精子质量和卵子质量同等重要,精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受精率和孵化率的高低及人工养殖苗种成活率。在进行达氏鳇人工繁殖时使用优质精液能大大提高受精率、孵化率及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达氏鳇属鲟鱼科,是黑龙江省特产的大型鱼类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笔者在室内条件采用玻璃钢盆为培育池,对5000尾刚出膜的达氏鳇进行幼鱼培育实验,初步掌握了达氏鳇幼鱼的培育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马光 《河北渔业》2020,(5):22-24
达氏鳇俗称鳇鱼,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及与其较大支流相连的湖泊,尤其以黑龙江中游最多。2018-2019年,我们对达氏鳇苗种培育技术进行了熟化与完善,共开展达氏鳇苗种培育6批,获得20 cm以上的大规格苗种102万尾,水花至20 cm苗种阶段平均成活率75%以上。现将2019年第一批的试验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试验在阜平县旺泉淡水鱼繁养场进行。苗种来自北京水产科学研究所十渡鲟鱼良种场繁育的达氏鳇水花,共20万尾。  相似文献   

17.
达氏鳇是黑龙江特产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鉴于其特有的经济价值、研究价值、和巨大的养殖潜力,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于1997年开始进行达氏鳇人工繁殖试验研究,并于1999年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作者根据这几年的试验情况,将达氏鳇人工繁殖技术规程及注意事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达氏鳇,俗称鳇鱼,又称黑龙江鳇,它是世界上仅存的两种鳇鱼之一。达氏鳇性情凶猛,属于大型肉食性经济鱼类,它具有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养殖周期短等特点,其最大个体能达1000kg以上。  相似文献   

19.
达氏鳇又称黑龙江鳇鱼,是世界上仅存的二种鳇鱼之一,另一种是欧洲鳇。达氏鳇自然种群生活在黑龙江水系,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其上游也有少量分布。达氏鳇是一种大型凶猛肉食性鱼类,其仔稚鱼摄食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及底栖动物,幼鱼和成鱼主要摄食鱼类,也摄食部分两栖类如青蛙等,人工养殖的达氏鳇经驯化后能摄食全价人工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20.
以施氏鲟(Huso dauricus)为研究材料,分别从线粒体基因组及核基因组两个层面进行物种分子鉴定方法研究。在线粒体基因组层面,对3种鲟及未知鲟种类共计119个样品的D-Loop区进行测序,通过同源序列比对,构建NJ进化树、计算群体间遗传距离,以鉴定其中30尾未知种类。在核基因组层面,利用15对微卫星标记扩增3种鲟DNA,筛选出特异性标记Ls19和SX226。Ls19在施氏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26 bp、130 bp,在西伯利亚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39 bp、143 bp,在达氏鳇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24 bp、127 bp;SX226在施氏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85 bp,在西伯利亚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260 bp、273 bp、283 bp,在达氏鳇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80 bp、182 bp。通过特异条带对未知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30尾未知鲟种类中,有西伯利亚鲟17尾,施氏鲟1尾,达氏鳇1尾,达氏鳇×施氏鲟2尾,施氏鲟×达氏鳇1尾,施氏鲟×西伯利亚鲟8尾。结果表明,特异性微卫星引物Ls19和SX226可以应用于施氏鲟、西伯利亚鲟、达氏鳇的纯种及杂交种分子水平种质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