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鲑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nf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in trout,IPN)是鲑科鱼类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的急性病毒疾病。该病主要病症是胰脏坏死。该病于1940年首次发现于加拿大的鲑科鱼,目前已遍及欧洲、亚洲和美洲等。  相似文献   

2.
正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在农业农村部《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被列为二类疫病。2010年7月~2012年5月,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在青海省互助县、门源县和循化县鲑鳟鱼养殖场相继暴发,为了有效预防传染源的传播和蔓延,切断传播途径,确保青海省鲑鳟鱼养殖产业绿色健康发展,从2012年起青海省开始全面推广和实施鲑鳟鱼养殖生物安全管理技术。2014年开始,又在农  相似文献   

3.
鱼类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的病毒学特征、诊断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胰腺坏死(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IPN)主要是鲑科鱼类鱼苗、鱼种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其病原为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死亡率高,给鲑科鱼类特别是大西洋鲑(Salmon salar)、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曾报道过此病的爆发,而后国内的流行情况偶见报道;鉴于此病在世界上其他养殖鲑鳟鱼类的国家大面积发生且危害巨大,笔者综述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讨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正>鲑鳟鱼是北京市主要渔业养殖品种之一,并形成"怀柔虹鳟一条沟"知名旅游和餐饮品牌,在养殖户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鲑鳟鱼疫病频频发生,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还危及食品安全。本文作者在近几年对北京鲑鳟鱼病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几种病毒病和细菌病的病原、临床症状、流行情况、检测诊断、防控措施做一总结。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一种重要的冷水鱼病毒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申报的动物疫病;2008年11月农业部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IHN  相似文献   

5.
正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鲑科鱼类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原是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在我国,IHN病毒于1985年首次随进口鱼带入国内,并在辽宁本溪暴发IHN,死亡率近100%。随后扩散到东北和华北一带,呈散在性流行,近几年来流行有逐渐扩大和日趋严重的倾  相似文献   

6.
<正>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是感染鲑鳟鱼类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是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的病原体,主要感染鲑鱼科的各种鱼类,常造成鱼苗或幼鱼70%~90%的死亡率,在某些病例中甚至接近100%,对世界鲑鱼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过去IHN只流行于北美洲和欧洲一些国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是以感染鲑科鱼类为主的两种传染病。为克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G基因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VVP2基因,并构建其重组腺病毒载体。利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出IHNVG基因和IPNVVP2基因,通过多基因片段同源重组技术将IHNVG基因和IPNVVP2基因克隆到pAdTrack-CMV载体上,经过线性化后与pAdEasy-1载体在BJ5183菌体内同源重组,构建出重组腺病毒质粒,经PCR及NotⅠ和HindⅢ双酶切鉴定后,再经PacⅠ线性化后用于转染HEK-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的表达来监控重组腺病毒的复制情况,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糖蛋白(G蛋白)和VP2蛋白的表达,并测定重组病毒的滴度。结果显示,克隆出的IHNVG基因和IPNVVP2基因总长度为3 036 bp。该病毒在HEK-293细胞中分别表达出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8 kD和54 kD的产物,其滴度为1.0×109.5 mL-1 TC...  相似文献   

8.
《畜禽业》2017,(8)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鲑鳟鱼类养殖的重要病原,具有传播快、发病急等特点,主要损伤鱼类的造血器官,因此称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其临床症状、病理损伤、流行规律、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正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鲑科鱼类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原是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该病毒属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粒外弹状病毒属(Novirhabdovirus)。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IHN列为必须申报的鱼类疫病。2008年11月农业部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IHN被  相似文献   

10.
<正>一、传染性胰坏死(IPN)传染性胰坏死是鲑科鱼类稚鱼期的一种病毒病。日本曾在1960-1970年期间流行该病。不过,自进入1980年中期以来,发病率逐渐降低。近年来,几乎没有因IPN感染引起鱼类大量死亡的问题了。1980年以来,在欧洲及南美洲这种疾病曾经给刚移入海水饲养的大西洋鲑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患病鱼呈现出食欲丧失、体色变黑、眼珠突出、腹部膨胀症状。除排泄线状黏液便之外,还可见到原地转圈游泳等异常的活动现象。解剖检查时可见幽门垂附近  相似文献   

11.
鱼类病毒病的研究始于1957年。Wolf等(1960)在美国首次分离出斑点叉尾鮰的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V),相继报道的有,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VNSV,Jensen,1963)淋巴囊炎病毒(LDV,Wolf等1966),河鲶病毒(CCV,Fijam,1968)鳗鲡口头部乳头瘤病毒(ESPV,Ptifzner,1969),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滨州地区养殖对虾与海水鱼苗流行病学现状,掌握潜在风险,为水产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22年,开展滨州市(无棣县、沾化区、博兴县)养殖对虾和海水鱼苗种主要病害监测,对虾苗种检测白斑综合征(WSD)、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IHHN)、虾肝肠胞虫病(EHP)、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对虾虹彩病毒病(DIV-1)、桃拉综合征(TS)、传染性肌肉坏死病(IMN);海水鱼苗种检测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NN)等。本次监测了65份南美白对虾样品,分别都检测8种对虾病原,共检出5份病原阳性样品,并存在有2种甚至3种病原共感染情况。建议在对虾苗种引进、繁育、养殖过程中应进行全面的多病原监测,从源头上把好苗种质量关,保障对虾健康,促进对虾养殖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于2020年9月,采用套式PCR方法,对辽宁省大连市沙山、仙浴湾、大郑等8个地区 日本对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AHPND)和虾肝肠胞虫(EHP)5种病原携带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WSSV和EHP阳性检...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引起鲑鳟鱼暴发性死亡的急性传染性病毒疾病.IHN分布广、传播快,每年给全球鲑鳟养殖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疫苗免疫是防控该病的最有效手段.本文总结了 IHN疫苗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灭活疫苗、减毒疫苗、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  相似文献   

15.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本文运用风险分析理论,从危害确定(流行地区、传播方式和传染源、临床症状和潜伏期、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等)、传入概率、社会经济危害、风险管理(产地选择、时间限制、预防免疫、实验室检疫等)和风险交流(主要为检疫系统评价)等角度切入,建立了进境鱼传播IHN的风险分析模型。风险分析结果:从IHN流行地区进口一尾鲑传入IHN的概率为4.2×10-3。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大连主养区日本囊对虾血细胞虹彩病毒、白斑综合征病毒、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和肝肠胞虫的携带情况,对2019年9月采集自辽宁省大连市城子坦、青堆、仙浴湾等8个主养区的日本囊对虾样本进行了5种病原的PCR检测。结果显示:日本囊对虾携带的主要病原依次为白斑综合征病毒、血细胞虹彩病毒、肝肠胞虫、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99%、4.30%、3.74%、2.24%和1.05%;此外,城子坦地区对虾的白斑综合征病毒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携带率最高,青堆、仙浴湾和石河对虾的血细胞虹彩病毒、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和肝肠胞虫阳性率最高。本调查结果可为大连地区养殖日本囊对虾病原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三种对虾病毒在浙江省凡纳滨对虾中的流行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桃拉综合症病毒及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是目前威胁对虾养殖业较为严重的3种病毒.分别从浙江省6个凡纳滨对虾的主养殖区随机采样对虾699尾,通过PCR检测对虾的病毒携带情况.检测结果显示,6个养殖地区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总阳性率达100%;萧山、舟山、象山养殖场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检测结果有阳性,总阳性率为5.58%;6个养殖场均未检测出桃拉综合症病毒.表明浙江省凡纳滨对虾养殖区域的桃拉综合症病毒得到了有效控制,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和对虾白班综合症病毒有较高的感染率,而且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赵江 《淡水渔业》1979,(3):24-24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简称“IHN”,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症(IPN)一样,也是由美国传入日本的一种病毒性疾病。日本首次发现是在1971年,当时发生由阿拉斯加(Alaska)引进的红大麻哈鱼卵孵出的稚鱼体。几年来这种病发展很快,已成为虹鳟养殖中一种较严重的疾病。  相似文献   

19.
<正>传染性脾肾坏死病(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ISKN)俗名鳜暴发性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淡水养殖鳜的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可引起暴发性死亡。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为虹彩病毒,目前称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相似文献   

20.
我国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控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是我国主要冷水鱼养殖种类之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IHN)是世界性的鲑科鱼类传染性疾病和制约我国冷水鱼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我国对IHN陆续开展了流行病学、病原学及防控技术等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简要综述了我国虹鳟IHN病害防控研究现状,主要包括IHN病毒基因型、分布、流行规律及疫苗研制等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我国虹鳟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